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简介
赵熊,字大愚,别署面墙斋主、风过耳堂主人、老墙等。年2月1日生于西安。少年时代开始自学书法篆刻,一九七一年师从陈少默先生。陕西书学院专业书法篆刻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原篆刻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研究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西安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终南印社名誉社长、西泠印社理事。
出任西泠印社第五、第七届篆刻评展评委,当代篆刻艺术大展审定委员,全国第九、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评委,全国第六届篆刻艺术展评委,第五届兰亭奖评委等。
论文入选全国第三、第四、第六届书学研讨会,全国第二届书法教育理论研讨会,中国书法艺术节天津论坛(获优秀奖)等,并发表于《中国书法》《书法报》《书法导报》《中国书画》(文摘版)《篆刻》《陕西日报》《西安晚报》等。散文发表于《美文》《延河》《书法报》《西安日报》《三秦都市报》《华商报》等。出版有《赵熊篆刻集》《中国篆刻百家赵熊卷》《米芾蜀素帖技法赏析》《怎样学隶书》《篆刻十讲》《风过耳堂吟稿》《境由心造——赵熊诗文书法作品集》《风过耳堂秦印辑录》《明道若昧赵熊选刻道德经》《赵熊书楹联百副》等二十余种书籍。
论学习之所得通过变化至于浑一学员丨段继宏(云南玉溪)
赵老师从“印宗秦汉”的学说出发,从汉印的形态展开,到写意印的变通。老师从汉印系统中,精选出来汉印的典型代表作品,通过让大家“白翻朱”“朱翻白”的反复练习,打破汉印的均衡和整饬,在翻刻中注入生气,在临创中形成写意意蕴。从每个字的变化,体会“意”的生成。从“一”出发又回到“一”的更深层面上。有豁然开朗之感学员丨徐凤超(湖北武汉)
过去我一直学习工稳一路的王福庵印风。赵熊老师教授的写意印,一开始对于我个人来说是“颠覆性”的转变,我由水土不服到渐渐开窍,最后这两天有豁然开朗之感,通往篆刻的“康庄大道”正展现在眼前。大道无门理相通也学员丨刘子铭(福建漳州)这几天学习篆刻的写意性,让我想起了“动静无始,变化无端;虚虚实实,自然而然”这一自然门武术的16字精言。自然门武术“只抄功夫,不讲打法”,讲究拳行自然,圆转自如,不呆不滞,灵活多变,一气呵成。一枚印章的写意性,需要在线条的长短、粗细、向背、穿插、方圆、线条组合的疏密、以及章法空间朱白的对比等等矛盾中形成既有变化又能浑然一体的对立统一关系。以此来表达艺术家丰富的内在精神实质和所蕴含的寄寓。而中国的汉字,特别是篆书又恰恰具有让艺术家发挥想象力以改变其形的功能,让“象”成为表“意”的手段。如果加上精彩刀法的妙用,更会让一枚印章放出异样的光彩,更能表现和抒发艺术家的内心情感,以臻妙境。故自然门武术的16字精言对篆刻的写意性应该有很多启发,所谓大道无门理相通也。因材施教如同一副灵丹妙药学员丨梁万清(广西桂林)通过学习,知道了自己在字法、章法上有不足,经过赵熊老师指点迷津,多次设计印稿,强化训练,终于在最后一刻评点我的作业“将军章”时,翘起大拇指,夸奖我刻得真不错!我愁的眉舒展了,苦的脸笑起了!老师赞我对将军章很敏感,能捕捉到美丽的线条和动人的气息,并针对我的毛病,因材施教,开了一副灵丹妙药。但愿我能不辜负老师的期望,刻出更多好作品。严谨的治学精神学员丨吴银秋(云南昆明)经过赵熊工作室第一次面授,感受到了赵老师严谨的治学精神。赵老师的讲义和示范印章,都是在对古代篆刻作品的梳理和总结,让我感受很深,不仅提高了我个人对写意印的鉴赏水平和具体技法,也使我有了学习写意印,提高治印水平的具体方向和办法。教学生动,受益匪浅学员丨敖启权(湖北武汉)本期学习,赵熊老师主要强调了笔画线条的形态和结构的形态以及两者的有机结合,达到章法形态的完美呈现。从纵横交织的生活物象与艺术创作的同理关联,从局部缜密到全局统一,充分加强点线面的相依相存。从“灰调子”高光厚理进一步对印面的立体感加以更生动的解释;从两汉印风到明淸流派的印例分析,从先秦追溯殷商周文字特征对照……授课知识体量大,受益匪浅。感悟深刻,收获颇丰学员丨来炜烽(浙江杭州)感悟深刻,收获颇丰。尤其对秦汉印、将军印与现代写意印的关系,对书法和篆刻之间的关系有了更为充分理解。认识到熟知结构和笔画的变化、保证印面的整体浑一性,是刻好写意印的关键。赵熊老师从艺术哲学的高度,解读篆刻这门艺术,非常生动形象到位。心中有情,刀下有准学员丨孔宪君(河北保定)最大的收获是对写意线条质量的理解。起初在线条变化的过程中,做不到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通过赵熊老师理论教学,现场示范,反复训练,现场点评,分析案例,对比优秀的用笔和失败的线条,渐渐领悟到线条的虚实质量和关系,以及“笔断意连,一气呵成”的含义,这一点很难得,在接下来的阶段中多看多练,真正做到活学活用。每位老师执刀方式和用刀方法不同。通过课堂示范,理解稳、准、狠,要做到心中有情,刀下有准。方寸之间,气象万千学员丨刘昌目(陕西渭南)如赵老师所言:篆刻是中国传统哲学观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犹如以汉字为载体具体化了的太极图。其以二元相生为构成要素,通过变化至于浑一,是集古文字、美学、书法、章法、刀法为一体的具体体现,更兼古朴的金石韵味。“方寸之间,气象万千”。两条腿走路,两条腿都要硬,才能走得远学员丨徐盛伟(广东东莞)一门应用学科从入门到精通,有学术与技艺两个层面的要求,篆刻艺术同样如此。缺失了学术素养的支撑,完成品便如同没有生命力的塑料花,不可能具备真正的艺术价值;缺失了必要的技术训练,创作则如纸上谈兵,知行不能合一,无法将头脑中的艺术形象完美呈现在印面之上。碎片化学习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式的练手,理论与技术的脱节或不成体系,正是许多篆刻爱好者共同面临的现实问题。有幸参加西泠印社赵熊老师篆刻班,让人有顿开茅塞之感,看到了打通篆刻学术与技艺“任督二脉”的可能。融会贯通篆刻学术与技艺,两条腿走路,两条腿都要硬,才能走得远。思想在篆刻历史的长河里真正的遨游学员丨颜小兵(海南三亚)学习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了赵老师的知识渊博和治学严谨,以及对待每位学员坦诚宽厚的态度。十日的学习过程中,赵老师的授课严肃不失风趣,每节课都会让我心潮起伏,对篆刻史从春秋战国经汉唐再到宋元明清,让我第一次深刻理解了篆刻,让我的思想在篆刻历史的长河里真正的遨游了一回。第一阶段十天课程转眼就结束了,但是学习并没有结束,以后每天抽出一点时间练习书法和临摹名印,积极参加一些书法篆刻比赛及讲座,更多地去阅读相关名作,以提高自身水平。收获的喜悦留在回忆里学员|宋涛(北京)这十天里听赵熊老师的课,就好像这杭州天气一般秋高气爽,能让人神情愉悦精神饱满。每天白天理论和实践操作,晚上自习。同学们经常练习至夜深之时方结束。学习过程不能说是紧张,确是很充实,虽然有些疲倦,但收获的喜悦留在了我的回忆里。回归篆刻的天然本真之美学员丨游洋(浙江杭州)赵老师让我们意识到篆刻不是一门单一的艺术形式,它需要杂糅书法、绘画、诗词等各类文化,是综合审美高度的完美体现。如何在变化中求统一、于统一中见变化,通过具体实物工具注入自己的审美情趣,并从五花八门的技法中回归篆刻的天然本真之美,是整个学习阶段要解决的问题。授课内容干货满满学员丨张生宗(甘肃白银)赵熊老师儒雅的风度、深厚的篆刻书法文学功底及敬业精神让人敬佩。授课内容干货满满,教学过程既深入浅出,又能将篆刻书法上升到一定的层次和高度。他不仅从学习篆刻书法的方向、过程、观念等方面提纲挈领,让我们对篆刻书法艺术有一个整体感知,而且从用刀,用笔、结字、章法等方面细致入微地传授给我们实际操作过程中的要点,娓娓道来,毫无保留。甚至利用课间休息时间给学员们做示范解疑惑,敬业精神让人感动。学习篆刻是我艺术的初心学员丨张斌(江苏苏州)学习篆刻是我艺术的初心。此次能参加赵熊老师的篆刻班,增强了我对篆刻艺术的信心。赵老师看似严肃,实则和蔼可亲。他不厌其烦地帮我们解答问题,他充分利用上课的每分钟,倾囊相授,治学精神可敬可佩。此次学习,理顺了在刀法上的诸多难点,解决了许多交差知识点上的误区。赵老师对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讲解得尤为透彻,真心为赵老师点赞。做好一颗种子,慢慢吸收,慢慢发芽学员丨黄山(河南郑州)这是我第三次参加西泠印社书画篆刻院名家班的学习,每一次学习都受益匪浅。从初学篆刻到今天,也有不多不少十年的光景了,从临摹秦汉印式到流派印风,自觉愚钝,这些年出了些小成绩,可进步不太明显。今年把一些精力放在秦印的临创及理论的整理上,也开始尝试着在大学艺术院带专业的书法课,并继续到咱们篆刻院进修,教学相长,希望一点点积累明年会有一些收获,做好一颗种子,慢慢吸收,慢慢发芽。由相对工致到具有写意意味的篆刻创作转换学员丨张凯发(上海宝山)由相对工致到具有写意意味的篆刻创作转换,不是简单的从“A”到“B”,而是一个很长的过程。个人长期创作惯性的扭转,并非易事。这恰恰也是此行的目的。这一期的学习即将结束,老师手书课稿、亲自操刀示范、对于同学的各种问题认真解答,并给予积极的鼓励。通过跟随赵老师的学习,也更加坚定了继续在艺术道路上继续前进的信心,对于篆刻的创作思路也变的更加清晰。编辑整理:徐盛伟(学员)
拓展阅读通变无方——西泠印社赵熊篆刻工作室第一期课程圆满结束
西泠印社赵熊篆刻工作室课堂教学示范-写意印
老墙自有“方寸”
走近西泠印社赵熊篆刻工作室
雕虫之魅
《当代印风?赵熊》赏析(一)
雕虫之魅
《当代印风?赵熊》赏析(二)
赵熊先生授课(内附高清视频及音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