在一季度GDP数据发布前后的七天,李克强总理密切关注经济形势:4月9日至10日赴东北三省调研并在吉林长春召开东北三省经济形势座谈会,随后回京并于14日主持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1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七天内,他在上述三个场合都提及“稳增长”,并点题不少政策。
上证报记者梳理发现,被“点题”的稳增长政策主要涉及货币、财政、产业等三个方面。货币政策方面是降准降息;财政政策主要为减税、加大基建投资;产业政策则主要提及“互联网+”行动计划、中国制造2025、国际产能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在诸多政策工具中,李克强直言:最大的工具是“改革”。因此,在4月1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他要求,“对于那些促进稳增长、保就业的改革,要抓紧时间,尽快出台!”
近期李克强提到的改革主要涉及简政放权和投融资体制改革等方面。他在最近一个月内两次提出“硬要求”:年内务必实现“一照一号”。
货币政策:降息、降准
在一季度数据即将揭晓的前一天,李克强主持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宏观经济学家是座上宾。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和瑞银集团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在会上均谈到名义利率下调但实际利率上升、融资成本随之攀升的问题。李克强当场追问:一季度你们评判是上升还是下降?现在市场对降准和降息更看重哪个?
为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去年以来央行启动了两次降息,一次全面降准。央行最新数据显示,企业融资成本3月末为6.83%,比去年底下降12个基点,比去年同期降50个基点,证明两次降息有效果。
但这远远不足以缓解企业融资贵的问题。因为同期PPI大幅下降了120个基点,意味着企业的实际融资成本不降反升。
“形势逼人,稳增长保就业要求更大力度降息降准。”汇丰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就此说。
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也指出,“货币政策在逆周期下应该是稳健偏松,但实际运行中却是稳健偏紧,下一步货币政策应该进一步宽松。”他认为,二季度准备金率应该下调1-2次,每次50个基点,以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财政政策:减税、基建投资
在14日的经济形势座谈会上,“减税”也是重要议题。李克强在会上强调,“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增加就业,从当前看,必然要减税。” 他还专门提到针对小微企业的定向减税。
其实,3月初公布的2015年政府工作早已明确今年减税工作思路:继续实行结构性减税和普遍性降费,进一步减轻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负担。
国务院常务会议也专门部署并出台了对小微企业的减税措施。2月2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大对小微企业和创业创新的减税降费力度,扩大享受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小微企业范围;4月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则决定,在全国范围清理规范涉企收费,其中特别提到,“尤其要落实好对小微企业减免收费基金的政策。”
从总理在经济形势座谈会上的表态来看,针对小微企业和创业创新的定向减税还会有政策出台。
此外,李克强也多次提及加快基建投资,五天内已经三度做出表态。
4月14日的经济形势座谈会上,他提出“要抓紧政策措施和相关项目落地,精准增加短板投资。”所谓短板投资就是公共产品有效投资,交通、水利、能源等基建项目都涵盖其中。
4月11日,李克强对部分地区铁路建设工作会议作出重要批示,强调继续以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铁路重大项目建设。
4月10日的东北三省经济工作座谈会上,李克强提到促进东北经济平稳运行,当前要突出抓好几件大事。首要强调的就是,“尽快启动一批可以增强发展后劲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大对交通、水利、城市地下管网等公共产品和服务项目的投入,一些条件成熟、群众急需的‘十三五’规划项目可提前开工。”
交通部最新数据显示,一季度铁路完成投资826亿元。与政府工作报告安排的“今年铁路投资要保持在8000亿元以上”相比,仅完成了十分之一。预计接下来铁路投资步伐会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