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编辑:鄠小微/鄠小圈
一、户县改区的历史进程
户县于年启动了撤县设区工作,先后于年、年、年、年、年5次就撤县设区事项逐级上报申请至国务院。
在今年4月份提交第5次申请之前,当时县府网站上对群众咨询县改区一事的回复,还表示“撤县设区工作有严格的指标要求,目前,我县距撤县设区各项指标还有些的差距。”
▲3月份县民政局就撤县设区答网友问
9月西安鄠邑交通运输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后,陆续就有消息传出,直到11月底被未经证实的批复文件引爆,12月28日省民政厅接获批复文件,至此,户县改区鄠邑完全落实。
二、那些年传过的区名
西户区——这是传播范围最广的一个名字,甚至有人一度称这个名字早已经定好了,就等着撤县设区成功,到时候直接改名了。很多人都认为,这个名字结合了西安和户县的名称,且名字简单好记,有利于户县下一步的发展与推广。
户州区----这个是仿效渭南华州区模式,有个户字使得人们还能记得以前是户县,也不至于户县的旧地名称被人遗忘。
大王区----虽然是以户县大王镇名称来命名,但是大王镇乃是大秦朝造币中心基地,秦朝造币宫遗址就位于大王镇。此外大王名称听起来很威武,也有历史韵味。
甘亭区----甘亭镇是户县县城所在地,设区后政府所在地还是在甘亭镇范围内,而且甘亭这个名称也有历史典故。
草堂区——源于户县境内最为知名的人文景点——草堂寺。草堂寺创建于东晋,迄今已有多年的历史。而且,草堂烟雾也是关中八景之一。但也有人认为户县有很多好听的名字,朱雀、草堂、秦渡、祖庵、苍游、五竹、渼陂湖等等,但是都不能代表整个户县。
三、当年为啥改的“户”县?
据《陕西省志-大事记》中记录:“9月10日,省人委发出《关于更改盩厔等13个县和商雒专署名称的通知》。”(注:盩厔,今周至县;商雒,今商洛市。)
据亲历了当年更名事件的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市县志处处长张世民介绍,“要说改名的事件,就要先说年郭沫若曾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专论,叫《日本的汉字改革和文字机械化》,文章列举了日本等使用汉字的国家在文字改革方面的成绩,指出我国要迎头赶上,当中就提到了,‘好些生僻字眼的地名,请把它们改换成同音的常用字。’”文章发表后,被当时在杭州疗养的胡乔木看到,对于郭沫若的看法很赞同,就致信给了原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书记刘澜涛,提出陕西就有不少难认难读的生僻地名字,建议带头改一改。随后这封信被刘澜涛转给了中共陕西省委第一书记张德生,张看后批示交省民政厅办理。
张世民回忆,基本上是6月就陆续开始了改名的计划。“我查阅了资料,同年的6月1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杨明轩在《光明日报》上发表《鄠字的简化及其他》,支持其家乡将鄠县改名为户县。到同年8月29日,国务院就以‘为了方便群众,减轻群众和儿童在学习、使用地名文字上不必要的负担’为由,同意陕西省人民委员会更改地名的意见。”
最终,同年的9月9日,为了适应简化字的需要,方便群众,以同音字代替的原则,国务院年9月10日国内字第号文件批准后,盩厔县改为周至县,郿县改为眉县,醴泉县改为礼(繁化易混为“禮”)泉县,郃阳县改为合阳县,鄠县改为户县,雒南县改为洛南县,邠县改为彬县,鄜县改为富县,葭县改为佳县,沔县改为勉县,栒邑县改为旬邑县,洵阳县改为旬阳县,汧阳县改为千阳县。
四、这次为啥改叫鄠邑区?
在一份由户县民政局批复过的撤县设区说明文件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自年以来,户县撤县设区工作历经省政府4次上报国务院,均以撤销户县建制设立西安市“西户区”名称上报,年初,我县与民政部沟通对接,民政部提出“西户区”这一名称与国家有关地名法规要求不一致,需要就设区名称问题要请第三方进行专家论证。我县邀请国家民政部地名研究所特邀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清史研究所研究员华林甫教授等5名专家组成课题组,于1月25——26日来我县就设区名称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随后,专家组经过大量查阅资料,实地走访,深入研究,起草了论证报告初稿,并于3月26日来我县召开了地名论证报告评议会,在吸收相关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最终的地名论证报告。
该《论证报告》结合我县历史、文化、传承等方面实际,确定我县撤县设区后名称拟定为“鄠邑区”。其主要理由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符合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和民政部《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要求
按照地名管理有关规定,“区”和“县”是同一行政级别的通用名,不能同时出现在同一地名中。经过专家论证,最终确定撤县设区后更名为“鄠邑区”,其论证程序完善、事实清楚、依据确凿、符合地名管理规定和保护地名文化要求。
二是“鄠邑”具有历史传承
“春秋时期,秦国在此建鄠邑”(《陕西省政务志》)。西汉初年设置鄠县,至年国务院批准改为户县,长达多年。在《元和郡县图志》、《汉书?地理志》等历史文献及户县历代县志、碑刻中均有“鄠邑”一词的记载,官方、民间的记载也非常丰富。新的名称应该保留“鄠”。
三是“鄠”字具有文化承载力
“户”字属于常见子,与“鄠”,无意义关联,只是同音字,容易让人误解为户口、户籍的意思,且并不是“鄠”字的简化字,而是替代字。年6月“鄠”字已由国家语委会列入《通用规范汉字表》,目前属于通用汉字三级字,编号,属地名术语字。在《新华字典》中,“鄠:中国秦代邑名,在今陕西省户县北”。故恢复使用“鄠”字,对传承户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户县撤县设区后名称拟定为“西安市鄠邑区”,年4月1日、7月11日,市、省政府常务会议分别讨论研究通过并上报。
▲户县撤县设区后更名为鄠邑区的有关情况说明
鄠邑的这个名字,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华文明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
《辞源》:“鄠县,今县名,本夏之扈国,秦鄠邑,汉置县,明清皆属陕西西安府,今属陕西关中道。”
典籍《辞海》注释:“酆侯之地为鄠,位于长安西南,涝水东岸,夏时扈国,秦为鄠邑,汉置鄠县,即今陕西省鄠县”。
《地理志》记载:古扈国,有户谷、户亭,又有甘亭。
《陕西省志·行政建置志》载:“春秋时期秦国筑设扈邑,秦孝公(前—)改设鄠县”。故治在今陕西户县。
《鄠县乡土志》记载:“鄠邑民俗简陋,耕穑而外别无所长,于畜牧种植,均未讲求新法,而工艺尤不能推陈出新。”
清《欽定四庫全書》诗:“蟾宫髙折桂,领教司陶甄。黉堂拥师席,白昼那肯眠?鄠邑亦多士,教铎日以宣。慈溪还小试,吏隠聊周旋。”
所以这次撤县设区,更名鄠邑,更多的意义,是对历史文化的继承。
五、为什么要升区?
1
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县的职能一般以农业为主,而市区则以工商业、服务业等职能为主,县改区后,地方的职能部门设置将会有极大的变化,发展的方式和路径就会变得更加多元,对地方经济带来的提振效应是显而易见的。
2
可以获得更多的政策资金支持
对于上级政府的资金和资源以及大型项目,目前更多的还是向市区倾斜,上级政府转移支付或者专项扶持资金在这方面也有差别,县改区后,则可以获得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提升当地投资空间,助推地方发展。
3
行政级别提升,纳入城乡一体化发展
在西安这样的副省级城市中,市辖县改为市辖区,在行政级别上也会由处级升格为副厅级。撤县改区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便于上级市统一规划管理的同时,也能扩大城市空间,大力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无论对于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政府官员的级别待遇,都有一定的提升。
4
民生和公共服务标准的提升
除了经济上的帮助,撤县设区在民生方面的好处也不少,成为市区,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短时间内将会获得极大的提高,公路、水利、电气、通讯等城市化建设会被纳入统一规划,而交通、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也会快速向市区的标准看齐。
??资料来源:华商报/三秦都市报/户县人民政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声明:本文由团队整理创作,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未经授权转载
??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