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都市圈“教育一体化蓝图”定了!
5月11日,年南京都市圈教育一体化发展推进会在南京举行,会上,南京市都市圈各成员单位签订了《南京都市圈教育发展专业委员会-年教育工作合作协议》,将在合作办学、研学教育等方面开展更进一步的合作。
(南京都市圈教育一体化发展推进会)“合作协议”共有十二项,包括组织召开年度南京都市圈教育合作交流会议,研究教育改革发展热点难点问题,确定教育合作重大项目,制定合作研究、开发、推广教育资源的相关制度和办法等。
以“深化义务教育领域教育合作办学”为例,要鼓励都市圈各城市间优质教育资源引入输出,采取教育集团、学校联盟、结对帮扶等方式,推进跨区域合作办学,提升区域教育一体化建设水平。
针对青少年综合实践交流活动,“合作协议”提出,利用都市圈内丰富的生态文明、历史文化、红色教育等资源,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主题社会实践活动,推进都市圈中小学校学生社团交流、夏令营和跨市研学旅行等活动。
附:
南京都市圈教育发展专业委员会
-年教育工作合作协议
一、组织召开年度南京都市圈教育合作交流会议,研究教育改革发展热点难点问题,确定教育合作重大项目,制定合作研究、开发、推广教育资源的相关制度和办法。
二、加强南京都市圈内苏皖教育府际合作和校际合作,建立健全合作机制,每年推荐5-10所学校展开苏皖校际教育交流合作。
三、开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领域管理干部、教师交流。每年相互安排1-2批教育管理干部交流及教师跟岗培训,推动促进常态化互动交流,提升区域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四、深化义务教育领域教育合作办学。积极参与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鼓励都市圈各城市间优质教育资源引入输出,采取教育集团、学校联盟、结对帮扶等方式,推进跨区域合作办学,提升区域教育一体化建设水平。
五、开展城乡区域牵手帮扶行动。加强都市圈各城市间教育城乡一体化建设,教育合作交流优先向郊县、乡村等教育资源相对薄弱地区倾斜,优先保障农村教育,开展教育结对帮扶行动。
六、搭建职业教育高端互动平台。加快建设南京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园,着力打造产教融合先行区、技能培训示范区、对外合作引领区,辐射带动都市圈各城市间校企联动联合。
七、开展中高等职业教育合作办学。依托各市职业教育特色骨干专业,在师资、产学研、实习就业等方面进行合作,加快实现与产业链相配套的中高职学校紧缺专业贯通招生。
八、建立高校科研协作联盟。鼓励都市圈各城市高校间开展交流合作,共建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服务基地、实验室。
九、组建特殊教育联盟。鼓励都市圈城市间、校际间开展特殊教育合作,相互借鉴学习、优势互补。年内完成初步合作内容及方式的协商洽谈。
十、开展青少年综合实践交流活动。利用都市圈内丰富的生态文明、历史文化、红色教育等教育资源,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主题社会实践活动,推进都市圈中小学校学生社团交流、夏令营和跨市研学旅行等活动。
十一、实施“互联网+”资源共享。推动各市在线教育平台资源整合,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推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十二、建立联合培养和培训机制。充分利用南京都市圈城市间高校优质培训资源,开展订单式、高层次中青年校长及骨干教师培训。结对学校间开展多形式的挂职培训、跟岗锻炼,提高南京都市圈学校管理和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近期,南京都市圈话题不断。
4月16日,江苏、安徽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全文,这是全国首个获得由国家发改委正式复函同意的跨省都市圈规划。
从年,江苏省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建设“南京都市圈”的初步构想,到年《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正式发布,20多年时间,南京都市圈不断融合、协同发展。从最初的6座城市扩充至8座城市,形成了如今的“8+2”格局,规划范围拓展到南京、镇江、扬州、淮安、芜湖、马鞍山、滁州、宣城8市全域及常州市金坛区和溧阳市。
“二十年磨一剑”,作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京都市圈有先天区位优势。在空间格局上,南京都市圈位于长三角北翼,它不仅横跨江苏和安徽两个省,还横跨长江和淮河两个流域,同时地处“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和宁镇扬一体化等战略的交汇地带。
与此同时,它也是长三角带动东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传导区域,在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
南京都市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未来几年
如何形成“8+2>10”的城市发展效应
来看看
“圈”内其他的利好消息
交通
建设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南京都市圈地跨苏皖两省,协同建设一体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融合发展的基础。根据《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苏皖两省将共建“轨道上的南京都市圈”,具体包括:
统筹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建设,打造互联互通、便捷通勤的轨道交通运输体系;
加快南沿江、宁句等项目建设,推进北沿江、合新、宁淮、宁宣、南京经仪征至扬州、镇江市域句容至茅山线、扬镇宁马城际镇江至马鞍山段等项目建设;
推动中心城市市域(郊)铁路向周边城市(镇)延伸和客运服务公交化。
今年,南京都市圈的市域(郊)铁路将迎来关键进展。
道路交通
南京都市圈高速环线是南京交通“十四五”期间规划的重点项目。
由安徽天潜高速(皖S22)、扬天高速(S49)、仪禄高速(苏S47)及北延线、禄口至全椒高速(规划新增)组成,利用锦文路过江通道、龙潭过江通道两条过江通道过江。
环线全长约公里,途经江苏南京、镇江、扬州和安徽滁州、马鞍山五市。
这条与区域中心城市及国家枢纽相匹配的高速公路环线,将实现城市交通与过境交通的分离,更好地发挥国高网线路功能,提升路网整体运输效能,促进长三角区域交通一体化。
铁路交通
宁淮城际高铁起自南京北站,经南京市浦口区、六合区,安徽天长,淮安金湖县、洪泽区,止于淮安东站,全长公里,设计时速公里。该高铁于年9月动工开建,完工后淮安至南京时间将压缩至1小时内。
宁淮城际铁路不但填补了淮安到南京不通直达火车的历史空白,其建设对构建形成鲁苏皖赣高速通道,加强山东半岛城市群、环渤海地区东翼与长三角城市群,特别是南京都市圈之间的联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宁宣城际铁路经南京市江宁区,溧水,高淳,进入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全长.5公里,设计时速公里。宁宣、宁扬宁马两条干线铁路直接引入南京禄口机场设站,尽早实现多方向的空铁联运,打造功能强大的空铁综合枢纽。目前,该项目正处于安全性立项评估。
(宁淮铁路)随着一体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构建,“圈”内所有城市都将依托南京地铁网络与城际轨道交通,实现同城化交通互联互通。这对推动南京都市圈内的要素优化重组、资源优化利用、人口优化分布,将产生重大积极功能。
政务
政务服务“跨省通办”
近年来,安徽省马鞍山市、芜湖市、滁州市、宣城市与南京市江宁区、雨花台区、六合区、浦口区等,围绕深化“放管服”改革、“一网通办”、打造“通勤圈、产业圈、生活圈”等,已先行探索或启动了跨省协作融合。
今年4月22日,南京市江宁区行政审批局与马鞍山市博望区数据资源管理局签署了《江宁博望政务服务一体化“跨省通办”合作协议》。
双方将围绕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有力增进民生福祉为目标,依托两省政务服务平台,打造两地政务服务“网上有通道、线下有专窗、自助有终端”的一体化办理模式,实现政务服务异地受理、远程办理、协同联动,共同打造长三角营商环境新高地、高质量发展“试验田”。
南京市江宁区与博望区唇齿相依,跨省协作频繁。从共同打造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到签订建设交通一体化合作协议,再到共同签署跨界一体化发展社会治理合作框架协议等,两区协作融合逐步向深度广度推进。
南京市雨花台区行政审批局则牵手马鞍山市花山区、雨山区等地,率先试点“自助终端跨省通办”。此外,雨花台区和马鞍山市还率先探索“跨省通办一件事一次办”,双方就“企业开办一件事”涉及的设立登记、公章刻制、税务登记等六个方面,达成了“跨省办”一致意见。
南京市雨花台区行政审批局负责人介绍,今后,人在南京,需要开办马鞍山企业,只要到南京市雨花台区政务服务中心“跨省通办”专窗,提交一次材料,一般1个工作日内即可办理完所有事项。
目前,“加强南京都市圈协作”已被列入南京市“放管服”改革重点。
南京市政务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市政务办已在市区两级(含国家级开发区)政务服务中心设立“省内通办”“跨省通办”线下服务专窗(区),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延伸到省级开发区、镇街,并着手拟制南京市《加快推进政务服务“省内通办”“跨省通办”工作方案》。同时,还将探索南京都市圈“8+2城市跨省通办”联合协作机制。
为进一步强化南京都市圈内各市(区)政务服务交流合作,探索推动政务服务“跨省通办”新模式,南京市政务办起草的《南京都市圈城市政务服务“跨省通办”战略合作协议(草案)》提出,梳理通办事项清单、制定通办事项标准、明确通办办理流程、建立授权信任机制、畅通邮政寄递渠道等合作内容,实现都市圈内各地联动协同发展,打造南京都市圈政务服务品牌。
全媒体记者:张子悦彭硕
编辑:小丽
执行主编:冯薇
主编:王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