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三秦都市报_都市报理念 > 都市报群众 > 观点都市报的中国式突破从小报小刊到新

观点都市报的中国式突破从小报小刊到新

发布时间:2016-10-8 18:53:07   点击数:

今天上午,新京报美女记者林其玲在总理记者会上提问:总理,您网购了吗?这是26年来国内都市报首次获得提问机会。

作者:朱学东(已获作者授权)

来源:新京报传媒研究

3月15日上午,人民大会堂,中国政治生活中例行的重头戏,两会新闻聚焦的国务院总理的记者招待会依例举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会见了中外记者,并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与过往的惯例不同的是,今年的总理两会答记者问,在提问环节的流程设计上,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新在何处?

就在3月15日上午,新京报记者获得了向总理提问的机会。

大公网在总理记者会刚结束不久便发布了署名两会特派员木春山的评论文章《总理记者会看点多都市报首次提问创纪录》,评论说,“这是一家成立11年的市场化的都市报。他们获得提问机会,是4届总理记者会26年来的首次,意义更为特殊。这或许预示着,今后市场化的都市报,可能会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各大官方记者会的现场。”

这个评论是中肯恰当的。

回溯前两年两会总理记者见面会,乃至前数任总理的记者见面会,能够在会上获得提问机会的,不是中央主要媒体,就是海外著名媒体,国内市场化媒体在此之前从未获得过在两会总理记者见面会上提问的机会。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中间有着比技术更难突破深刻的政治歧视。

破天荒。

在我看来,这个意义超越了记者在总理会上所提问题本身,具有更大的解读空间。

这是都市报的中国式突破。

从年,中国出现第一张都市报,到今天都市报整整走过了20年的历史,这一过程中,尽管都市报曾经在市场上攻城略地,赢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在政治上,它们曾长期处于狭隘的意识形态偏见中——“小报小刊”的称呼,就像紧箍咒一样,制约着他们,防范着他们,这种带有明显的有违市场经济公平原则的称呼,甚至被毫不隐讳地写进了正式的官方文件。

虽然,都市报从来都是改革开放政策的产物,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执政党和政府政策和法规的合法产儿,自它们诞生起,就致力于服务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建设,为改革开放、为法治中国鼓与呼,从来都是市场经济和社会秩序的理性建设者,当然也是获益者。

但是,它们能够赢得市场赢得读者,却一直很难赢得一些政府管理部门的信任。它们一直被视为可以利用但却更需要行政严加约束的机构,从来都位列另册。一些管理者完全无视它们的独立性、专业性和职业特性,致使都市报整体的新闻报道和言论空间日益窄逼,公信力和影响力乃至媒体自身的专业能力,并没有随着社会发展技术进步而更上一层楼。

在政治和商业的夹缝中,在技术重塑传播过程中,一些都市报沦落了,一些式微了,但是,严肃的都市报,如新京报,一直坚持着自己关怀社会的价值观和严谨的专业主义精神,创刊11年来,影响力从无到有,超越了它的诸多先行者,最终成为北京媒体乃至整个中国媒体的佼佼者,这是坚持的价值。

如果没有这种坚持坚守,没有这种对待新闻严肃的态度和严谨的操作,3月15日总理记者会的提问机会,一定不会落在新京报的头上。

这个破冰的机会,既是新京报自己的荣耀,也是整个都市报集群努力奋斗的结果,是整个都市报集群,那些曾经的“小报小刊”的荣耀——这意味着它们不仅在市场上的努力获得了认可,也有机会开始接近中国政治新闻的核心场——毕竟,在我们这个国家,执政党和政府掌握着这个国家的最大的资源,政策和领导人的言行事实上影响着国家社会的发展,对这些核心议题的







































白癜风专家咨询在线网
治疗白癜风最好医院是哪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bbyubao.com/dsbqz/2483.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