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三秦都市报_都市报理念 > 都市报简介 > 张喆尔后国画人物展在亮宝楼开幕

张喆尔后国画人物展在亮宝楼开幕

发布时间:2021-3-14 22:01:15   点击数:

美术展览

艺术推广

文化传播

公共教育

??张喆《尔后》国画人物展

展览类别:国画

展览地点:亮宝楼展览馆(二楼)

展览时间:年2月24日——年2月28日

开幕时间:年2月24日下午3:00

主办单位:陕西省美术家协会、西安美术学院研究生处、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承办单位:亮宝楼、三秦都市报、栗禾文化

协办单位:西安青年美术家协会、陕西画廊行业协会、西安大音企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支持媒体:雅昌艺术网、三秦都市报、华商报、陕西电视台五套、陕西广播电视台陕广新闻FM.8、腾讯大秦网、新浪网、阳光报、艺术公社、顺泰文化传媒、卓信艺术网

策展人:张渝

2月24日下午3:00,由陕西省美术家协会、西安美术学院研究生处、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共同主办,张渝策展的“张喆《尔后》国画人物展”在西安亮宝楼开幕。

长安书画院院长史永哲先生致辞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万鼎先生致辞

画家张喆发言

出席今天开幕式的嘉宾有:

陕西省军区原参谋长、将军移有学先生;陕西省文联副秘书长、陕西省书法家协会驻会常务副主席张山先生;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万鼎先生;陕西省作协副主席方英文先生;西安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赵万东先生;长安书画院院长史永哲先生;西安晚报总编辑屈胜文先生;陕西省美术家协会艺术评论委员会秘书长、著名文艺评论家、策展人张渝先生;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书记魏富乾先生;陕西省画廊行业协会会长范铁索先生;陕西日报文体部主任张立先生;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创作艺术委员会主任郑墨泉先生;西安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员谢纪元先生;西安美术学院研究生处处长武小川先生;陕西省美术家协会组联部主任何虎林先生;陕西美术杂志执行主编何俊峰先生;西安音乐学院艺术哲学教授仵梗先生;三秦都市报编辑部主任张念贻先生,天水市科技局局长杨秀峰先生等人。

尔后,连词,联结此后的“尔雅”或“尔尔”。

当“尔雅”与“尔尔”成为两个维度的两种可能时,张喆有了自己的选择——尔雅。《尔雅》,十三经之一,中国古代的辞书之祖。尔,近的意思;雅,正的意思。《尔雅》,是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使之近于规范。

作为美术学院人物画专业的研究生,张喆一直在强调人物画创作中规范的意义。无论工笔,还是写意,张喆都在坚持技术本身的意义。这样做,不是忽视心灵,忽视人生,而是想在泛滥的江湖把式中,将技术自身作为内容来体现艺术努力的标志。因此,作为人物画家,而不是一位学生,张喆艺术创作的第一个意义呈现出来:让技术本身成为一种规范。

让技术本身成为规范,不是画地为牢,躲进象牙塔。而是在眼花缭乱般的只有热情,没有技术的艺术狂欢中,冷静地回归学术的尊严。毕竟,艺术,不仅现在,还是未来,都是一种专业。

回到技术,回到专业,不可能一劳永逸。所谓的“一招鲜,吃遍天”现象,在当下人物画创作,甚至是颇有名气的人物画家的创作中,并不罕见。繁复的技术修辞,客观上也的确容易产生麻木不仁的现象。当技术蜕化为繁复的劳作时,所有的从业者出现一种专业性的疲倦,也是情有可原的。基于此,如何在技术本身的约束力中焕发出再生力,也是艺术创作能否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这一问题,古人的解决方式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之外,必须“行路”的一个关键便是接续生命的地气,让黄卷青灯中疲倦的心灵泛起生命的血红。至此,张喆有关“尔后”这个展览的第二个意义呈现出来:技术再生力。

技术的再生,当然离不开艺术的写生。但张喆的写生还是有些独特。当许多人都在流行山居秋暝的生活时,他却深入到了烟熏火燎的农户人家。禅意、古意,张喆也喜欢,但他还是从遥远的古人意境那里,更深入地回到当下之中。有位诗人说,以山为依托,人是安妥的;以水为情怀,人是深情的。

在故乡的山和水之间,张喆也因此有了山一般的踏实,水一般的纯静。在他那里,大地不是一个建筑而是一个身体。这虽然是史蒂文斯说的话,却是张喆喜欢并身体力行的一种审美选择。因此,在他的作品里,你可以看到,所有的诗意都来自于生命的皱纹。艰深的苦难中,总是有着生命的温暖。

以“尔后”命名自己的展览,还有一个意义,那便是“风物长宜放眼量”。无论我们曾经处在什么时代,也不论我们现在的时代如何互联网+,更不要说未来将要如何。因为,张喆知道无论时代如何变化,艺术家个人的底蕴将决定艺术家的一切。这样说,有些忽略艺术与时代的关系。这在很多诗人那里是不可理喻的。比如,有诗人说,一首诗最终是时代的产物,正如一个诗人是时代的产物一样。这样的说法,并无任何不妥。可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不仅仅属于他那个时代。他有更多的时代,更长远的未来。即使今天,我们不是还在经常读读《诗经》,背背唐诗吗?立足于自己的时代,再看得更远一些,为“尔后”的事情做些当下的努力。这对于一般的年轻艺术家来说,有些要求太高。但对于推出《尔后》这样展览的艺术家来说,我们有理由去瞩目他的未来。

“尔后”之后,最容易出现的,也是我们不愿看到的结局便是“尔尔”。

“不过尔尔”,很轻松的四个字。却很尴尬地曝光了我们艺术努力的失败。尽管所有人的努力中,都不同程度的有“不过尔尔”的环节与情节,但我们还是必须保持自己的紧张,以便不让自己在轻松中堕入松垮的“尔尔”之中。让我欣喜的是,张喆预感到了这一点。在他用“尔后”命名自己的展览时,我就明白了。他在瞩目远方的同时,也在提醒自己:“尔后”的平庸与可怕。

此外,“尔后”还是一个在骄傲之中退藏自己的姿态。当我们在当下过于强调“尔后”这个词时,无论如何解释,都有“三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的骄傲心态。然而,如此骄傲中,张喆实际上却很谦虚的请我们为他留一点空间和时间:眼下的这个展览当然重要,但未来可能更精彩。

写作之外,我爱读诗。读着、读着,就看到了这样一句:“我的低音区多像这夜晚。饱满,辽阔,深陷于七月的谷底。”还有,“让我用剩余的夜晚腾出一块最敏感的国土,供你轻踩,再雨水般坠落,至深成渊。”如此诗句,让我想到了张喆的《尔后》:低音区夜晚,饱满,辽阔,一如他的笔墨。而他的笔墨又终将在“剩余的夜晚”“至深成渊”。尽管这一切都是“尔后”之后的事。但我喜欢。

当“庄家厌倦了生长,葡萄也累坏了的时候”,我在“尔后”的长廊里,静听张喆的脚步。脚步声中的这一年,张喆恰恰步入自己的“而立”之年。

-1-6

画家张喆

作品欣赏(部分)

亮宝楼俱乐部

我们一直在等你



转载请注明:http://www.bbyubao.com/dsbjj/11220.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