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世界上最敏感的是孩子的心,一旦孩子的心受到伤害,伤口是不容易愈合的。为师者,懂得并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也是至关重要的。且看下文中小瑜老师的实际做法!
少年和他的鹅掌木
文/董问博
对于刚入初中的小瑜来说,一切都显得那么新鲜:丰富的校园生活、见多识广的同学,还有一定程度上能随意支配的生活费。由于家在外地,一周才能回去一次,父母更少了些许训诫,多了许多宠溺。学习环境的变化,他似乎还有些不适应,不过这么多的新鲜事物,又让他无比兴奋。功课初学,自然是相对轻松;还没有经历考试,大家相处得其乐融融。
小瑜最喜欢语文老师,平易近人、知识丰富,一堂课,还没怎么着,下课铃就响了。老师从不拖堂,即是学生们要求拖堂,老师也摆摆手说:“下课时间宝贵,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下课起立之后,小瑜总是不自觉的跟着老师上楼——老师办公室比教室高一层,直到老师在楼梯回转处扭身问有什么问题吗?他才腼腆地笑笑,摇摇头;或者随便编个问题,搪塞一下;或者佯称找别的老师……等到老师进办公室后,他才悻悻地下楼回到自己教室。
学校一年一度的商贸集市,学生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卖什么的都有。商贸结束的第二天,小瑜来到语文老师办公桌前,低头不语,徘徊又不肯离去;正在伏案工作的老师不经意地抬起头,正遇上了小瑜闪烁的眼眸,他支支吾吾地说:“老师,送您一盆鹅掌木,是我在商贸集市上买的……”然后,还没等老师表示感谢,便不好意思地转身“闪”了出去。
老师把鹅掌木的花盆托在手中,端详着。这是一盆怎样羸弱的鹅掌木啊!整个枝杈只有手掌般大小,上面零星点缀着些嫩叶。简陋的一次性软塑料花盆,黑黢黢的,有的地方已经裂开。老师皱了皱眉,将小小的鹅掌木移栽到一个小陶瓷盆里,放在办公桌面上。没想到鹅掌木是那么易活的植物,不时浇浇水,它就能长大。
初中的日子就像人在平缓的大道上飞跑那样迅速,“光阴速可惊”,转眼间,初一已经结束。几个回合的考试下来,班里按学习优劣自然地分成高下,没有任何老师强调成绩,但是优等生的自信、中等生的迷茫、学困生的不羁,都是学生们的自我意识。而小瑜,却似乎存在于中等生和学困生的边缘。这其实与他来自小县城有很大关系,小学没有学过英语,上课缺少自信,一步慢,步步慢。被英语“折磨”的他无心感受初中生活的美好,无心利用学校提供的平台,更没有心情追随语文老师的“脚步”。
终日忙碌的语文老师每每从教室走出,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身后的“小尾巴”怎么不见了?哦,大概是孩子太忙了吧,课间刷刷作业;或者是长大了,不再像刚入校那样单纯得可爱。老师内心笑笑,并不以为意。
终有一天,语文老师发现小瑜没有来上课,而且接连好几天都没来上课。询问班主任之后,才知道,小瑜和班里别的男生打架,性质恶劣,被勒令回家反思。语文老师心中疑惑:一向性格温顺的小瑜怎么会打架呢?班主任历数小瑜的“过错”:上课不听,扰乱小组同学不能正常听课,两人发生口角进而升级成打架;此外小瑜脾气暴躁,多次和同学发生冲突云云。
听闻小瑜的变化,让老师吃惊非小;回到自己办公桌旁,半晌无语。猛然间抬头,那棵鹅掌木瞬间点亮了眼睛,和初见已经判若两棵,现在的鹅掌木,伸出的十几个大大小小的枝杈郁郁葱葱地交错着,翠绿的叶子拥拥簇簇地挤在一起,尽显生机和活力。看着鹅掌木,老师眼前又浮现出昔日那个送绿植的少年腼腆的微笑……
几天后,语文老师终于在教室看见了小瑜的身影,一次回家反思的经历,让他变得沉默。以前那个闪着清澈双眸的少年,那个脸上始终挂着腼腆微笑的少年哪去了?那个总是像“护送”语文老师回办公室的身影哪去了?
下课,老师把小瑜叫到办公室,老师询问半天,就像重槌敲击到了棉花上,声息全无,小瑜只是沉默,再沉默。老师指着已经放在窗台上的鹅掌木,说:“你还记得这棵绿植吗?是你送给我的。”顺着老师手指的方向,小瑜抬眼看时,眼睛里分明闪出一丝惊讶,老师又说:“这个鹅掌木长势非常好,已经移过两次盆了,它是在把自己最好的一面,最有生机的一面展示给我。我希望你也是……”一语既出,小瑜的双眸濡湿,既而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多少天的委屈,多少天的压抑,多少天的强装,在此时土崩瓦解。许久,小瑜才断断续续说出了原委:学习偏科,内心焦虑;父母施加压力,让人心烦;小组成员出言不逊,引发矛盾;成绩每况愈下,恶性循环……
老师心疼地拍拍这个十三岁的少年:困难是暂时的,口角焦虑冲突只能让负面情绪扩大,到头来还得找寻解决方法,不如开始就调整心态,找出问题的症结,直面困难。终了,老师又指指那盆鹅掌木,说:“这棵绿植就是你,它能尽展它郁郁葱葱的美好,我相信你也行!”
一时间,老师从少年的眼神中找到了久违的坚定……
(本文发表于《中国中学生报》年9月7日)
作者简介:
董问博:西安铁一中滨河学校初中语文教师,曹公奇名师工作室成员。热爱古诗文、写作和书法。对书法教学、文言文教学和作文教学有深入研究,并以此为内容,完成国家级、省级、市级课题十项,其中参与的《文言文教学研究》课题获得了年陕西省优秀课题,负责的《初中语文教学中书法训练的价值和方法研究》获得了年西安市优秀小课题,《中华优秀文化背景下语文综合性学习案例分析研究》获得了年西安市优秀小课题。曾参与陕西师范大学本科教材《汉字的正字和书写》和苏州科技大学本科教材《教师板书》章节的编写。写有生活随笔和写作指导类论文余篇并发表,作品散见在《作文周刊》《作文与考试》《思维与智慧》《语文报》《意林·作文素材》《辽宁青年》《三秦都市报》《教师报》上,指导学生发表作文余篇。在作文教学方面,擅长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捕捉写作素材,从阅读中渗透写作思路,从互改中点燃写作慧心。
往期回顾:第期大师已逝,风范长存第期时光清浅,欢喜随性第期一轮明月总关第期掬一抔秋色,渐品渐深本期责编:白媛投稿邮箱:cgqmsgz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