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心与神的高度结合
在快速消费时代,人们总是无法静下心来学习。很多读者喜欢书法,但是不能做到持之以恒,对此张教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学习书法离不开三点,浓厚的兴趣、正确的方法、持之以恒的坚持。”张教授讲道,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内心喜欢才能坚持下去;再就是正确的方法,好的老师会让学习变得事半功倍;学习书法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生搬硬套,而是要遵循规律,循序渐进,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他认为,在书写过程中,技和艺是合二为一的,但如果用辩证思维的观点看来,技和艺应该是分层次的。“技”是比较具体的,属于比较下层的东西;而“艺”则应该属于上层的,主要体现为对作品创作的整体把握以及对更多人生哲理的领悟,与个人的审美理念及艺术修养密不可分。正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张教授首先是一名军人,其次是一位艺术家。他用书法创作的客观现实告诫我们,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只能是盲目的实践,而盲目的实践则难以取得成功。任何人要想在书法方面找到“捷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必须在“五力”和“五度”上花气力、下功夫。众所周知,选帖、临帖是创作的前提和基础。实际上,“一见钟情”式的选帖最能集中反映书写者的审美追求。而在临帖与创作过程中,全面了解和准确把握“五力”、“五度”尤为关键。所谓“五力”,主要是指在临帖和创作过程中,着力培养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因为只有观察细致入微,注意力高度集中,记忆印象深刻,临帖时才能做到心摹手追,形神兼备;只有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不断拓展形象思维和创新能力,才能在创作时体现出“计白当黑”的辩证性、“意在笔先”的系统性、穿插迎让的独特性、同字异写的多样性以及章法布局的合理性。所谓“五度”,主要是指在运笔过程中,轻重提按的力度、快慢变化的速度、笔画方向的角度、长短收放的幅度、水墨融合的浓度。唯有潜心研究并深刻感悟“五度”的微妙境界,方能显现出作品创作过程中所蕴含的俯仰、方圆、虚实、动静、浓淡等丰富多彩、变化多端的书法魅力。
书法是性格特征的映射
张教授讲道:“书法的技艺固然重要,但内涵丰富、气韵生动才是书法的灵魂;提高技艺固然重要,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字外功夫。”正所谓“退笔如山未足奇,读书万卷始通神”。古人云:“书为心画、书如其人。”也就是说,书法不仅是视觉享受的艺术,而且是一种能够袒露心灵、映射书写者性格特征的文化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上,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各有千秋、特色鲜明。在行书宋四家中,从书法风格上看,苏轼所书丰腴跌宕,天真烂漫;黄庭坚所书纵横拗崛,昂藏郁拔;米芾之书俊迈豪放,沉着痛快;蔡襄之书浑厚端庄,淳淡婉美。他们都善学古人又富于创新精神,书风自成一格,世人推崇备至。再比如,为世人所熟知的“颠张狂素”,乃唐代独以草书为异彩者,恰与其时代精神及其个性特征相吻合。在当代,从毛泽东的书法艺术中不难看出,通过点画、线条、布局的巧妙处理,充分体现了其高瞻远瞩、大气磅礴,排兵布阵、调兵遣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战略眼光和胸怀大度的至高境界、伟岸气势。正因为如此,张教授以其诗作高度概括了自己对书法的感悟:世间万物理相通,耕耘收获各几成?登高望远风景好,唯愿书艺伴终生。(三秦都市报记者王伟伟)
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