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急性子,说干就干修阵地
两层楼的村部,一楼卫生室占了两个房间,剩下的除了值班室和脱贫攻坚室,有一半都处于闲置状态,二楼房顶漏水、党员活动室破旧,偌大一个村部广场却没有开村民大会的地方。“既然有基础,那就先把村部建设好,再把村干部抓起来。”文一明在心里琢磨着。
当天晚上,他把自己的想法和支书、村长商议,主动承担了村部规划、党员活动室设计、施工现场监工等工作,得到了村上的支持。第二天起,他白天去沟北等示范村学习经验,到城里找广告部、托人联系施工队,晚上写规划、作设计,全身心投入到村部建设中,不到一周时间就完成了各项准备工作。
有一次,已经晚上11点多了,为了赶进度,文一明和两名工人依旧在广场粘贴文化墙展板,路过的副村长解兵锋看到后赶忙上前帮忙,四个人一直忙到凌晨2点。6点天刚亮,他又急忙叫来支书和村长,组织村干部对改造后的村部广场进行绿化苗木栽植。大家看着焕然一新的广场文化墙纷纷议论:“这小伙子干事真利索,你看这宣传展板弄得就是好,组织部来的干部还真不一样。”
一个月后,村部二楼彩钢处理、阵地文化墙建设、平方米广场改造和绿化提升全部完成,党旗、制度、桌椅、荣誉墙一应俱全的党员活动室,文件柜、打印机、电脑、空调样样齐全的便民值班室,新建了会议室、“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和文体活动室,治安调解室、标准卫生间,村部实现了大变样。
文一明和工人安装展板
能吃苦,事事争先赢民心
解庄、雷庄(下辖自然村)进村路坑坑洼洼,雨天影响村民出行,要想办法重修;村级墙体光秃秃,要让墙体美起来;污水排放问题和厕所整改需要有效治理;村东89年架设的水罐年久失修、渗水严重,一组和二组产业灌溉存在问题,北边60多户人吃水困难,要马上解决;贫困户张纪平外出务工,新种的2亩葱没报上产业补助,要及时补报……文一明把走访发现的问题和乡亲们提出的建议逐一记在民情日记上。
“纪平叔家的产业发展补助是实事,报上去就能解决,但修路、铺下水、建水塔、弄文化墙都是大事,要争取项目资金,可咋弄?”急性子的他坐立不安。怀着忐忑的心情,他多次向“娘家”组织部汇报情况,到县扶贫办、交通局、水务局等部门沟通协调,经过一年的努力,解庄社区已完成3.7公里进村路改造提升、米通组水泥路铺筑,绿化加宽3.5公里,完成3D墙绘平方米,初步实现了社区主环村线打造;新建灌溉、人饮水塔2座,从根本上解决了群众出行不便、吃水和灌溉困难等问题;卫生改厕已示范实施20余户,米下水项目和平方米文化大礼堂建设正在稳步推进。
“以前,乡亲们埋怨咱干不了大事、实事,这次修路、绿化、铺设下水管网、美化墙体、建水塔就是村上的大事,所有村干部都要参与,把咱新一届‘两委’班子的形象和威信树起来!”他在两委会上讲到。由他倡导实行党员中心户长制度,通过支部牵头、党员示范、群众共建的方式,组织党员群众参与“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对进村路进行土方回填、绿化加宽并铺设路牙,对自然村连接路绿化加宽,实施墙体立面改造项目。在村委会上,他成立了工程质量监督小组,自己带头值全班,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
自那天起,他几乎每天活跃在施工现场,逐问题逐户做思想工作,带着村干部填埋下水管道,自掏腰包给工人买水,身上好似有一股用不完的劲。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清障、平整、碾压、铺设,所有工程有序进行,还未完工,村民们就迫不及待地拍照上传朋友圈,分享村上的新变化。
“文书记给村上办了大好事,这一届村干部就是比上一届强”,“不过,就是把城里娃晒黑了”,“黑了好,黑了才更像咱解庄的娃”,乡亲们茶余饭后的闲聊,给文一明和村干部打了一针强心剂。
在村民家中走访
有恒心,壮大产业助增收
“村上的产业不成规模,没有特色,客商不愿来,怎样才能增加村民收入”,文一明一边走访贫困户一边思考,寻找一个符合村情的扶贫项目成为压在他肩上最重的责任。
听闻渭南光伏领跑者基地将在金峪镇建设亩光伏复合型项目,他立即去镇上了解情况、上网查资料,发现农光互补项目收益稳定无风险,后期还可进一步建成产业园区,非常适合村上劳动力老龄化、地多人少、旱地比例大的实际。
在村委会上,村长王一鹏说:“光伏发电是好事,镇上也同意在咱村建设亩的光伏项目,但征地是个大问题,肯定有人不同意。”
“那就开村民大会,现场征求大家意向,不同意的,我们分头做思想工作。”文一明提议。
“叔,你地里种的大多都是小麦,我给你算过账,征地和光伏的后续收入至少是种麦的3倍,现在政策这么好,你咋就不愿意”,这已是文一明第三次来到贫困户孙鹏乾家做思想工作。“我也是心理没底,我知道你是为村上、为叔好,叔听你的还不行”,孙鹏乾在文一明的反复劝说下,同意将自家8亩地用来建光伏。文一明带领村干部费尽心思、磨破嘴皮,对有疑问的村民进行政策解读和思想动员,顺利完成了全村户的征地工作,为社区带来了多年来的第一个大型产业。
光伏项目
目前,解庄社区MW光伏领跑者计划已完成并网,村民已享受项目征地基本补贴每年每亩元,5年后每亩每年增加10%,正在协调建设农光互补大棚50座、观景平台及新型节能灌溉设施,后期农光互补产业园建成后,村民还可进园务工,年人均收入预计可达万元以上,实现“土地流转有租金,园区务工有薪金”的产业扶贫模式。
按照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契机,由股份经济合作社集资46万余元,在大南沟集中发展亩花椒产业。目前苗木栽植、基础设施配套已全部到位,预计五年后每亩地收入元,脱贫攻坚期内带动贫困户30户,脱贫攻坚完成后将进一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下一步,村级计划申请苹果、花椒等特色产业商标,建设电子商务和就业孵化基地以及产业服务中心,便于客商与农户沟通,实现产供销一条龙服务。
看着村上的新变化,解庄社区党总支书记解建勤感慨道:“以前,解庄环境差、发展落后,收入也不高,群众幸福感差,帮扶工作开展来,我们解庄村就像上演了一出‘变形记’,在全镇都是响当当的!”
编辑:石静怡
审核:王长江
来源:三秦都市报
-END-
长
按
关
注
解锁更多精彩内容
体验更丰富的本地资讯、更周到的本地服务,欢迎点击“阅读原文”安装渭南手机台APP!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