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说没有他就没有中国近代教育事业,也不敢说没有他就没有北京大学,但是没有他,很多事情可能就会有很大差别。”
11月21日,在贵阳召开的“李端棻与近代教育创新研究”全国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朱善璐教授做主题报告时,如此表达个人的观点。现场,朱教授分享了个人对李端棻与北京大学的关系,以及他所倡导的教育改革,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现代化进程之间关系的相关看法。他是,李端棻先生的贡献不仅不可磨灭,而且应该永远记住。称他为“京师大学堂之父”不为过“很感谢贵州的相关部门和学者,在李端棻研究上做了这么多工作,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朱善璐教授说,自己虽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研讨会,但其实多年前就来过李端棻先生的故乡贵阳,并到永乐乡拜谒了先贤的墓,还提出了修缮建议。他表示,此次听说已经修缮好了,特别是在李端棻思想和业绩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成果,真的特别高兴。打算在此次会议后,再次拜谒这位先贤的墓。
开幕式现场
“不敢说没有他就没有中国近代教育事业,也不敢说没有他就没有北京大学,但是没有他,很多事情可能就会有很大差别。”朱善璐教授说,李端棻与北京大学,确实有着重要的联系。因为,年前他上的《请推广学校折》奏折,是京师大学堂能在两年后建立的重要源头。
朱善璐教授
朱教授表示,李端棻先生作为京师大学堂的首倡者,与北京大学关系重大,遗憾的是资料太少。但仅就这一件事,称他为“京师大学堂之父”,一点不为过。同样,正因为资料少,恰恰留下了学术探讨与研究的空间,因此建议把“李端棻与北大的关系”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
李端棻的贡献不可磨灭
“李端棻先生当时,就是根据问题提出自己主张的。因此,研究李端棻,就是研究思路和方法。”朱教授认为,根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研究并还原历史真实,现在看来十分紧迫。他表示,李端棻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特质。在当时,他的维新改革的倡议被光绪皇帝采纳,这对后来中国教育的发展,特别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有深远意义,值得研究。
“那一代的志士仁人,从教育改革入手,肩负起了强国富民、抗御外辱的使命,这种初心是最宝贵的。”朱教授说。
“新式教育的兴起和新学校的创办,新思想、新知识的介入,中西文化的融合,对社会的变革起了基础性的作用。从这一点来说,李端棻先生的贡献,不仅不可磨灭,而且应该永远记住。”朱教授说。延伸阅读李端棻(年—年),字苾园,贵州省贵阳市人,清朝著名政治家、改革家、教育家,出生于贵州省贵筑县(今贵阳市)。北京大学首倡者、戊戌变法领袖、中国近代教育之父。光绪二十二年(年)五月,李端棻上《请推广学校折》,建议在全国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奏请改革专习考据、词章、帖括的旧式书院,在全国遍设新式学堂,首都设京师大学堂,各省府州县遍设各级学堂,开设外文、算学、天文、地理、格致(理化)和外国历史;还建议设藏书楼(图书馆)、仪器院、译书局、广立报馆,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因遭到清朝王公大臣奕、刚毅的反对,暂时搁置。后来李端棻的这一奏请,被总理衙门审议通过和光绪皇帝降旨允准,于两年后逐一付诸实施,为北京大学前身——京师大学堂创建立下了汗马功劳。
光绪二十四年(年)“戊戌变法”前,李端棻向光绪皇帝密荐康有为、谭嗣同,积极支持“戊戌变法”。变法时,光绪帝将其破格擢任为礼部尚书,大力推行新政。“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被软禁,李端棻被革职流放新疆,中道滞留甘州,后遇赦回贵阳,并主讲于贵州经世学堂,致力于振兴贵州文教。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赵毫
图赵松
编辑陈茜茜
编审闵捷廖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