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问题一直是讨论城市宜居性的焦点。随着经济发展,持续增长的机动车挤占公共生活空间,拥堵和污染与宜居城市的矛盾愈发突出。由此城市规划在近些年开始反思如何以人为本的进行交通设计,重新分配机动车抢走的道路空间。通过保障道路绿化、划分自行车道和完善慢行设施,城市的慢行环境在规划和管理者的既定节奏中逐渐改善。
Trafficproblemshasbeenthefocusofcitylivability.Withdevelopmentofeconomy,increasingvehicleoccupiedthepublicspace,andcontradictionsbetweencongestionandlivablecitybecamemoreandmoreprominent.Therefore,urbanplanningshouldconsiderhowtodesignpeople-orientedtransportation,redistributetheroadspace,buildslowinfrastructureandimproveurbanecologicalenvironment.
年底,共享单车在中国各大城市相继出现,引爆了大众新的出行模式。一时间城市的空间风貌与日常活动被各种颜色的单车点缀起来,慢行理念真正的走到了大家的心中。
出行方式的转变
中国曾经是个自行车王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城市居民日常出行以步行、自行车和公交车为主。那时候街道不宽却毫不拥挤,就算路途很长也不乏乐趣。在河边、街道旁和胡同里,玩耍的孩子、聊天的大爷与经过的路人共处一地。混合使用的公共空间像血管一样深入不同层级的城市肌理,让街道生活更加丰富,城市空间更加宜居。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迅速扩张,越来越宽的道路抢走了城市空间却没有解决拥堵问题。马路变成了一个危险的地方,人们只想快速的通过,沿途的精彩掩盖在嘈杂的鸣笛声中。当道路承载的交通功能挤占了其他需要,城市的活力也逐渐被关进了景点和消费场所之中。
*上世纪80年代城市交通状况
*现阶段城市交通状况
如今,共享单车的出现,成为了城市交通运行一项有效补充,填补了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空白。凭借互联网的优势,中国共享单车市场整体用户数量已达到万,预计年年底将达万用户规模。然而,资本驱动型的共享单车将会给城市带来新的问题,随处穿行的安全隐患、影响骑行的台阶、地铁口无处停放的尴尬和那些躺在绿化草坪上的单车在提醒我们:我们的城市还没有为慢行系统留足空间,更没有为慢行的城市生活做好准备。
哥本哈根的自行车文化
丹麦多年来一直是城市交通规划的先行者。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都有骑自行车的传统,这已成为丹麦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年被评为世界最宜居城市的哥本哈根,有六成以上的人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这个58万人口的丹麦首都拥有66万辆单车,单车总量5倍于汽车,堪称单车城邦。
自行车文化的产生主要得益于政府和相关企业在自行车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做出的努力。仅在哥本哈根就有4.8万个自行车桩、公里自行车道和个自行车商店、20家自行车设计和制造公司。因此,丹麦公司和市政当局拥有测试和开发最先进的自行车基础设施的完美条件。
哥本哈根对交通成本的综合测算得出,将1公里私家车交通转换到自行车可以带来1欧元的社会经济效益。成本效益分析显示在哥本哈根高峰时段,自行车以16公里/小时的速度行进1公里可以为街道带来0.22欧元的经济效益。相比之下,以50公里/小时的速度行驶的汽车1公里会消耗0.70欧元的社会经济成本。因此,总体节省成本相当于每行驶1公里1欧元。(资料来源:CopenhagenBicycleAccount)
*收益对比短距离通勤偏好
*通勤模式分布(基于-)
据当地民调显示,29%的市民认为骑行是最经济的出行方式,无论在家里还是街道都很方便单车停放;56%的被调查者表示骑行是最快的出行方式,自行车出行的增多改善了居住环境,也让政府回馈更多的资金和精力,从而形成健康环保的良性循环。哥本哈根的交通管理充分考虑到公共与私人交通之间的接驳和组合方式。
*年代-通勤模式优先顺序改变
通过整合不同的交通模式,鼓励慢行的交通规划限制了私家车的使用,缓解拥挤和气候环境问题,确保城市居民在日常活动中尽可能多地被邀请走路和骑自行车,激活了城市空间和城市生活对居民的吸引力。
智慧城市设施导入
*自行车信号灯:信号灯可以为骑行者显示,为了赶上“绿波”,应该骑到哪里,使骑车人调整车速,赶上下一个交叉口的绿灯。简易的速度探头,也提醒骑行者不要超速,保持20公里/每小时速度就能尽情在“绿波”中冲浪。
*骑行者停车垫脚和栏杆—让骑自行车的人在等待时,无需离开座位或勉强撑地
*可以将自行车带入地铁,为不同交通方式结合出行的人们提供方便
步行优先的Str?get大街
作为丹麦最繁忙的购物街之一,Str?get大街在过去60年中发生了重大变化。20世纪50年代,购物街被汽车占据,行人只能在狭窄的人行道上。年,市议会禁止汽车从购物街上穿行,引起当地店主的抗议。不过,尽管有抗议,Str?get大街禁止汽车通行的举措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在几年之后形成了永久的步行街区。
*Str?get大街改造前后对比
*—年间,城市中心地区的无机动交通道路网与广场逐步扩展
*Str?get大街现状
自行车文化的推广
哥本哈根通过名流政要等人物影响、各种活动的举行、绿色出行的宣传等,让慢行的概念渐渐深入人心。对私家车的限制也是循序渐进,避免引起反面效果。对市民的生活潜移默化,最终形成了全民自行车出行的“自行车文化”。
*丹麦王储妃骑自行车送孩子上学
*作为全球最宜居城市的掌门人,哥本哈根市长弗兰克·延森身上也体现着哥本哈根式的环保作风——将自行车作为最重要的出行工具,即便在寒冬腊月也坚持骑行。
哥本哈根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目前的单车潮流与城市状态不符,基础设施配备不足导致共享单车在高利用率下却没有与之匹配的道路空间,甚至出现与机动车混用道路的尴尬,最终还是会产生拥堵,降低人们的出行效率。因此城市规划需要在可持续社会的理解与建构之上,建立新的秩序。
哥本哈根的自行车城市建设从年提出开始,到如今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文化形成以及相关管理体制与保障措施上的成功经历了十分漫长的过程。中国的城市现状和哥本哈根有所不同,但依然可以借鉴其经验。
安全保障是骑行发展的基础。中国大城市路网中的自行车道基本完整,但绝大部分依附于城市主路系统,机动车占用自行车道的情况十分普遍,骑行的安全隐患较大。如今道路“机非隔离”设施已在完善,最简单的便是隔离护栏,成为自行车道路路面颜色和标识区分外自行车安全通行的一大保障。哥本哈根为减少路侧停车采取了路面抬高处理、甚至形成了“哥式停车”模式,明确自行车路权,这也是安全骑行的基础,值得中国借鉴。
因地制宜是慢行系统建设中最重要的一步。中国国情与丹麦不同,城市文化也不相同,中国城市的慢行系统建设应遵循自身环境条件与思路。例如:北京城中需要乘地铁1-2个小时上班的人有很多,由于距离较远不适合骑行上下班。考虑到人们的出行需求,单车+地铁结合的模式也应纳入自行车道路建设的思考。减少私家车出行,鼓励公共交通,减缓城市中心的交通压力让自行车道与公共交通接洽。丹麦建设自行车专用路网,缩短自行车出行时间的措施也值得借鉴,使自行车道与城市主路形成相辅相成、又有所分离的状态,提高自行车出行效率。
*深圳地铁口共享单车停靠点
而且中国城市中共享单车的爆发体现了又一个特征:随骑随停。市民利用共享单车之后不用骑回家去,停放在公共路边便可,因此公共的停放区域十分重要。乱停乱放会扰乱公共秩序,造成环境破坏和安全隐患。在公交站、地铁站附近设立公共停放区域,解决以往定桩停车的弊端,可以让人们没有后顾之忧。
慢行系统与宜居城市愿景
城市的发展已经从快速扩张转型转变为内涵提升型,在探索通往宜居的过程中,优先发展慢行系统不仅是带来碳排放的降低,同时其与城市空间联系紧密,是深入城市各个节点的脉络。以慢行系统的完善为起点,可以增强公共空间的联系,带动空间活力,促进人们的交流。将是提升环境品质,重塑城市空间,引领宜居建设的催化剂。
慢行系统是道路空间与两侧公共空间的缓冲带,创新的道路断面将会打破传统两者之间的界限,以一种软分割加以联系,让道路与周边融合。慢行的道路让脚步慢下来,从封闭的铁盒子里走出来,增加了停留的机会,人们可以感受到自然的风,可以和周边的空间产生互动与交流。而有趣的室外空间,也吸引着人们的出行,丰富着人们的生活。慢行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的融合,将人们引到室外空间,可以提高道路的安全性,带动经济的发展,提升人们居住的幸福感。
慢行系统并非单一的交通功能,它丰富又有趣。因为无论是骑行还是漫步都是时下一种健康的运动方式。良好的慢行空间鼓励人们的室外运动,十分有益健康。同时通过定期的市民活动和年度的赛事,带动基础设施及城市空间的改善。以休闲运动的方式,鼓励人们更多的参与城市生活,更好的了解自己所居住的城市。
从古至今,河流一直备受人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