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2月17日,国宝鎏金银竹节熏炉在陕历博借展27年后回到了自己出土的地方——兴平茂陵。年1月1日起,兴平另一件国宝——鎏金铜马正式“坐镇”陕历博国宝厅。
国宝回兴平了,和你相约冬日茂陵!
继国宝级文物“淳化大鼎”和“跪射俑”之后,西汉“鎏金铜马”从今日起“坐镇”国宝厅。年1月1日,由陕西省文物局主办、陕西历史博物馆和茂陵博物馆承办的“天马西来——陕西国宝系列特展之西汉‘鎏金铜马’”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国宝厅面向公众开放,以博物馆展览的特殊方式和文化内涵迎接新年的到来。
茂陵博物馆馆藏“汉鎏金铜马”于年在兴平市西吴街道豆马村出土。体长76厘米,通高62厘米,重26公斤,通体铜铸鎏金,马呈站立姿态,昂首挺立,气势轩昂,体态俊秀雄健,匀称、合乎解剖比例,头部造型尤为生动,系以西汉时大宛产的汗血马为模特精制而成。据了解,与鎏金铜马同时出土的还有大量青铜器,其中很多器物上刻有“阳信家”字样。阳信公主是汉武帝之姊,卫青之妻。元封五年(公元前年)卫青死后与阳信公主合葬于茂陵东侧茂陵和霍去病墓之间,恰与鎏金铜马出土位置相符。有专家据此推断,鎏金铜马可能是阳信公主家之物,很可能是汉武帝的赏赐。秦汉时期的铜马、陶马、玉马和石马已发现了很多,但鎏金铜马仅此一例,极其珍贵。
“本次陕西国宝系列特展以国宝级文物……‘鎏金铜马’为核心,其原型是汉武帝时期经由丝绸之路引进的外来优秀马种,既是汉代养马业兴盛的体现和汉代马文化发达的见证,也是大汉帝国时代精神的缩影。”据陕西历史博物馆陈列展览部部长董理介绍,本次展览将主题提炼为“天马西来”,通过讲述“鎏金铜马”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旨在凸显汉武帝时期大汉帝国敢于开拓、勇于进取的时代精神。
该展览的主要内容分为“天之骄子——大汉天子的天马情结”“天生骐骥——铸造成型的天马法式”和“天马行空——艺术升华的天马崇拜”三部分。展览通过辅助展板、图版和多媒体等方式,利用文献、历史传说和成语故事等,详细地介绍了西汉时期养马业的兴盛、西汉良马的引进、相马术和汉代马的艺术造型。展览旨在新年伊始让观众走近西汉“鎏金铜马”,穿越迢迢丝路去感受多年前恢宏博大的大汉气象,“一马当先”努力为创造新年的美好生活而策马扬鞭。
“陕西国宝系列特展”是在陕西省文物局指导下,由陕西历史博物馆针对陕西省内出土或收藏的国宝级文物特别策划的一组系列临时特别展览。每次展览确定一个主题、遴选一件(组)文物进行专题陈列,并定期对展览进行适时更换,以期为观众提供特色鲜明、形式多样、推陈出新、常看常换的文物精品,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博物馆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
让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此前已经在国宝厅展出过的“淳化大鼎”“跪射俑”两件国宝级文物。
淳化大鼎
年5月18日,国宝厅的第一位“嘉宾”——“淳化大鼎”与观众见面。
年12月10日,在咸阳市淳化县石桥镇的史家塬村,一位名叫许文芳的村民,在院子里修建窑洞时发现了3件青铜器,其中就有这件青铜大鼎,于是立即报告了淳化县文化馆。随后,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现了一座长方形的竖穴土坑墓,包括墓室、二层台、腰坑和棺椁,墓穴宽约4.9米,长约6.3米,深约6.1米。从残存的人骨来看,其头部可能向南,应该是男性。该墓早年被盗,仅存11件陪葬品,包括青铜礼器、铜饰、角饰、蚌饰、金叶和贝币等。其中,这件大鼎位于二层台东南角,造型接近西周早期的堇鼎和大盂鼎,所以年代应为西周早期,最迟不会晚于康王时期。商周时期,除了司母戊鼎相传出土于商王陵以外,其他的大型青铜鼎全部出土于窖藏,唯独这件淳化大鼎出土于墓葬,并且经过科学的考古发掘,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淳化大鼎高约1.2米,口径约0.8米,重约千克;平沿,方唇,有两立耳,腹壁下垂,三足而立。欣赏一件青铜鼎的外观,大多按照自上而下的顺序,先观看口部和双耳,再观察腹部,最后是足部,从头到脚,一览无余。在这件鼎的表面,分布着大量的夔龙纹,夔龙纹样尾巴卷曲,仅有一足,圆目突出,张口卷唇。在鼎的两耳外侧,分别装饰着两条相对的夔龙纹;在口沿下方,装饰着六条夔龙纹。每两只夔龙,左右相对,中有扉棱,形成一张巨大的饕餮面。在每张饕餮面的下方,正中装饰着一个牛头,好像饕餮巨大的嘴巴。牛头纹饰通过高浮雕的形式,表现了牛的五官和犄角,造型生动,栩栩如生。古代进行祭祀的时候,牛、羊、猪被称为“太牢”,只有羊和猪,没有牛的话,只能称为“少牢”,由此可见,牛在祭祀中的重要地位。鼎的腹部一周,铸有三个耳鋬,鋬上装饰兽面,兽耳高耸,双耳内装饰有两条相对的夔龙纹;在鼎足的上部,浮雕兽面,四角突起,巨目利爪,阔嘴欲噬。下面的三足,与上面的三个耳鋬,在同一条垂直线上,使得此鼎看上去非常的稳重。
中国商周时期的著名青铜重器中有多件鼎,如司母戊鼎、杜岭方鼎、毛公鼎、大盂鼎、大克鼎等。司母戊鼎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在世界青铜文化中亦占有一席之地。杜岭方鼎是商代前期青铜器中仅见的重器,年代要远早于司母戊鼎,是研究商代前期青铜文化的重要资料。
那么,西周时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是哪件呢?它既不是大盂鼎,也不是大克鼎,而是淳化大鼎。其他著名的西周青铜重器都稍逊一筹。淳化大鼎是我国出土文物中目前所见西周早期圆鼎中,体量最大、重量最重者,因为没有铭文,只好根据表面纹饰,命名为“牛首夔龙纹鼎”。后来,为了宣传文物的出土地,更名为淳化大鼎。
跪射俑
年8月21日,“帝国强兵——陕西国宝系列特展之秦跪射俑”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国宝厅面向公众开放,平时难得一见的“绿脸俑”华彩亮相。
“陕西最出名的文物,莫过于兵马俑;兵马俑之最,莫过于跪射俑。跪射俑出土于秦兵马俑二号坑东端的弩兵阵中心,共计尊,造型独特,制作精美。跪射俑作为兵马俑中的精华,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杰作,是秦朝时代精神和秦文化的最好诠释和形象表达。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岁月风霜后,它依然完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向世人诉说着秦帝国军事力量的雄厚,雕塑技艺的精湛,大国工匠的卓越。”据专家介绍,跪射俑是秦弩兵的一种,它的出土充分印证了秦军在冷兵器时代拥有弩兵兵种的历史事实,这种具有射程远、命中率高、杀伤力强的兵种在秦的统一战争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它也是古代步兵战术动作的生动图谱,对研究秦汉兵种具有深远意义,是研究中国兵史的珍贵资料。
此次展出的秦彩绘跪射俑是秦兵马俑中唯一发现的“绿脸”俑。秦俑在烧制完成后,通体均施有彩绘。然而历经两千多年,绝大多数秦俑身上只残留少许颜色痕迹,随着文物保护技术的提高,秦俑的彩绘在文保专家的手中得以保存,也让我们看到了两千多年前真实的彩绘秦俑。这件跪射俑除头发、胡须、瞳孔是黑色外,脸部颜色全是石绿颜料涂成绿色,又称“绿脸”俑。其与人们熟悉的肉红色或粉白色面孔的秦俑完全不同,极为罕见。该俑年发现于秦始皇兵马俑二号坑东北部的跪射俑军阵中,其的发掘出土引起了学界的轰动,对其“绿脸”的解读专家学者也在一直研究讨论,谁也不能确定为什么这尊俑的面部要施以绿色颜料,甚至有人猜测“绿面”有可能是工匠们的恶作剧。
来源:三秦都市报
点击进入小程序
兴平大小事百姓身边事风尚兴平与您一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