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人,在形成的过程中也会显现出独特的性格。陕西作为一个人杰地灵、物产丰富的省份,各个城市又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呢?
西安——最人文
西安是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全国文明城市之一,国家重要的科教中心,有两项六处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分别是: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大雁塔、小雁塔、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兴教寺塔。拥有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7所或工程类大学
铜川——最沉重
铜川原称同官,地处陕西省中部、关中盆地和陕北高原的接交地带,与延安、渭南、咸阳3个地市毗邻。历史源远流长。铜川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温月季变化明显。铜川市是陕西省省辖市。交通便利,是关中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往人文初祖黄帝陵及革命圣地延安的必经之地,距西安市区68公里、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72公里,西安至黄陵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咸铜、梅七两条支线铁路与陇海大动脉相连。铜川市总人口数为86万,其中非农业人口45万人,城镇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53%,面积平方千米。全市下辖宜君县、王益区、印台区、耀州区和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区。
宝鸡——最外向
宝鸡古称“陈仓”、“雍城”,典故“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发源地,誉称“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公元年因“石鸡啼鸣”之祥瑞改称宝鸡。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地处关中平原西部。全市下辖3区9县,总面积1.82万平方公里。年末常住人口.32万。其中城市户籍人口万,位居全省第二位,是陕西两大百万人口城市之一。
咸阳——最人文
咸阳,陕西省地级市,位于陕西省八百里秦川腹地,渭水穿南,嵕山亘北,山水俱阳,故称咸阳。咸阳东邻省会西安,西接国家级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西北与甘肃接壤。辖2区1市10县,总面积46平方公里。年末全市常住人口.68万,其中城市人口91.5万,位居陕西省第三位,仅次于西安、宝鸡。
渭南——最沉稳
渭南市,隶属于陕西省,古称下邽,莲勺。位于东经°50′-°38′和北纬34°13′-35°52′之间,地处陕西关中渭河平原东部,是陕西省的“东大门”,早在秦汉之际,渭南就已享有“省垣首辅”,“形胜甲于三秦”的美誉。总面积约平方千米,户籍人口万(年六普数据)为陕西省农业大市和人口第二大市。辖临渭区、华州区2个市辖区,大荔、富平、白水、潼关7个县以及华阴、韩城2个县级市,其中韩城为省内计划单列试点市,享有设区市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行政级别为副地级,财税体制实行完全脱离渭南省直管。
延安——最革命范
延安是中华民族圣地、中国革命圣地。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
延安位于陕北金三角经济协作区腹地,东临黄河与山西省隔河相望,西连甘肃,南接本省铜川市,北与陕北另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榆林市相连,历来是陕北地区政治和军事中心。城区处于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三山鼎峙,延河、汾川河二水交汇之处的位置,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有“塞上咽喉”、“军事重镇”之称,被誉为“三秦锁钥,五路襟喉”。汉中——最夺目
汉中市地处中国版图地理几何中心,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北与西安市、宝鸡市相连,东与安康市相连,南与广元市、巴中市、达州市相连,西与陇南市相连。古称:南郑、梁州、天汉,是大汉王朝的重要发祥地,也与汉族这一称谓的形成有直接,不可替代的关系,汉中是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水的源头,秦巴山片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也是三国文化的主要肇始地和发祥地,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的美誉。
榆林——最雄厚
榆林,古称“上郡”,始于春秋战国,兴于明清,明朝九边重镇“延绥镇“(又称榆林镇)驻地,有“小北京”之美称,康熙皇帝赐“两守孤城,千秋忠勇”刻碑[1],有“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的美誉,如此奇特城建,在神州大地实属罕见,这也是榆林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重要标志。
安康——最水灵
安康市面积平方千米,耕地28.9万公顷,年安康市总人口万。该地区为中国北亚热带动植物典型代表区,有羚牛、朱鹮、大熊猫、云豹、大鲵等珍稀动物。是陕西省及西北地区最主要的茶叶、蚕茧、油桐、生漆主产区。因境内土壤含硒元素丰富,又被誉为“中国硒谷”[4]安康是中国十大宜居小城[5]、中国十大节庆城市[6]、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城市[7]、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市[8]、全国绿化模范城市[9]、中国精彩城市[10]、中国新闻传播十强市[11]、陕西最美绿色园林城市、陕西省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12]。随着西康高速、西康铁路(双线)全线贯通。安康市全面融入西安2小时经济圈。秦巴腹地,汉水之滨,被誉为西安后花园。
商洛——最清秀
商洛,始于汉代,指上雒(县)和商(县)的地域合称。隋朝是指一个县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商雒建制是代表领6县的地级建制名称。之后由商洛市名称取代,是陕西省地级市。位于陕西省东南部,东临河南省,东南临湖北省,因境内有商山洛水而得名。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性格特色
但它们不断地发挥其所长
不断地发展、向前
才造就了现在
我们大陕西丰富多彩的文化!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