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干吃料,他们说是用辣椒油与几种调味料搅合而成,我听来听去,没能弄明白。座谈后,天色已晚,原县饮食服务公司经理张孝义和煎饼店经营者张宏兴,带领我参观子长县的夜市,来到他们自己开的煎饼店,看了现场操作,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子长人制作的辣椒油,跟关中油泼辣子不是一回事。他们是先在铁锅中放清油,烧热后倒入辣椒面,稍加搅动,随即加适量清水,然后对这样的油水混合的辣子汤,用铁勺慢慢地小心地将浮在上面的油汁舀出来,沉澱在最下边的辣子渣,另作他用。与此同时,还有用新鲜红辣椒与西红柿加盐,碾制而成的辣子酱,有大蒜泥,有食醋和精盐等,供人们在吃煎饼时,自行选用。这样的混合调料,叫做干吃料。
在张宏兴开的煎饼店,这位经营者特别给我介绍了他所制作的入味豆腐干。豆腐干是普通的,常常还是从市场上买回来的。可是用来作煎饼馅,却须特别加工。首先是用调料汤煮,调料主要是花椒和精盐。然后将豆腐一块一块地放在一个铝制的厚厚的锅盖上,锅里头有水,烧得滚滚的,但却不是蒸,而是烘,直到烘干入味,再切作大约一二公分长短的节节,包进煎饼的中间。子长煎饼虽然小,由于是横着包的,看上去倒也排场,又且总是以十二根为一份,一份一份地摆在盘子里头,整整齐齐,白白净净,很能引起人的食欲。只是那馅儿也太小了点,仿佛一个削瘦高大的人,偏偏鼓起一个小而圆的肚子,十分有趣。
至于怎样摊煎饼,我在座谈时,自以为是听明白了,看了现场,方才知道,还是个一知半解。这摊煎饼用的铁锅,是子长县的铁匠自己特别制造的,看那开店人操作时,是一无边无沿的平底锅,或者说是一块铁板,严严实实地扣在了炉灶之上,拿在手里,倒过来一看,竟是一个有边有沿的锅,打个比方,是将城里人常见常用的带边带沿的铁锅,倒了过来用的。当然不是倒过来用的那种普通铁锅,这种子长特制的铁锅,用来摊制煎饼的一面,即正面,是平平正正的,而扣在火上的另外一面,则是未经修整的麻子脸。看那摊煎饼的方法,也十分有趣。荞面糊糊比较地稀,盛在一个小小的盆子里,用一个小小的勺子,盛出一勺子,迅速倒在烧得滚烫的铁锅上,又迅速地用一个小小的木制(或者铝制)梯形板子,在那糊糊上自上而下绕一个圈儿,一张煎饼就制作好了,操作者的手艺十分了得,恐怕也只用不了两三分钟,已经在只有三十到三十二公分平方的铁锅表面,放上了六张煎饼。煎饼之小,和厨师本领之大,都令人叹为奇观。子长县政府所在地是著名的瓦窑堡,盛产煤炭,人们一贯将本地生产的煤炭作为燃料,不过,现在他们为了减少环境污染,制作煎饼已经改用焦炭。
我是在二零零二年五月十六日晚间参观子长夜市的。此时,正下起一场不大不小的雨,可街市上仍旧有很多人,熙熙攘攘,十分热闹。看那一街两行,竟几乎都是煎饼屋、煎饼店,门头的招牌相当排场,许多还特别标明是酥肉煎饼。在一家煎饼屋的一间雅座里,几个穿着时髦的姑娘,正在品尝煎饼,那方法,就是一边吃煎饼,一边喝清汤。煎饼店的煎饼都是卷好了的,一份十二张,也即十二卷,价格一元五角人民币,真的是很便宜了。
子长县有多少卖煎饼的饭店?我没有数。也未能问出个确切数字。《子长县志》有记载说:“煎饼为瓦窑堡一带传统风味食品”,“素为县人待客佳肴,逢年过节,家家享用,煎饼摊则常年不断。据工商管理部门统计,一九九零年,瓦窑堡有煎饼作坊一百零四家。”相信,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煎饼作坊是更多了。
前边已说过,子长人说他们是吃煎饼和凉粉长大的。下面再引用《可爱的子长》一书关于子长人酷爱吃煎饼、喝煎饼汤的叙述,作为一个佐证:“煎饼要香,全凭好汤。煎饼汤,要用清澈、透凉凉水,放进蒜泥、香醋、芝麻调和而成。另设有油炸辣子,随意食用。人们每逢三伏酷暑,炎热难忍之际,都要上街吃上几份煎饼,喝上几碗煎饼汤。食者不为充饥,只为清暑解热,几口冰凉可口的煎饼汤下肚,霎时浑身透凉、清爽,可谓上等的解热食品。煎饼如此入味诱人,所以,城内、城郊的所有煎饼摊点,不论春夏还是秋冬,也不论你做多做少,一天下来,总要卖个精光。当你到瓦窑堡作客时,主人总要把你请到煎饼摊点上,或从摊上买些煎饼回来,让你美餐一顿。凡是在外地工作的子长人一旦回到子长,首先把煎饼饱餐一顿,走时再尽量多带些,以便让家人也一同分享。”
煎饼好吃,许多地方都有自己的煎饼,不过,像子长人这样地爱吃煎饼,甚至連煎饼的调味汤也极其爱喝,却似乎不多见。至于子长的煎饼为什么这样小,更是一个有待解开的謎。在延安市,我听到延安市民俗学会樊俊成先生的一种说法,好像有一定道理。他说,陕北这地方,古时候,曾是游牧民族活动与生活的所在。由于经常移动,炊具必定要小,并且不能盘造固定的炉灶,而多是一些明火烧饭的小型器具,如三角形的带盖的鏊子。这种鏊子,作为烙饼的器具,一般用铁制成,平面圆形,中心稍凹。流传至今,在陕北多数县,形成为摊黄(一种用糜面煎制的饼子)的器具,而子长县因为荞麦适宜生长,而发展为制作小煎饼。他还说,陕北人购买此类器具,一般会买四个,意味着“走四方”,也是先前曾经有过游牧生活的痕迹。
不过,在子长县的座谈中,对于子长煎饼是小是大,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原先子长人吃的也是大煎饼,后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了做生意,既让顾客看着好,吃得香,又要多赚钱,这才越来越小。多数人对此不认同。他们说,在子长,家庭日常吃煎饼,也有大些的,但,如果用来招待客人,便必定是小的。逢年过节,也会做小煎饼吃。至于市面上卖的煎饼,则从来都是小的。结论是:子长煎饼,以小为主,小是正宗。
也许你还想看:
何金铭专栏
不一样的子长煎饼(上)
注:文章摘自《长安食话》年(何金铭著)
何金铭简介:原陕西省省委秘书长、陕西饮食文化研究学者、原三秦文化研究会会长
编辑:王渤文
图片:网络
“陕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