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出嫁,儿大分家”这是陕西关中农村自古形成的民间风俗,也是一个家族一个家庭生存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在宝鸡眉县却有一户人家,从上世纪80年代,立下“兄弟不分家,贫富一起过”的约定,这个30多口人组成的大家庭,四世同堂,吃在一口锅里,住在一个院子,和谐美满,其乐融融,在当地传为佳话。
对此,西安民俗研究学者茅笛分析认为,一个农村家庭四世同堂不分家,和谐相处三十年,世间少见难能可贵,对于如今家庭成员相对冷淡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是一个良好的治家标本。话剧《四世同堂》剧照(图片来自网络)儿孙欢聚一堂令八旬老人倍感欣慰
到眉县金渠镇打听询问陈志平老人,知道的人并不多,可一问“四世同堂的老陈家在哪住?”几乎人人皆知。在热心村民的指引下,记者没费多大工夫,就来到了眉县范家寨村一组一户独家独院。进门处是刚盖不久的二层小洋楼,院子北边一溜房屋是厨房,南边种着芭蕉、竹子、四季青,绿意盎然,令人感到神清气爽。14年前,陈氏家族三世同堂留影(图片翻拍)图片来源:三秦都市报
走进小院,只见一位白发老人微笑着迎了上来——他就是这个家的老寿星陈志平老人,他把客人让到沙发上,又是切西瓜,又是倒茶水,还一个劲说,“这么热的天,为我家这点事辛苦你们啦,真觉得过意不去。”令陈志平老人感到骄傲的是,在他们全家34口中,有7名共产党员,3名教师,3名营团级军人,7名国家公职人员。
随后,陈家的长子陈仓宽带着记者参观了他们的住房和厨房,这栋楼是年刚刚盖起的,面积达多平方米,房子包括内部装修共花费54万元,是他们弟兄三个共同集资修建的,这一大家子人,多年来一直没有分家,住在一个屋檐下,在一口锅里吃饭,院内的大厨房和大铁锅一次就能够供应近40人的用餐伙食。除了春节以外,每年的五一假期、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都是陈家的“团圆日”,一家大小围在两位老人身边,吃饭喝酒,唱歌跳舞,打牌助兴,快乐开心,其乐融融……妯娌情如姊妹婆媳如同母女
一般在家庭关系中,最难处的就是婆媳关系和妯娌关系,但在陈志平老人家中却是另外一种情形,陈家三个儿媳,对待婆婆高桂兰就像对待自己的亲生母亲一样关爱有加。平时老二老三媳妇都在单位上班,大嫂陈玉花是一个农村妇女,没有多少文化,但是为人善良忠厚,每天在地里忙着种植猕猴桃,回到家里还要做饭洗衣,饭做好了端给老人,等一家人都吃上了饭,她才最后用餐。近年来,婆婆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陈玉花给老人喂水喂饭,端屎端尿,任劳任怨。陈志平老人(中)和老伴、大儿子空闲时翻看旧照片,表达对远方家人的思念图片来源:三秦都市报
三个儿媳对待婆婆都非常孝顺,那么,她们之间又是怎么相处的呢?三儿媳张花然回忆说,那会她在老家附近代课,挣工分,为了帮助大嫂减轻负担,她把大嫂的两个孩子带在自己身边,照看孩子上学放学。年到年之间,她患病在身,浑身无力,在西安看病期间,医院照顾。回到眉县老家养病期间,她大嫂陈玉花一有空就陪她说话,帮她洗澡搓背,给她按摩,“就是亲姐妹也未必能做得这么好。”说到这儿,张花然激动得流下了眼泪。 “合家共过”的接力棒在下一代手中传承
“陈家四世同堂如今已传至你们第三代手中,你们能否继承下去?有没有思想准备?”
面对记者的提问,陈家的孙媳妇、80后幼儿教师王灵洁说,“我爸爸他们那一代人,如今已经退休或者退居二线,将来我们这个家庭,能否汇聚人气,就看我们这一代了。爷爷、爸爸他们上两代人,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维系这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我们这代人一定要传承下去,而且要做得更好!”家剪纸(图片来自网络) 眉县示范幼儿园教师陈晓敏是陈家第三代中的一员,她在的演讲中说:“爷爷教导我们堂堂正正做人,明明白白做事,凡事不要只想自己,要多想想他人,能帮助人尽量去帮,我牢记在心。妈妈爸爸对爷爷奶奶的孝顺,言传身教,对我影响很大,生活在我们这个和谐美满快乐的大家庭,我感到非常幸福和满足,我们家形成的‘孝为先,和为贵,诚待人,亲持之’的家风,使我终身受益并一代代传承下去!”四世同堂来之不易
刚开始陈家兄弟作出“兄弟不分家,贫富一起过”的决定,还有一段小插曲。那是年前后,因为借用摩托的事情兄弟之间产生了矛盾,分家的事情被提了出来。可大哥陈仓宽的话,“两位老人还健在,咱们弟兄相处,没有发生什么大的矛盾,为啥要分家呢?你看看村里闹分家的,有几个把日子过好的?要分家你们分,我坚决不分家。”触动了大家的感情,这么多年一大家子人过得挺好的,一旦分家还真不适应,于是就这么定了下来。团圆日剪纸(图片来自网络)
对于陈家弟兄三人30多年的坚守,西安民俗生态学者茅笛称,人类社会的从大家庭组合到分裂成三口四口的小家庭,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是对于传统的道德风尚不能无选择的摒弃,其好的一面需要继承和发扬光大。四世同堂不分的大家庭是当今社会独有的一道风景。家是最温暖的港湾,家是一份忠孝之心的坚守。家从来都是人心最温暖的地方,在外边不管吃多少苦,受多少委屈,一回到家里一切都变得温暖,而今人们匆忙地忘却了家之厚重。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把家看得很重,于是,就有了“家和万事兴,家宁国泰平”的千古流传;于是,就有了除夕夜在外人员匆匆回家的脚步。(三秦都市报文/图记者杨立实习生刘静)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陕西一家四世同堂,34口人相聚一处30年
发布时间:2020-11-26 23:09:44 点击数: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