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文学经过24年的发展,火候已经到了。如果这次不是我获得鲁迅文学奖,也会有别的江西作家去拿下它。”第八届鲁迅文学奖于8月25日揭晓,江西作家曾清生(笔名江子)凭散文集《回乡记》荣获散文杂文奖。这是继年江西作家陈世旭荣获第一届鲁迅文学奖后,时隔24年江西作家再次获此殊荣,也是江西散文作品首次获得鲁迅文学奖。8月26日上午,从家乡吉水赶回南昌的江子接受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获奖,不是他个人的成功,而是江西文学这些年不断蓬勃发展的有力证明。
江子散文集《回乡记》
《回乡记》每一个人物都有原型
江子系江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其散文集《回乡记》于年12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回乡记》不仅是一部中国乡村人物志,也是一部中国乡村信史。《回乡记》以江西吉水赣江以西区域的历史与现实的记忆为基准,全面记录了新时期环境下的农村发展进程,传统与现代、异乡与故乡、出走与回归、新乡贤的情感和命运等多层的农村地域文化尽现眼前,从而展现了一个叫下陇洲的小小村落及其所属的赣江以西地区在历史的进程中所担负的喜与乐、爱与愁、进步与落后等农民问题。
大约在5年前,《高考记》在《北京文学》上发表,它是《回乡记》里刊发的第一篇文章,从而拉开了江子创作这本书的序幕。江子在家乡农村待过很多年,离开后也一直与之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认为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乡村意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的乡村是静的、缓慢的,现在乡村和城市的融合度越来越高,在这个时候来审视乡村是非常有意味的。”
书中的《临渊记》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曾出过68个进士的古村里,有一个人在20多年前不见了,当别人认为他或许死了的时候,他突然在遥远的异乡被人看见,之后又不见了。江子说,书中描写的这个人是他最为牵挂的,这种消失的人在乡村有很多,希望他们若干年之后都能回来,以肉身或者以灵魂踏上回家的路。“乡村面临着被这个时代裹挟的境地,走出乡村的很多人没有准备好,他们中有人成功,有人却不知下落,每个人在我心里,都需要关怀。”
《回乡记》里描写的每一个人物都有原型,这缘于散文对真实性有非常严格的要求。江子坦言:“大家都说散文是割血割脉的工作,血流尽了,文章就写完了,每一个字都是作者的心血以及心智的反应,所以我必须要保证文章的真实性。”
江子接受江南都市报记者采访
再写乡村要运用现代文学观念
江子认为,每个人都带有时代记忆的密码,每个人也像一个熔炉,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田园将芜——后乡村时代纪事》是江子第一部书写乡村的作品,当时他主要从社会学层面来解剖乡村。多年后再写《回乡记》,江子从文化的角度来解释和审视时代下的乡村变化,哪些在消失、哪些在挣扎,其中发生着怎样的变化。例如,江子小时候曾习武,因为过去他的家乡每年春节都有练武的习俗,于是他在《练武记》里讲述这项民俗是怎么丢失的,后来又怎样以非遗的方式重新回归。
江子希望通过《回乡记》让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