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
习
bāng
榜样
yàng
样
de
的
lì
力
liàng
量
“三秦楷模”陈士橹
榜
样
有一种人:他们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他们是文明进步的领跑者,是开拓创新的实践者,他们以知识的力量承载着国家前行的希望。他们就是中国知识分子。这一期让我们走进“三秦楷模”陈士橹,了解他建航天、保航天、发展航天锲而不舍的壮阔一生,并感受他对中国航天事业无私奉献的理想、情怀与担当。
陈士橹,年9月出生于浙江东阳。中共党员,生前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宇航无人飞行器学会名誉理事,陕西省宇航学会名誉理事长,西北工业大学教授、航天学院名誉院长,我国航天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先后担任中国航空学会第一、二、三届理事,中国宇航学会第一、二届理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航空宇航组第二届召集人,美国宇航学会(AIAA)副资深委员,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曾先后荣获“工信楷模”“航天航空工业优秀教育工作者”“有突出贡献专家”等荣誉。年4月因病逝世,享年96岁。
陈士橹院士事迹
起于累土,筹建西工大宇航工程系
年,陈士橹出生在浙江东阳县一户普通家庭。年夏,陈士橹高中毕业,出于“航空救国”的信念,他选择了学习航空类专业。先后在重庆中央大学航空系、西南联大航空工程学系求学。年,25岁的陈士橹以专业排名第一的成绩毕业于西南联大。随后留校任助教,并先后在清华大学航空系、上海交大航空系、华东航空学院任教,教授高等数学、空气动力学、流体力学、飞行力学等课程。
年,他被派往前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进修,师从航空界著名的“大人物”奥斯托斯拉夫斯基教授,仅用两年时间便获得了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成为在该校第一位获得副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年9月中旬,陈士橹筹建西工大宇航工程系,这是我国宇航科技教育的首批院系。“建系之初,很多专业课程没有教材,只能靠讲义或讲稿。”西工大航天学院院长唐硕教授是陈士橹教授的第三个博士毕业生,他回忆说,“现在还记得初入学时陈教授的南方口音,用英文教材给大家讲解,由于专业原因,我们当时的教材全部为陈教授组织老师们自己编写。”
(年秋西南联大航空系同班同学合影,第二排右起第五人为陈士橹)
披荆斩棘,力保国家航天事业
年,因上级主管部门的变动,西工大的宇航工程系诞生不久就面临着被“撤并”的严酷现实。这股突如其来的“撤并”风使得西工大及其同类航空高校都面临着一次学科专业上的重新“洗牌”。
“搞航天学科要在航空上再上一步,很不容易,随便撤掉实在可惜!”亲手创建并领导着宇航工程系,又亲历过教学实践、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陈士橹坚定地认为,“中国这么大的国家,没有航天肯定不行!”
在宇航专业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一向温文儒雅的陈士橹却坚守自己的主张,为保留宇航工程系奔走呼吁,甚至“拍案而起”。
西工大第一任校长办公室主任武斌,曾亲眼见证了陈士橹为保留宇航工程系所付出的努力。他回忆说:“陈老师平时在朋友和同事中的印象一直是非常和善的,但是那次却例外,他特别激动。‘八系(宇航工程系)是我国航天事业,尤其是导弹事业的重要支柱力量。国防是国家安全和生存的重要保障,撤了八系,导弹事业将蒙受巨大损失。如果一定要撤八系,我就只好卸任。’”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国防科委有关领导及钱学森的关心、支持下,在陈士橹的执着和坚持下,最终保住了西工大宇航工程系。该系成为全国航空院校中唯一没有被“撤并”的宇航院系。在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中培养的大批骨干教师,成为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航天大发展时代学科建设的主力军,所培养的毕业生成为国家航天和国防事业的顶梁柱。
培桃育李,培育国家航天事业人才
[年陈士橹指导第一批博士生,熊笑非(左),袁建平(右)]
年,我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导师名单公布,西工大飞行力学专业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陈士橹被批准为我国首批博士生导师。当年,西工大全校首批共招收博士生7名,陈士橹招收了两名学生——袁建平和熊笑非。
作为航天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陈士橹毕生耕耘在教学科研一线,年逾花甲仍在给本科生上课,90多岁还在亲自指导博士生。年过八旬时,他为自己定下规矩:每天至少写字的学术思考,这一习惯一直坚持到病重前。
陈士橹生前常说:“每个学子的心中都有一颗星,如果能让自己出彩一点,整个星空就会更加灿烂。”陈士橹一生培养了56名硕士、博士,学生中涌现出一批国家的权威专家,不少人成为我国航天和国防科技领域的带头人。
严以律己,始终坚持党员标准
年3月15日,已经卧床不起的陈士橹院士对家人说,自己还有最后两个未完成的心愿:一个是他要把自己全部的积蓄捐赠给学校,一个是他还惦念着自己最后一名博士生曾志峰的毕业答辩。
“捐款我已经交给学校,您可以放心了。”陈清怡伏在病榻上,在父亲的耳旁一字一句地告诉老人。
“好,好!”陈士橹院士艰难地答应着,脸上露出慈祥地微笑。
“父亲在病床上说,自己现在不能带学生、不能搞科研,连出门都不方便,唯一能做的就是把多年积蓄捐献出来。虽然钱不多,也算是我父亲对航空航天事业、对学校、对青年学子的最后一点贡献。”陈清怡说。
这些年,陈士橹院士家中一直保存着一些“小条子”,大多是他资助家庭困难学生的清单。怀着对故土深厚的感情,对家乡考到西工大的每一位学生,陈院士都会请到家里做客,从学习到生活、从健康到家庭都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只要学生有困难,陈院士总是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陈院士坚持为家乡和其他困难群众捐款帮扶,几十年来从未间断。仅年至年十年间,陈院士向包括汶川地震灾区等地汇款的捐助单据就有多张。
教师感悟
从江南到西北,陈士橹96年的人生,是为我国航天事业开拓创新、勇攀高峰的一生;也是为我国培养航天科技人才、诲人不倦的一生;更是为祖国强大而勇于担当、鞠躬尽瘁的一生。作为当代大学生,要学习陈士橹先生踏实认真,做事勤恳的治学态度,更要学习他待人真诚,无私奉献的崇高境界。作为新时代青年教师,我们要学习陈士橹先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为培育新时代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END
(文稿素材来源于《陕西日报》、《三秦都市报》,视频来源于腾讯视频,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