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统筹推进“两房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就业,是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所在。只有把这三者全面协调、系统谋划、统筹兼顾,使之互为匹配、互为推动、协调发展,才能得到相得益彰的效果。作为深度贫困山区大镇,如何解决和改善贫困群众的住房条件,让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确保高质量脱贫尤为重要。
摘要:易地搬迁是加快贫困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也是带领贫困人口一起奔向小康的一项重大举措。“搬得出是前提,稳得住是关键,能致富是核心。”为实现上述目标,5.1万人口的宁强大安镇,将后续产业发展作为解决易地移民搬迁群众脱贫“最后一公里”的突破口,坚持产业发展与重点镇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发展,突出“产城融合”,招大商、大招商、建基地、办工厂、扩就业、稳增收,有效破解了难题,提升了群众幸福指数。
关键词:易地搬迁脱贫致富扩就业稳增收幸福指数
统筹推进“两房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就业,是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所在。只有把这三者全面协调、系统谋划、统筹兼顾,使之互为匹配、互为推动、协调发展,才能得到相得益彰的效果。作为深度贫困山区大镇,如何解决和改善贫困群众的住房条件,让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确保高质量脱贫尤为重要。
立足精准研判定位做好科学合理布局
大安镇总面积.43平方公里,辖25个村,3个社区,总人口5.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人,贫困村10个,其中深贫村3个,建档立卡户户人,贫困发生率37.71%,其中致贫主要原因为交通条件落后或住房无安全保障的户人,占全镇总贫困量的40.6%。大安镇“两个五分之一”在全县“出了名”: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占了全县贫困人数的五分之一;3个深贫村占全县的五分之一;山高路险,没有产业带动,男人只好外出打工,留下老弱妇幼,减贫水平低,“两房建设”任务艰巨,这些问题才是脱贫要啃下的“硬骨头”。
大安镇在具体实战过程中,坚持以移民(脱贫)搬迁建设为统筹,融合产业发展、创业就业、繁荣商贸、公共服务、基础建设等因素综合考量,共同发力,起到了明显成效,有力提升了群众幸福指数,有效破解了脱贫攻坚难题。
年,进入脱贫攻坚阶段以来,为了彻底解决好贫困户的住房保障,同时顺应群众对人居环境期望更高要求。大安镇在立足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对做好移民搬迁的精准定位、科学布局,定出“产城融合”,招大商、大招商、建基地、办工厂、扩就业、稳增收,全力推动移民搬迁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与城镇建设相结合、与产业园区建设相结合的“三个结合”。严格按照“四靠近”、“四避开”、“四达到”的选址原则,选择人口集中、地理环境和基础设施较好及原宽川、南屏、庙坝片等8个安置点,共搬迁安置户人。年按照上级要求,该镇规划了江林安置点。安置点占地面积余亩、共投资3.2亿元,建筑面积平方米、共建安置楼61栋套房,安置搬迁户户余人。目前,社区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入住率达百分之百。
围绕核心区域规划强化配套基础工程
贫困地区组织社会发展缓慢,滞后发展的关键因素就是基础设施滞后。移民搬迁群众不愿搬,留不住的核心问题在于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对于祖辈住在大山,靠大地养活自己的搬迁群众来说,搬下来面临首要问题是能干什么?在哪里去挣钱?过去,吃菜可以到自己地里去随时采摘。而如今,一日三餐的买菜钱又从何处来?为了从根本上破解“稳得住”,就要从解决农民的收入、保障生活来源入手,实实在在的解决搬迁群众的就业收入。
对此,大安镇一是抢抓脱贫攻坚期内政策支持机遇,尤其是国家对深度贫困地区的政策倾斜支持机遇,超前谋划,远瞻性规划,精准策划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努力争取挤进市县各级计划建设“盘子”。二是突出重点,全面提升。集中整合优势资源,做大做强集镇安置点,利用现有的医疗、教育、电力、交通等公共资源,有效拉大了集镇骨架,聚集了镇域人口,增强了辐射功能,加快了经济发展步伐。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吸引外商和鼓励本土有志之士返乡创业相结合的方式,引进资金近1.5亿元。四是着力打造“一心三带五园”(一心:新区产城融合中心,三带:宽川烤烟带、南屏蔬菜带、庙坝中药材带。五园:集镇农产品加工园、国道沿线生态菌园、循环养殖园、瓜果采摘园,天麻示范园)。金牛社区产城融合发展中心,已建成金牛社区惠民饰品加工厂、金濬电子工厂、惠百俐服装厂、电商物流运营中心、金牛扶贫超市、妙纤医疗卫生用品厂。这些工厂和园区为移民安置点搬迁群众提供0余个就业岗位、吸纳贫困户余人就地就近务工。特别是今年新冠疫情发生后,国家提倡发展地摊经济,镇上通过增摊设点,提供水电供应等优惠服务,使多户近千人通过提供摆摊设点增加收入,实现稳定脱贫奔小康。
落细落实产业就业脱贫振兴齐头并进
让贫困户能积极持续稳定增收,是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的根本关键。住好房子,多挣票子,是攻坚的重点和难点。要让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大安镇坚持精准研判,体现合理布局。通过高起点“建好房子”,楼下社区工厂就业,楼上住人安居,让贫困户心动于搬迁,能放心愉悦的主动搬迁,而不是被动接受。
金牛社区28号楼的刘荣芳一家,是最早一批拿到住房钥匙的人。刘荣芳以前住在汉源村,房子在火车道上方,方便快捷的火车却将方便阻挡在她家门口。每次去镇上,都要从涵洞进出,遇见下雨天,雨水倒灌进涵洞,一家人就会彻底被隔绝在山上。一起隔绝的还有工作机会。3个孩子上学,还有两位老人因身体健康原因需要照顾治疗。零星的土地收入不足以支撑这些花费。“搬出去”,这个想法不知道在刘荣芳的心里默念了多少次。最终,促进她下定决心搬家的主要原因,是对工作的渴望。年3月,社区门口的金濬电子厂开始招人,工作时间是上午八点到晚上八点,工厂里提供午饭和晚饭。刘荣芳入职后,每月收入达0元以上。刘荣芳只是安置点留守在家妇女的一个缩影。她们想工作,但又得照顾家庭。早在社区同步的建设过程中,大安镇就为留守妇女务工“量身定制”,让搬迁点与产业园区相结合、建社区工厂、建扶贫超市等,为他们提供千余个就业岗位,确保搬迁户有稳定收入。
——产业发展是解决“稳得住”的治本之策。实施移民搬迁很大程度上也为后续产业发展创造了基础条件。过去发展产业,土地流转难,有实力的经营主体引进难。强力推进移民搬迁,也为后续产业发展让出了空间。如距金牛社区咫尺相隔的桑树湾村,实施了集中易地安置以来,把2亩土地连片流转给了两家龙头企业。土地是以均价元出租的,使60多户常年外出务工户一改土地荒芜无收入的现象,仅土地租金户均增收多元。
宁强县天和商贸有限公司投资0多万元,于年建成,是全市最大的食用菌产业扶贫基地。制作菌袋、出菇、采菇等岗位,企业优先选择贫困户,个人还可以出成本价认领菌种袋,交给企业管理,最后每袋分红不少于0.5元。家住桑树湾村的王治中,以前和老伴种着家里的4亩地,一茬水稻,一茬油菜,水稻产量斤,卖不到元,油菜产量斤,也卖不到元。每年,土地要请人犁两次,加上收割人工和机器花销,除了老两口的吃喝,年底所剩无几。而去年,王治中在天和商贸认领了0个菌袋,最后得到2元的效益分红;将自家的4亩地租给了公司,一年给元租金;平时在公司打扫卫生,一年给1元工资;最后,公司年底给桑树湾村集体分红,作为贫困户,他领到了元。类似王治中一样,靠香菇脱贫的贫困户不在少数。
——示范引导,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是实现同步增收奔小康的主要抓手。在实施产业扶贫过程中,党支部+龙头企业+基地(工厂)+贫困户作为移民搬迁社区的组织构架。就地稳定就业,把工厂办在社区家门口,楼上居住、楼下就业,户均一人稳定就业,全家实现稳定脱贫作为目标任务。采取“支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提高订单农业、精细农业的比重,大力推进农产品的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专业化加工、市场化销售、品牌化经营,延长就业链,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全镇发展银杏1.8万亩,中药材亩,茶园亩、香椿亩、干果2万亩、猕猴桃亩、烤烟亩、蔬菜亩、葛根亩、食用菌万袋、培育农产品深加工企业3个、注册合作社48个。
——优化营商环境,是拓宽解决增收的重要保障。脱贫攻坚以来,大安镇为确保企业入住移民搬迁社区,制定出台各类优惠政策,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大安镇与金濬电子社区工厂、羌绣传习基地、电商运营中心等企业签订协议,由政府免去其三年房租,企业以最大程度吸纳当地百姓就业,拓宽增收渠道回馈政府。
“起初到大安办企业不是我的首选!通过打交道后,我是冲着何天华书记当兵人的率真,说一不二的性格,热情贴心的服务来的。”超市老板王涛说。“现在超市很红火,许多农产品都是农民自己种的,村民吃着放心,价格也便宜。”开业三个多月,金牛扶贫爱心超市销售超过万元。带动百余名移民搬迁群众就业。
在超市旁边的大安镇电商运营中心负责人蒲芳介绍:“大安镇25个村都有电商站点,村民们把想要出售的产品放在指定站点后,我们工作人员统一拿回运营中心,进行线上线下销售,年销售达到多万元。去年“双11”,当天营业额就突破万元”。
坚持“大招商、强产业、建基地、办工厂、扩就业、促增长、产业兴、百业旺”的理念,推进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与旅游、休假养生相结合,推动了仓装、运输、加工、建材等上下游各业发展。目前,金濬电子、扶贫超市、电商运营中心、仓储物流、服装厂、医用加工厂、葛根深加工基地等一大批企业进驻落地,有效的解决了移民搬迁群众就地就业难的问题,不仅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的目标,而且,还为实现乡村振兴带来新动能。年农民人均收入元之中,依托产业的收入达到元,产业经济真正成为富民强镇,脱贫奔康的主要支柱。
决胜全面小康,决胜脱贫攻坚,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实现有效衔接。只有坚持顺势而为,把搬迁建设、基础设施、产业就业三大举措组合推进,真抓实干,才能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才能使贫困群众阔步踏上小康之路。
图文:李树荣
编辑:李荣玼
审核:姜兴科
来源:
三秦都市报
投稿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