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三秦都市报_都市报理念 > 都市报品牌 > 主角登台前常有先锋作铺垫组图

主角登台前常有先锋作铺垫组图

发布时间:2016-4-9 19:54:01   点击数:

主角登台前常有“先锋”作铺垫(组图)

《红楼梦》手绘(资料图片)京剧《范进及第》剧照(资料图片)徐庶(资料图片)

国学启蒙

专题撰文/刘黎平

看点:

不同的文学人物之间其实也有相似性,这类相似性不等于重复,反而在相互照顾当中,使其个性更丰富,也使形象更饱满。其实也就是塑造了一个有着高度相似性,但又个性分明的群体。例如,《水浒》里的武松和石秀,在大胆刚强方面很类似,这么一群人物就构成了一个丰富而且饱满的好汉群体。

我们在浏览优秀的长篇小说作品时,无妨从以上角度去视察书中人物,从而能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也能学到组织架构和人物塑造方面的写作技能。

《三国演义》

诸葛亮出茅庐前

有一个“小诸葛亮”

在古典历史长篇小说《三国演义》里,“三顾茅庐”和“火烧新野”是最脍炙人口的情节之一,它是诸葛亮的杰作。

但是,在诸葛亮这个神角出山之前,已有一个“小诸葛亮”,也就是说一个诸葛亮的雏形,这个人物就是徐庶。作者将徐庶安插在诸葛亮出山之前,从文学创作角度而言,是有意图的。徐庶这个人物,身上已带着诸葛亮仙风道骨和神机妙算的气味。书中如此描写徐庶“忽见市上一人,葛巾布袍,皂绦乌履,长歌而来”,徐庶的出场,萧洒俊朗的后面,其实隐藏着诸葛亮的卓尔非凡,他是提早替诸葛孔明亮相的。

徐庶自我推荐成为刘备的谋士,应用智慧大破曹仁和李典的军队,取得了对刘备而言很难得的成功。在徐庶善于用兵北京专业治疗白癜风医院的后面,隐藏着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从塑造人物的角度而言,徐庶这个形象,其实是诸葛亮出场前的“先锋”,他将诸葛亮的飘逸不群、用兵如神已提早捎带了一部分,送到了读者的眼前,让我们隐隐嗅到了诸葛亮的气味。

而且情节发展到徐庶不能不离开刘备,而刘备痛哭不舍的时候,诸葛亮的重要性也有力地凸显出来。小说已证明:徐庶是刘备不可缺的人物,但徐庶又说自己的才能跟诸葛亮相比,简直是驽马比麒麟,寒鸦比鸾凤,那末,诸葛亮的重要性更上一层楼,也就是说其出场的必要性已无可置疑了。徐庶在全面展现完自己以后,诸葛亮也就开始准备上场了。

徐庶这个人物,就是作为诸葛亮的照顾出现的。这类照顾或呼应的文学手段,丰富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谋士阶层的形象,他们在浊世中显示奇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同时又有各自的个性,有层次的差别,他们被安排得类似而不重复,从而让故事情节摇摆生姿。

《儒林外史》

范进的故事之前已有小规模预演

范进因及第而一时疯颠,其实是讽刺了功名深入人心,致使人性扭曲的现象,范进短暂的疯狂是长期求功名而不得的压抑造成的。

其实,如果完全地浏览过《儒林外史》,就会发现,在范进的故事之前,还有一个类似的故事,那就是周进。周进就是可怜范进,也欣赏范进的那位主考官,在他的帮助下,范进考取秀才,又中举人,他是范进的恩公。

如果从文学角度而言,周进其实也是一个“小范进”,他已将范进疯颠的事情在之前小规模上演了一次。周进也是一名考到老却孤单到老的读书人,白发苍苍还没功名。给人当私塾老师还被开除,也是个混得很背的人。后来随着姊丈去省城做生意,当一个记账先生。

结果在省城,他看到举行乡试的贡院,即考举人的地方,不由得百感交集,“不觉眼睛里一阵酸酸的,长叹一声,一头撞在号板上”,一时昏死过去,醒来后,哭了1号哭二号,哭了2号哭三号。大伙知道他长时间不及第的酸楚后,集资帮他再入考场,终究随心所愿,考取功名。

产生在贡院的这场闹剧,其实是范进疯颠的一场小规模预演,在周进悲怆的后面,范进的辛酸屈辱已隐隐出现,读者已嗅到了范进出场的气味。周进也就是替范进出场热身的,正如徐庶对诸葛亮而言,周进也是范进出场前的“先锋”。

那末,为何在范进出场前要有一次预演呢?一则要交代范进及第的合理性,由于类似的经历,才致使周进对范进的惺惺相惜,从而用心提拔。《儒林外史》是一部写实作品,必须尊重逻辑性;2则凸显了范进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老年得志也是当时科举场上一个真实存在的群体。范进与周进,类似而不相同,从而丰富了明清时期科举人物治疗白癜风的特效药的群体形象。

《红楼梦》

贾宝玉和甄宝玉

一个形象的两方面

文学人物的对应,在《红楼梦》中特别明显。大家都知道男主角是贾宝玉,但是与贾宝玉如影随形的还有一个甄宝玉。这两个人物有着高度的相似性,除都是高富帅,都极为尊重女性,将青春少女奉若神灵,贾宝玉说女儿家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巴做的,是浊物;甄宝玉读书的时候要女孩子陪着,否则心里犯胡涂,每次由于淘气不读书挨打,便“姐姐mm”地乱叫唤,缘由是一喊姐姐mm,板子打上去也不痛了。

为何作者要安排这两个人物?他们跟徐庶诸葛亮、范进周进不同,没有谁为谁打先锋的问题,纯洁是一个形象的两个方面。贾宝玉可能代表了完全毁灭、完全出走的一面;甄宝玉可能代表了另外一种命运,即让步的一面。

从整体来观看,贾宝玉和甄宝玉其实也是一个群体,说明在那个时期,具有个性觉醒意识的已不是贾宝玉一个,而是构成了一个群体,贾宝玉不是一个人在战役。

这类照顾,还是丰富了文学群体形象。

浏览体会:

小说不只是塑造个体也在塑造群体



转载请注明:http://www.bbyubao.com/dsbpp/2294.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