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上海市政府举行的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卫生防疫专家指出,目前可以确定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传播途径主要为直接传播、气溶胶传播和接触传播。
00:52不过,9日上午,国家卫健委新公布了《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修正版)》。其中显示,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有关“气溶胶和消化道等传染途径尚待明确”的表述被重申。
这意味着,截至发稿时间,气溶胶这一传播途径尚未获得官方确认。
到底“气溶胶传播”是什么?
“气溶胶传播”对我们影响大吗?
如果存在气溶胶传播
又有什么防护措施?
什么叫气溶胶传播?
气溶胶是由极其细小的固体或液体颗粒,分散并悬浮在空气中,随着空气一起流动,而不是因为重力落到地面。
所谓气溶胶传播是指飞沫在空气悬浮过程中失去水分而剩下的蛋白质和病原体组成的核,形成飞沫核,可以通过气溶胶的形式漂浮至远处,造成远距离的传播。
在病毒传播的语境下,气溶胶传播指的是空气中直接含有这样的病原体颗粒,被健康人吸入造成感染。
这些气溶胶是怎样产生的?
两种最典型的途径就是咳嗽和喷嚏。咳嗽和打喷嚏能够雾化感染者上呼吸道上附着的唾液,甚者可能“扯下”一部分上呼吸道表皮细胞随着喷嚏喷出——这些都有可能成为气溶胶。
当然,正常的呼吸也可以产生气溶胶,只不过比咳嗽和喷嚏产生的量小得多。
气溶胶传播对我们影响大吗?
要重视,但不必恐慌。
气溶胶最大的特点是:颗粒小,传播距离更远。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曾指出,病毒或细菌可以通过气溶胶经长距离传播而在短期内导致大面积感染。气溶胶的传播距离能达到数十米,乃至数百米,远远超过飞沫的传播距离。
虽然容易形成,但要感染人并不容易,而且我们还有措施预防。
四川大学李后强教授撰文表示
由于一般气溶胶颗粒比较大,通常大于10微米、50微米以上的最多,一般的医用口罩就可以阻挡。
特别小的气溶胶微粒(半径小于0.1微米),重量轻,主要分布在高空(来自土壤的靠近地面),它们会随风飘走,被人呼吸到的可能性不大。
另外,气溶胶质点比表面能很大,又有电荷,病毒很容易被破坏,存活度不高。
对于非医务人员的普通人,在实际生活中,只有达到极高数量级的阈值,部分病毒才能由黏膜进入人体。
而通过气溶胶形式悬停在衣物、皮肤的病毒,只有极微小的比例能通过手部触摸进入眼口鼻。这样的病毒量,引发疾病的可能性不高。
所以,气溶胶的传播对医护人员防范的意义更大。提醒他们在进行气管插管等操作时,采取空气隔离措施,比如戴防护口罩、护目镜等。
平时还能开窗通风吗?
很多人担心:气溶胶传播距离这么远,我还能正常开窗通风吗?楼上的气溶胶会不会飘进我家里?
对于一般小区的居民,能开窗通风。
要减少悬浮的气溶胶的影响,适当的通风措施是必要的。例如在建设医疗设施时,往往采用上进下出方式,替换房间内的污染空气。
但需要注意,气溶胶是有可能随空气流动的,由于气流方向不当,可导致污染气溶胶流向干净的区域。
如果有居家隔离者,必须单间隔离,或处在全屋出风的位置,公共区域或其他房间自然通风时必须关闭患者所在屋子门窗。
同时注意不要用风扇等高流速设备通风,以免引起湍流,让本已沉降的微粒重新悬浮。
如果楼间距不大或者是老旧小区,人口居住密度很大的话,而且在已知周围有感染病人时,不建议频繁地开窗换气。
如何预防气溶胶传播?
关于这点,有7个建议值得采纳,预防做到“七个要”:
一要取消一切人员聚集活动,要劝阻重点疫区的亲朋好友来访;
二要常开窗,多通风,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
三要做好日常家庭消毒:对门把手、桌椅、马桶坐垫等重点部位用75%酒精或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
四要讲个人卫生:饭前便后用流动的水、肥皂或者洗手液来洗手,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或手肘弯曲遮掩口鼻;
五要避免空气和接触传播:家庭成员要避免接触可疑症状者身体分泌物,不要共用个人生活用品;就餐时,公筷分餐,快进食,少说话,相互交流不宜近,避免握手和拥抱,拱手微笑讲礼仪;
六要严格做好居家隔离:外来人员要配合相关调查,准确报告实情、主动接受隔离;需要居家隔离、观察的,应尽量与家人分住所居住,条件有限的,要分房间居住,单间隔离,同屋居住的全部家庭成员都要戴好口罩;
七要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