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一次心灵的旅行,“旅行”途中总会有些羁绊让人难以忘怀。你与读书之间又有哪些不得不说的故事呢?
伴随着“第九届陕西省阅读文化节”寻找“三秦最美读书人”活动的持续开展,分享读书故事的热潮在广大读者身边悄然形成。本期为大家推荐李慧、陈真、袁伟三位与读书之间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三秦最美读书人”作品推荐
作者:李慧
推送单位:社会读者
若有来生,我依然会选择做一个纯粹的读书人,让书籍成为我一生的依靠和寄托,照亮我的人生之路。
——李慧
正在读书的李慧
那本书成为我意外解读生命的一把钥匙
文
李慧
为了碎银几两,每天都在尘世里奔波,那些不得已、不如意,时间久了会化成心底里的一丝犹疑、失落、颓废、茫然,让人生出生不逢时或人生毫无意义之感。
经历了又一个不眠之夜,脑海里的思虑交织成一幅难解的谜题,苦闷与绝望再次涌来。这是新一天的清晨,第一缕晨光从窗帘的缝隙挤进来,暖金色的光线让屋子里弥漫着一丝温暖。书架上,《二马旅行》几个字赫然入目。反正也睡不着,何不读书?那些茶米油盐、孩子房子一时也解决不了。
这是26岁时某一个平常的清晨。那个清晨,在过去的46年里,显得乏善可陈,却又意义不同。那一天清晨的那缕微光,成为照亮我人生之旅的追光,那本书也成为我意外解读生命意义的一把钥匙。这本从我走出校园就再也没有拿起过的书籍,内容或许早已淡忘,但是却成了自我救赎的开始。
从那个清晨开始,我的人生有了不一样的改变。
在近二十年的光阴里,我像蚕儿吃桑叶一样开始了我的阅读。随着年岁的增长,工作上的事情、接送孩子、干家务、照顾老人等等人生必须承担的事务占据了我很大一部分时间,甚至是每天为了应付这些事情而总是筋疲力尽。但是,只要打开一本书,我就像打开了另一重世界,我在那里,经历着从未有过的人生、体验着可能此生也去不了的旅途,在不同的历史时代看朝代更迭,也在他人的悲喜哀乐里起伏。这些由不同作家书写的文字把我带入到一个多彩丰富的世界,我在这个世界里独享清欢不能自拔。虽然,那些俗世中的困扰依然存在,可是我在书中汲取到的精神力量,让我重新回归现实世界的时候,犹如换了一个人,我看到的还是那个世界,可我眼里的世界却又与之前完全不同。日复一日地阅读积累,我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什么样的人生才是真正成功的人生。我也在阅读里清醒地自我承诺:我愿意在这个纷扰的世间活成一个真实、独立、有着赤子之心的人。
当我发现阅读里居然隐藏着这样巨大的力量时,我甘之如饴。在外人看来这是何等寂寞清苦,可于我却是如此丰盛甘美。在过去的二十年时间里,为了坚持阅读,我给自己立下这样一条规矩,非必要的应酬坚决不去、每天坚持阅读、每年阅读不同种类的书籍不少于30本。这样的坚持给了我丰厚的精神高度,我早已不是那个为了一点世事变迁、人际纷扰、功名利禄而心意纷乱的人,阅读准确无误地让我明白,知事始于勤读书。也让我更加清醒的认识到,人生有限,多读经典。
在书架旁读书的李慧
如今的我,早已拥有了自己的独立书房。每一个下班后的夜晚,素手简衣,焚一支檀香,泡一盏喜爱的白茶,静静地落座在茶台前,拥着满屋的书,一如坐拥天下。前一天读了一半的书,成为接续今天的密码和暗号,我在这独自欢喜里沉静如水,却又丰盈异常,这样的快乐让我甘愿一路相随。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若有来生,我依然会选择做一个纯粹的读书人,让书籍成为我一生的依靠和寄托,照亮我的人生之路。
作者李慧简介
李慧,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协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杨凌融媒体中心群工部主任。出版散文集《樱桃鹿》。作品散见于《延河》《陕西日报》《文化艺术报》《西安日报》《燕赵都市报》《宝鸡日报》等报刊杂志。现为陕西省作协官微“文学陕军”首批原创作者。
“三秦最美读书人”作品推荐
作者:陈真
推送单位:社会读者
读书是输入,写作是输出,如果文字这片天空没有一个难以逾越的栅栏,我一定很乐意地邀请您——与文字为邻,享受文字的美好和带来的幸福与喜悦。
——陈真
阅读中的陈真
享受文字带来的幸福与喜悦
文
陈真
倘若多年之后让我回忆,在青年时代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或许我依旧会固执地说:读书与写作。在校园中阅读,让一颗尘封的内心得以释放,徜徉于文字的天堂;在课余时间创作,让文字插上翅膀,走向梦中的诗和远方。
幼时并没有多少课外书可供阅读,第一本课外读物还是在乡里组织的征文比赛中获奖所得,似乎是一本科普类的读物,尽管当时年龄尚小,书中科幻故事读不太懂,但我仍将之视为珍宝,甚至恳求母亲为它精心制作一个包装皮,不敢轻易拿出来示人,唯恐损坏或遗失。如今,再回首咀嚼那段阅读时光,可谓是一段贫瘠的思想文化史。
直到后来进城读高中,偶然一次机会,我在晚报副刊栏目公开发表一篇文学作品,极大激发了我读书和写作的兴趣。高中本是考学的关键时期,经由老师介绍,规定不面向学生开放的图书阅览室,我可以借阅书籍,阅览室不仅藏有古今中外名著,而且有“快餐式”的期刊和报纸。于是,校园里多了这么个人——清晨端坐在饭桌前,一边吃着早餐,一手翻阅当日报纸;上午做课间操的间隙,手里也要攥着一本文学杂志,边走边读。慢慢地,文字成为丰富我精神世界的重要装备,也为我文学创作之路提供了不竭源泉。
写作路上的恩师告诉我:“读书与写作要齐头并进,只读不写,容易造成眼高手低;只写不读,作品会缺乏深度。”经老师指点,在坚持日常读书的基础上,我开始利用课余时间频繁写作。有时写在纸上,有时写在手机记事本,写在纸上的文字等到空闲时也要输入到手机中,之后通过邮箱把作品发给报社编辑。起初,稿件泥牛入海的现象犹如一日三餐般稀疏平常。但终究皇天不负有心人,拙作逐渐在省内外报纸和杂志发表。
高考结束后,我如愿进入一所师范院校读书学习。在还没有正式报到前,我就提前进校参观,首站便是图书馆,还在里面读了自带的《人生》,当时心想以后将会有更加充足的课余时间用在读书与写作上。可是在入学之后,擅长交际的我加入许多学生组织,在其中奔波忙碌,用在读书和写作上的时间屈指可数。曾经有一年做总结,发现自己居然一整年只读大约十本书,彼时深感懊悔。之后,我开始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图书馆,摒弃喧嚣与浮躁,回归内心的平和与安宁。我在大学最先阅读的书籍多是文学类,尤其以散文和小说为主,后来开始涉足音乐、艺术理论、美学等专业书籍,不仅陶冶情操,提升艺术修养,而且可以增长专业知识。
毫不避讳地讲,文学创作的成绩也给我带来许多荣誉和奖励,但我一直对文字心存敬畏:知道这些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不过都是坚持读书与写作的附加品罢了,切不可为之所累。当然,在写作这条路行走,时间越久,越觉得自己修养不深、水平不够,于是潜心读书,就又成为不可丢弃的活计。
如果让我说,就像艺术与科技的关系一样,读书和写作同样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读书是输入,写作是输出,如果文字这片天空没有一个难以逾越的栅栏,我一定很乐意地邀请您——与文字为邻,享受文字的美好和带来的幸福与喜悦。
作者陈真简介
陈真,西安音乐学院级音乐文学方向硕士研究生,热爱读书与行走,系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在《中国青年报》《词刊》《音乐天地》《中国电视报》《演讲与口才》等报刊发表作品30余万字,有作品被《公务员文萃》《杂文选刊》等转载。
“三秦最美读书人”作品推荐
作者:袁伟
推送单位:社会读者
每次在读书的时候都会有所悟,有所思,或许自己就是在不知不觉的读书领悟中获得一种修为,这种修为会随着岁月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而内化为一种品质和修养,让我终身受用。
——袁伟
在做读书分享的袁伟
大学四年,我读完了本图书
文
袁伟
从小家里穷,也没有什么书籍可以读,到了我七岁那年,我还是自觉地给家里放羊,给猪拽草,给家里拾柴火。对于读书总觉得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对于上学总觉得遥遥无期,我不清楚自己的路在何方,我想自己可能此生注定要去放羊。
看着小伙们开始读书识字,而且听他们讲一个个精彩的故事,而自己却只能和羊群为伴,想着想着有时候就在掉眼泪。后来我就让哥哥教我拼音,我记得自己人生看的第一本书就是拼音版的《三字经》,我把里面的东西背的滚瓜烂熟,也从此对书产生了痴迷。
父亲看到我身上的冲劲后,他决定咬咬牙,省点钱,让我上学。
上了小学认识了更多的字之后,我便对读书产生了深深的痴迷。我把家里糊墙的报纸全部看完,对于墙上的标语也一一的摘录,甚至对于厕所里的手纸,我也是提前看里面的文字,然后再废物利用。这也满足不了我对书的渴求,我就开始背《新华字典》后面的朝代表,甚至一本老皇历也足以让看上一下午,之后我又看完了哥哥初中的教材,甚至看完了父亲高中阶段的文学书籍。看的书多了,我脑子里面的故事就多了,给自己的小伙伴们讲起故事那更是头头是道,这让我获得了童年的自信。
后来听过老师说我们商洛出了一个文学名人叫——贾平凹,写过很多关于商洛的故事。我当时就很好奇他的商洛故事里有没有写洛南的故事,如果写了,都写了洛南的什么?为什么教材和语文卷子里面经常有他的文章节选?可惜的是我身边连一本贾平凹写的书都没有。正因为没有,所以好奇,正因为好奇,就想将来有时间了一定要去城市里的大图书馆去拜读。
后来我终于考上了大学,终于走出了大山,终于坐进了大学的教室,这一切对于一个山里的孩子来讲是多么的不容易。
然则激动过后是自卑,来自农村深深的自卑。上大学课堂文学老师提及到的《平凡的世界》我没有看过,四大名著没有我没有系统的看过,《白鹿原》我也没有看过,老师讲里面的故事对于我则是天方夜谭,我根本跟不上老师的节奏,也被班里的同学嘲笑,而正是这种嘲笑让我深刻意识到自己知识的严重欠缺。
我开始了疯狂的阅读模式。我给自己制定了阅读计划,坚持每周读2本书,每月读8本书,每学期读50本书,每年度读本书。无论春夏秋冬,无论寒暑假期,我疯狂的阅读,通过四年大学的时光,我读完了多本书,阅读量直接达到了我们学校建校以来的第一,这也引起了学校和咸阳市记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