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七环特约作者:都博士
阅读全文约需8分钟
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召开,首次在城镇化领域明确提出“以新型城镇化带动投资和消费需求,推动城市群、都市圈一体化体制机制创新”。
近年来,推动都市圈协同发展的呼声日益强烈。都市圈作为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区域,具备有效投资需求和消费增长潜力,但受限于地方行政体制掣肘,一体化发展仍然面临诸多瓶颈。
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应该如何破局?围绕这一议题,由大七环都市圈智库、乐居主办,人民网、百度、36氪、同花顺、今日头条、虎牙等平台同步直播,邀约中国城市发展中心学术委秘书长冯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陆军、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教授焦永利和深圳市城市空间院长蔡震等嘉宾一起探讨中国未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前景和机会。
从目前城镇化现状来看,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仍然是城镇化进程的薄弱环节,亟需体制机制创新破局、将以人为本的高质量城镇化落到实处。针对中国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陆军教授分享了最近研究成果,对中国主要都市圈的协同发展现状和特征进行了较为系统和科学的测度。
从评测结果来看,以上海、深圳为代表的成熟都市圈协同发展水平较高,北京都市圈内外圈层之间在协同发展各项指标上均存在明显落差,而内陆地区的贵阳、昆明等城市尚处于中心城市发展和都市圈的培育期,都市圈的协同发展特征不太明显。总体来看,目前中国都市圈的协同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但各大都市圈在圈内协同创新合作方面均存在明显短板。
为此,陆军教授认为未来需要着重推动都市圈领域三点体制革新:
一是要建立健全都市圈统筹协同规划的动态调整机制;
二是规划明确各圈层城市间分工与协作;
三是提升都市圈核心城市统筹带动能力。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焦永利副教授认为,中国的城镇化发展正面临着三个重大的历史趋势:
(1)“核心集聚+区域均衡”的发展格局,中心城市周边空间正在形成更加“有机化”的联系,城市群和都市圈将成为新型城镇化空间的主体形态;
(2)头部区域进入功能疏解和再集聚并行的“区域功能重构期”,随着区域的功能重构和迭代进化,未来的顶尖城市群和都市圈将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空间基石;
(3)面临着“城市进化”的历史机遇。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正在发生,在深度城镇化阶段,万物互联的智慧化城市将重新定义城市。在新经济、新基建和新治理支撑下,中国将形成一批面向未来的全新城市,步入以新城市为引领的都市圈新时代。
在研判都市圈一体化发展趋势基础上,焦老师认为,应该重新认识中国当前从竞争到竞合的区域关系,将中国特色的制度优势转化为都市圈发展的治理效能,借助市场和政府的力量组合,以机制建设和政策设计为重点,着力提升都市圈的人口、产业承载力和资源的综合配置效率。
深圳市城市空间蔡震院长针对两位嘉宾的材料分享补充了一些认识和观点:
首先,根据美国和日本的历史经验,当城镇化达到60-70%区间时,都市圈和城镇群将成为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特征,而年中国城镇化水平已达60%。城市的发展、规划和建设终将是“以人为本”,而中国30个都市圈占据全国将近一半的人口和GDP,70%的城镇化人口增长在都市圈。
其次,都市圈和城镇群的研究主要分为引力模型和网络模型两个阶段。引力模型主要包括中心、廊道、圈层、点轴结构等,网络模型是90年代针对交通和信息流形成的理论,都市圈的发展可能是引力网络模型相结合的双重模式。
关于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如何破局,蔡院长认为关键在于如何打破行政区划的壁垒。受限于特定的历史、地理因素,中国的行政区域和经济区划、市场区划、产业集群不一致,如何打破行政区划的壁垒是关键。这需要政府顶层设计打破省市乡镇的行政区域限制,比如圈域区划。同时,通过跨区域的立法来协同各区域之间的发展,并配套相关的政策来服务都市圈一体化协同。
中国城市发展中心学术委秘书长冯奎认为,破局都市圈一体化,需要进一步突出都市圈的地位与作用。从学理上讲,城市群与都市圈之间有多层次多样化的关系。按照有关部委以前的文件精神,都市圈是包含在城市群中。此次,政治局会议将城市群与都市圈并列,都市圈地位得到进一步确认。冯奎认为,至少可从四个方面理解都市圈的作用。
一是都市圈是有效投资的理想空间。中国城镇化率超过60%,核心城市得到进一步集聚发展,中小城市加快发育,城市间通达性提升明显,凡此种种都推动都市圈进入快速发展新阶段。近年来,都市圈范围的“圈内镇”“圈边镇”“圈内村”“圈边村”发展较好,吸引城市要素进入,投资与消费两旺。当前,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较大,盲目铺摊子,不如紧紧抓住都市圈增加投资强度、提升消费热度。
二是都市圈是参与全球竞争的主要空间。年,我国30个都市圈平均GDP达到1.55万亿元,这个数值大致相当于世界排名前50的国家。中国都市圈以航空、高铁、高速公路为核心的综合交通枢纽发展迅速,轨道交通已全面铺开。中国都市圈制造业产业集群的优势明显,年全球智能制造都市圈潜力榜的前15位中,中国占据5个席位。在当前全球经济的大环境下,建设强大的都市圈,有利于稳定供应链、价值链,有利于为全球产业经济作出贡献进而获得自身发展的新动能。
三是都市圈是新科技最佳应用空间。都市圈提供了巨大的需求场景,有利于深化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都市圈的应用并较快获得收益。近年来,一些都市圈加快构建动态智慧感知体系、智联大数据体系、智能应用支撑体系、智慧应用体系,打造了一批战略性、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国家骨干工程,取得了明显效果。
四是都市圈是疫情防控的关键空间。中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共同组成都市圈,人口少则千万,多则上亿,一般都是国际级、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防控新冠疫情的经验告诉我们,疫情等传染病一旦发生,巨大的人流规模及其扩散将极大地提高防控的难度。疫情中各方面深入讨论都市圈人口规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重大问题,这为进一步规划、建设与治理富有韧性与活力的都市圈凝聚集了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