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国家的自信来源于文化的自信,文化在推动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中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在精阅读、慢阅读、深阅读时代,文化类副刊是纸质媒体最能匹配时代需求的载体之一。纵观全国都市报,不少报纸在版面日益紧缩的情况下,逆势深挖文化资源,做足文化文章。
《大河报》文化周刊努力以报道的独创性、内容的思想性、版面的艺术性,展示中国及中原文化发展成果,助力河南文化高地建设,打造本土文化名片。自年8月13日正式出版以来,截至年4月18日,《河之洲》已经出版了30期。在“三十而立”之时,作为《河之洲》的统筹人,本文“管中窥豹”观察全国都市报副刊的现状、困境及走向。
张?渝
《大河报》文体新闻中心主任
都市报副刊的文化传承、存在问题及发展探析
——从《大河报》文化周刊《河之洲》的创办实践谈起
文/张渝
一、副刊适应纸媒阅读走向“慢、深、精”
移动传播中,“快阅读”成为常态。传统纸媒不能与新媒体比时效与信息量。因而,众多都市报在迎合读者需求时,也开始意识到了“慢、深阅读”的重要性,并进行了各种尝试,整合文化报道与副刊资源,推出文化类副刊便是其中之一。
笔者选取了《新京报》《北京晚报》《南方都市报》《华西都市报》等全国16家都市报的副刊进行了调查。其中9家都市报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副刊。例如:《新京报》的《书评周刊》《星期五》,《华西都市报》的《宽窄巷子》《当代书评》,《新民晚报》的《夜光杯》《星期天》。其中6家都市报选择每日出版一叠副刊,另外10家选择在周三、周五、周六、周日等固定时间推出副刊。例如:《北京晚报》的《五色土》,《北京青年报》的《天天副刊》,版量从4-12个版不等。
在内容设置上,有些都市报副刊刊名即为主要内容,例如《新京报》《书评周刊》,每次围绕一个封面人物进行4-5个版的深度报道,其他以分类书评和书讯为主。还有一些副刊内容则较为丰富,尤其每天常设版面的,例如北京晚报《五色土》,从周一到周六,内容从历史人物、世界文化、文学作品到连载和漫画,每天不一;《华西都市报》的《宽窄巷子》除了文化人物、影视热点等话题,还有成都老故事。总结起来,当下都市报副刊主要以读书、人物、评论、文学作品为主要内容。
广告设置上,16家都市报中只有《新京报》的《书评周刊》广告较多,有时可达三个版;《北京青年报》《南方都市报》《都市快报》基本没有广告;其他各家每期有很少至一个版的广告。
二、《河之洲》不求“大而全”,只求“小而精”
《大河报》在文化周刊《河之洲》诞生之前,每天随新闻版出版的副刊有茶坊、河之洲、厚重河南、连载等,随着报纸本身的缩版,这些副刊也从原来的每天4-8个版逐渐减少至每周2-3个版。面对纸媒紧缩,以《大河报》为代表的都市报亟待重新对文化类副刊进行定位与包装,以有限的版面博取最佳传播效果。在这种背景下,《河之洲》应运而生,在整合原有副刊版面同时,确定了新的版面架构,选题更为精心,报道质量更高。
与过去有所区别的是,《河之洲》将目标人群瞄准从事文化工作的专业人士、有文化情结的人、喜欢文艺作品以及复方生发酊复方利多卡因乳膏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