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4月29日,著名作家陈忠实去世。
明天(4月29日),是陈老先生去世三周年的忌日。
今天的文章有点长,是因为我们专访了一位非常熟悉老先生的人,约了陕西两位作家的缅怀文章,字字珠玑,句句中肯,不忍多删。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就让我们一起再次向这位文坛巨匠、陕西好老汉致敬!
生前曾酝酿三部作品,但一直未能动笔
■路洁
28日上午,雨绵绵而下,春雨中的樱桃果闪闪发光。我们前往陈老的墓地探访。年4月15日,陈老魂归故里,骨灰安葬在老家西蒋村。未曾惊动媒体,一如陈老一贯的低调。
一路向东,沿着公路来到白鹿原西蒋村,这个原下的村子住着几十户人家。中午时分,村里很安静。询问路边的一位村民:“我们是来祭拜陈老师的,他的墓地在哪里?”村人手往原上一指,“就这一条路上去。泥地路滑,车开不上去,你们走上去吧,不远就到了。”村里的习俗,老人安葬,村里人都要来送行,4月15日陈忠实骨灰安葬那天,全村人都来了。
顺着指引,我们走上了一条弯弯曲曲的上坡路,向原上缓行。路中间铺了一些碎石,但在雨天还是有些湿滑。上行数百步,西边引出一条新的岔路,上了几级颇陡的土坡,新植的松柏将我们带到了陈忠实墓地。视野豁然开朗,墓地背靠巍巍白鹿原,面朝汤汤灞河水。或许先生生前也曾登上这片坡地,俯视这片他深爱的黄土地。
墓碑的安放比较别致,黄褐色的岩石砌成一圈两尺来高矮墙,仿佛一本本书籍摞起来,围成一个十多平方米椭圆形的平台。东边三块深灰色岩石随形而立,当中一棵斜逸旁出的松树颇有些气势。岩石矮墙的正中镶嵌一块黑色墓碑,上面镌刻“陈忠实之墓”几个字。右边两排小字镌刻着陈老的生卒年:“生于公元一九四二年八月三日卒于公元二零一六年四月二十九日。”墓碑左下角镌刻着立碑时间:“公元二零一九年四月立石”。墓碑后,陈老安眠于黄土之中。墓碑前的花束、花篮透露,不久前刚有人来祭拜。
我们几人立于墓碑前三鞠躬,“陈老师,我们来看你了!”倏然间雨大了起来。沿着来路下原,再往东二三十米就是陈忠实故居。闭门落锁而不得进。忽然想起,墓园旁那条蜿蜒沟壑,不就是传说中,白鹿上原的那条沟道?白鹿若有灵,会伴着陈忠实先生——这位将白鹿原写进小说的作家,伴着这位忠实厚道的关中老汉。
陈忠实先生去世三周年之际,各种自发组织的纪念活动很多,作家、文艺评论家、《陈忠实传》的作者邢小利说,大家对陈忠实先生的缅怀更多的是认为先生做人的风范高山仰止,行为世范。陈忠实先生名为忠实,他一直是忠实于自己的良心。在灵魂、生命、金钱方面,他忠实于自己的心。重感情、讲仁义。他具有中国人传统的人格魅力,体现了“仁义礼智信”。从老百姓角度,会评价他是一个好人、好老汉。
作为《陈忠实传》《陈忠实画传》《陈忠实年表》的作者,邢小利与陈忠实有着很深的交往。他表示,陈忠实也有未尽的遗愿,他是写中大题材的作家,生前曾有三部作品酝酿已久,读很多书、写了很多笔记,考察调研,思考良久,但一直未能动笔,这不能不说是文坛的遗憾。
大先生陈忠实:三年了,我们想你
■范超(陕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人走了,就有了日子了。一晃,陈忠实先生离开我们整整三年了。三年来,对先生的怀念,和对先生作品的重读,再次萦回到敬重他的人们和热爱他的读者心间。
是在年国庆后,我开始有意识收集。初衷完全是出于对先生辛苦耕作、硬是靠着一支笔在有限时间段里能把世事弄那么大的崇拜。
我的手机里还保存着最后一条发给陈老的短信,时间是年11月24日(星期二)15点35分。大意是汇报淘到刊登他小说《高家兄弟》的《陕西文艺》年第五期、散文《努力学习努力作战》的《陕西文艺》年第六期、剧本《信任》的《陕西戏剧》年第五期等,顺祝他健康吉祥!记得他随即打来电话,声音沙哑着说:我看到你短信了,谢你关心,你都在哪里把那些老古董翻出来咧,四十年咧——你在单位干的都好着呢吧——
电话就此断了。这是先生和我说的最后一句话。
我总也忘不了随先生学习的场景。当年我在三秦都市报开设专栏“点击西安”和“经典陕西”等采编传播陕西地域文化时,先生是热心读者,在省戏曲研究院首次见面就主动叫住我,对我发表的关学人物传记等如数家珍,充分肯定了我努力方向。之后每遇,先生总是不断鼓励我要多写。
我调到曲江新区工作后,但凡有文化方面的活动和事情要先生出面,说与他知时,他能来都来。年,大明宫保护办发起并经批准成立唐大明宫文保基金会时,需请一位德高望重的名士担任理事长,大家一致想到陈老师,一个电话打过去,当先生了解到这是非营利性公募基金会,旨在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到遗址保护中来相互交流、研究与合作时,即刻爽快答应。
此事鲜为人知。而这样不计名利的好事,先生做了很多。先生病逝后,我悲痛难抑,泣成《悲来旧事不成篇》、《从此托体同山阿》发表悼念,一周年和二周年时又写文怀念,之所以能被多方转载,概因触及国人对先生的深情同感!
三年来,我继续寻找着先生作品,冥冥中已将此作为一种对先生关照的报恩行动。苍天不负,渐渐收获一百多本。从中大体可以看出先生创作的几个阶段——
比如我藏有年4月12日的《西安日报》,陈忠实在当天“延风”副刊发表了散文《铁锁——农村生活速写》。而年,16岁的陈忠实在《西安日报》发表的小诗《钢、粮颂》,则是他见诸铅字的首篇。另外年3月8日发表在“红雨”副刊上的散文《夜过流沙沟》,被他认定为文学处女作。这些已泛黄的字里行间跳跃着的,是一颗灞桥乡间少年的文学初心。
陈忠实在而立之年,正式成为国家干部。年11月,他在《陕西文艺》头条发表短篇小说《接班以后》;年9月的《陕西文艺》,头条刊登了他的《高家兄弟》;年7月的《陕西文艺》登载了他的《公社书记》。三年中他以任职家乡公社为素材创作的这三个短篇小说,使年轻的自己名声鹊起。
年,陈忠实在北京参加《人民文学》创作班,在第3期《人民文学》上发表短篇小说《无畏》。为藏先生此作,我将全年合订本一举买下。年,36岁的陈忠实申请调到西安市郊区文化馆工作。年,加入中国作协。同年第七期《人民文学》,刊登了他的短篇小说《信任》(首发于当年6月3日《陕西日报》),此作一炮打响,获得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信任》获奖让陈忠实引起全国文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