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梧州河东片四坊路、九坊路与和平路三路交接的地方,有一处十字路口,市民朋友通常把这里唤作西门口,而其不远处的码头,“老梧州”也称之为西门口码头。那么,西门口一名由何而来呢?本报记者黄颖盈通讯员彭志创此处竟是古城门“要追溯‘西门口’的来历,还须从梧州古城变迁说起。”历史文化学者陈侃言告诉记者说。据陈侃言介绍,梧州是广西最早建城的城市。秦末,天下大乱,南海郡尉赵佗乘势而起,统一岭南,并于公元前年自立为南越王,后又封族弟赵光为苍梧王。赵光建苍梧王城,不过,这座苍梧王城仅是一座小土城,周长仅米,面积也不过1.12平方米。宋开宝元年(年),梧州城始建砖墙,后经历代扩建,梧州城的周长及面积不断扩大。梧州的城墙规模以雍正年间最为宏伟,城高2丈2尺,周长9里,开设有五个城门,还在城墙的东、南、西三面,疏浚有护城河。陈侃言说,梧州古城当年的规模,可从清同治年间绘制的城池地图中窥得一二。当时,城墙的正南面为南熏门,地点就在如今的大东大酒家附近,马王街(东中路)口旁;城墙沿南环路向西延伸至今和平路口,为德政门;城墙再向西北方向延伸,便是西江门,“西门”正是该门的俗称;城墙再往东北方向弯至北环路,在原北山饭店附近开设有大云门;城墙再向东延至北山脚,沿北山脚弯向东南至东正路口,为阳明门;阳明门向西沿南环路弯回南熏门,是为一周。也就是说,清朝时,梧州城有城墙和五个城门,原古城墙基在如今的文化路(旧称东环路)、南环路、民主路(旧称西环街)和北环路的地底下。其中,西门口是原来的西江门所在处,并因此而得名。古城遗迹犹可寻梧州的城墙以及城门消失于民国,这与发生在年(民国13年)的一场大火有关。据史料记载,当年11月30日,珠投岭24号发生大火灾,焚毁铺屋家,灾民达多人,为民国以来广西最大火灾。年,梧州当局考虑到梧州原来的建筑以竹木屋为主,且街道狭窄,一旦发生火灾施救不便,遂提出“拆城筑路,挖山填塘”,效仿广州的街道,大片兴建骑楼,正是在这次旧城改造中,五座城门和古城墙均被全部拆除。不过,令人欣慰的是,现九坊路28号与38号之间,还残存有一段古城墙遗迹,附近的骑楼廊柱上也立有一块标志牌,记述了相关内容,可惜,由于苔藓腐蚀的关系,标志牌上大部分标注文字已经缺失。“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市内改造旧城区的时候,一些老旧民宅被拆除后就露出了这段墙体。”在该标志牌对开的骑楼路段经营糖烟店、现已年近花甲的江先生告诉记者说,该城墙从现民主路往“西门口”方向延续,系旧时西江门城基的一部分。在江先生的指引下,记者找到了这段位于九坊路内一处僻静小巷尽头处的古城墙遗迹。据记者目测,其约七米宽,连同接地的水泥和加盖的红砖高近十米。走近细看,只见青砖墙体已与一棵盘根错节的树木相生相依,布满厚实的青苔和杂草。远远望去,墙体仿佛与曾经的车水马龙一同隐匿在葱郁的树影之中。码头名称有故事值得一提的是,“西门口码头”又被称为“中山码头”,这个名称的由来,与孙中山先生有关--年10月至年4月,孙中山先生为谋划北伐曾三次莅临梧州,并曾于西门口码头登岸。民国10年(年)10月15日,孙中山在广州乘“宝璧”军舰出巡广西,于17日下午4时到达梧州,随行人员有胡汉民、陈少白、邓家彦及总统府参军等20余人。孙中山先生此行,受到了梧州市各界群众的热烈欢迎,当时有一万多人提前在西门口河岸恭候他们的到来。梧州文化学者黄海涵在其撰写的文章《孙中山在梧州的衣食住行》中描述了孙中山先生当时在西门口登岸的情形——“17日下午4时许,‘宝璧’号军舰在西门口码头泊岸,当孙中山出现时,军乐欢奏,鞭炮齐鸣,人群热烈鼓掌,欢声一片。只见孙中山身穿深灰色竖领文装,头戴毡帽,精神焕发,脸上带着慈祥的微笑,右手持着文明棍,与胡汉民箭步拾级登岸……频频向人群挥帽答礼。”如今,西门口码头犹在,桂江水依旧,还经常有市民临岸观景,只是,他们是否知道,这翻腾的江波正向人们描画着梧州古城的历史光影。西江都市报国内统一刊号CN45-
电子邮箱:
xjdsb
.
治疗白癜风专科医院北京白癜风研究所
转载请注明:http://www.bbyubao.com/dsbjj/3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