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李莉记者刘美)医院建成于年,是陕北地区唯一的一医院,是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中医药文化建设示范单位,陕西中医院。医院、东院、医院、医院、榆林市三院、榆林市精神卫生中心。
思路决定出路
年,以苏买泉为院长的领导班子围绕“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团结拼搏,开拓创新”的工作思路,逐步走上了政策指导人、制度约束人、机制调动人、科学培养人的良性发展轨道,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群众的信任。门诊人次由年的人上升到年的43多万人;住院人数由年的不足人上升到年的2.1万人;年手术量达0余台次。
和谐的医患关系
确立了中西医结合的办院方向
中医院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适应医疗市场的需求,坚持中西医结合的办院方向。中医一定要做大、做强,做出品牌和特色。西医一定要做精、做细,技术力量一定要雄厚。在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同时,大胆引进高、精、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利用急救、手术等现代医学弥补中医诊疗技术中的不足,使二者取长补短,相互渗透。
科学决策,抢地盘、抢人才、抢政策
抢地盘:医院紧紧抓住国家发展中医药的大好机遇,在濒临倒闭的困境中艰苦创业、自强发展。先后通过购买、置换、兼并、整合等方式,增加占地面积㎡(亩),增加建筑面积㎡,使医院的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抢人才:医院先后引进和培养了多名医疗专家和技术骨干,其中,副高以上专家人。硕士研究生导师4人,国家、省级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5人,省级名老中医1人,省级名中医2人,市级“十佳”名老中医3人,市级“十佳”中青年中医3人,市级突出贡献专家17人,榆林市“人才”5人,担任国家、省、市级专业委员会主委和副主委的职务8人,均是各领域的临床与科研的领军人才,院内名(老)中医11人,院内学科带头人60余人。并将全市散在的、有一定影医院名医诊室座诊,形成名医效应。
抢政策:医院非常重视与国家、省、市各有关部门的沟通和联络。捕捉政策信息,主动争取项目。先后争取到了国家级建设项目4个,省级建设项目4个,市级建设项目5个。
国家中医药管医院评审会在医院举行
确立“八字”核心管理思想
管理上体现一个“严”字;处人上体现一个“恩”字;待人上体现一个“宽”字;工作上体现一个“细”字;服务上体现一个“心”字;行动上体现一个“快”字;作风上体现一个“廉”字;决策上体现一个“超”字。
把“转变一个观念,做好四件事情”作为未来努力的方向
转变一个观念,就是把“顾客当上帝”转变为把“员工当第一上帝”。要让员工把这种“上帝”的情怀传递给顾客,传递给患者。
做好四件事情,就是工作、孝敬、行善、健康。通过工作来体现人生的价值,通过孝敬来锤炼心智,通过行善来净化心灵,通过健康来成就事业。
护士指导患者用药
奋斗者的足迹
——1年,筹资医院正式投入使用,其中,0多万元购买了多台(件)大型医疗设备,使医院的医疗设备医院的水平。当年就初见成效,业务收入由年不足万元上升到万元。
——4年,筹资多万元,医院相邻的榆阳区劳动服务公司办公楼及场地设施,增加建筑面积平方米,改造装修后投入使用,使当年的业务收入达到万元。
——4年1月24日在全省率先开办了“平价药房”,将医院药房推向市场,实行市场价位,平价销售,方便群众,让利患者,每年仅此一项,可让利患者百万元以上,成为榆林医药行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5年,医院又积极争取建设、规划部门支持,筹资万元,医院综合大楼原6层的基础上加层扩建了5层,新增加建筑面积多平方米,住院病房按照宾馆式的标准进行装修设置,内配彩电、空调、热水器、中心呼叫系统、中心供氧系统、独立的卫生间、淋浴等设施。
——6年,医院投资多万元,对门诊1-6楼进行重新装潢,使医院的整体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8年,克服人员安置、债务偿还、规划定位等难题,成功兼并原榆林市招待所,同年又医院建设项目,被省中医药管理局医院。
——年创建了医院。开展针灸、理疗、推拿康复治疗和中医治未病等项目,恢复了传统的诊疗手段。配备了专科诊疗设备,充分发挥简、便、验、廉的特色优势,打造医院;
——年完成了原市招待所的改、扩建,并投入使用,增加医疗用房面积15平方米,增加床位张;
——年8月,顺利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专家团的评审验收,成为全国“三甲”中医院;
——年与榆林市三院、榆林市神经精神病院进行了机构整合,使医院步入集团化发展的道路;
——医院的建设,占地亩,建筑面积16.6万平方米,设置床位0张,预计投资9.3亿元,将建成一所集宾馆化、园林化、家庭化医院,设有四个绿地广场及直升机停机坪,为我市毗邻地区医疗行业的标志性建筑。
——年被确定为陕西中医院。
——年成功举办首届榆林中医药文化节。
陕西中医药大学王瑞辉副校长为苏买泉院长授牌
十大举措彰显中医特色
1、建筑装璜风格突显中医药文化特色。以国医馆为阵地,对原招待所进行改、扩建及仿古装修,形成了室外飞檐廊柱、花岗对联、古色古香,室内书画掩映、电脑脉枕的特色,成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亮点,成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建设先进单位。
2、成立了中医药发展研究所,全面研究中医药的继承、发扬与创新。
3、加强专科建设。共有市级以上重点专科13个,其中国家级重点专科2个(肝病科、妇产科),国家级重点建设专科培育项目1个(烧伤疮疡科),省级重点学科3个(肝病、脑病、针灸),省级重点专科6个(糖尿病科、脑病科、针灸科、儿科、肛肠科、骨伤科),市级重点专(病)科4个(宫颈癌筛查、眼科白内障、传染病、神经精神病)
4、建立名老中医工作室。医院设立45个名老中医工作室,吸纳全市散在的名中医坐诊,形成名医效应。2个国家级、1个省级名老中医药传承工作室,全面恢复传统的诊疗手段。
5、开展师承教育。举办了“国医大师张学文、著名中医专家姜良铎拜师大会”以及院内名中医传承拜师大会,为国家、省、市级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选拔配备了26名徒弟,跟师学习他们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
6、积极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医适宜技术“简、便、验、廉”的优势,广泛开展各项针灸业务。其中,平衡针可有效治疗颈肩腰腿痛,火针用于痹证、胃下垂、胃脘痛、泄泻、月经不调、小儿疳积、扁平疣、痣等疾病的治疗,雷火灸治疗座疮、过敏性鼻炎效果显著,深受患者信赖。
7、开设综合治疗室。医院建设的标准和要求,设立了综合治疗室,为患者提供中药足浴、熏蒸、推拿、理疗、拔罐、穴位注射等中医药综合治疗服务和专科辅助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8、积极推广中医“治未病”服务。以治未病为重点,开展中医体质辨识、中医辨证施治,并针对个人的体质差异和生活习惯制定养生保健处方,起到辅助治疗作用。
9、搜集、整理民间偏方验方。医院在全市及毗邻区域广泛搜集、整理民间偏方验方,汇编出版《榆林市民间偏方、验方集》;对全市散在名老中医的特色治疗方法进行整理、提炼,并广泛运用于临床,惠及百姓。
10、举办“榆林市中医药传统文化节”系列活动。如,冬病夏治“三伏贴”、“中医膏方节”等大型活动;开发中医药系列产品,如保健香囊,驱蚊包,助眠、颈康药枕,风湿骨刺膏药,降压、明目、降糖、降脂茶,系列养生药酒,祛痘、祛斑化妆品等;举办大型消夏文艺活动,表演太极拳、五禽戏、太极剑等强身健体节目。
洞察榆林三秦都市报陪你细致、客观、善意地看榆林新闻-长按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