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三秦都市报_都市报理念 > 都市报理念 > 今日谈middot哈涎水面

今日谈middot哈涎水面

发布时间:2021-7-16 14:41:53   点击数:
北京医治手足癣医院 https://m-mip.39.net/czk/mipso_8833710.html

杨凌的面食种类很多。记忆里就有扯面、面、麻食,炸酱面、揪片子、鸡汤面、面皮子、手擀面、菠菜面、酸汤面、棍棍面、三角面、卤汁面、辣子面、手工挂面、臊子面(两种肉臊和素臊)、清汤面、连锅面、拌汤、糊糊(贺贺)面、老娃(乌鸦)桑页(SA)、鳖跳崖(来)等手工面,这是在没有压面机之前的家常饭。随着社会发展,压面机应运而生,这就有了机器压制的韭叶面、细面、饸络面等。有时人们不想用压面机的面刀切割,便将压好的整张面拿回家,按个人喜好用刀再另行裁切成自己喜欢的面食样子。

打记事起,杨凌在吃面食上还是有些讲究的,比如那家过白(丧)事,吃的是韭叶卤汁面,因其宽窄像极了韭菜叶子而得名,像现在风靡一时的岐山臊子面一样,面多汤少再加些臊子,臊子是素臊子,不带一点荤腥。过白事时,百日忌荤腥,半年忌同房,可能是佛教对国人的影响吧,在饮食上不带荤腥以事对过世之人的尊重;在穿戴方面则有戴孝期间不能穿红色衣服、百天之内不能结婚,三年之内不能贴红对联的习俗。孙女不能穿红色衣服,戴孝布时,在头后系一块红色布条,以示辈分,从古代一直延续到现在,这一习俗是对逝者的尊敬。

办红事,就是哪家有孩子结婚娶媳妇或老人过寿,早晨必定吃哈水面,我们常说是吃“宴席”。过去人普遍经济条件不好,给老人过大寿这种情况比较罕见,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比较多,因此过去所说吃“宴席”专指结婚吃饭。

当然,如果严格来说,凡是吃面时汤回锅二次使用的都叫哈水面,比如鸡汤面、清汤面等,但杨陵人说哈水面专指的是结婚时早晨吃的那顿面,而春节自家吃或者待客时则把哈水面称为汤汤面,也就是目前街上常吃的旗花面。

宴席吃的哈(涎)水面。汤是鸡汤调制的、上面飘着葱花和鸡蛋饼,还有一层厚厚的熟油,一是保温二是调香。所以吃面千万不敢贸然下嘴,否则准会汤出满嘴水泡的。当初用的油是棉籽油,非常醇香。鸡汤则是办喜事这家根据宴席时客人多少提前养好的鸡,临近红事这天,提前宰杀,让请来的厨师在大铁锅里熬制,待鸡肉熟了则把肉捞出来,鸡汤留用作哈水面的汤汁。然后叫上主家和帮忙的妇女一点点把鸡肉撒成长条,摘葱的摘葱,摊鸡蛋饼的摊鸡蛋饼,泡海带的泡海带。待准备好了食材,再把摘好的葱纵切成椭圆形的葱花,鸡蛋饼切成菱形,与葱花分别存放在盆里。厨师则负责将撕好的鸡肉、黄花菜和切成丝的海带及葱爆炒成臊子备用。

以前因为较穷,而且也属喜庆的事,大家吃一锅面显得亲挤,所以哈水面吃的是流水席,就是只吃面不喝汤,吃完面汤直接回汤锅,下一波捞出的面用回锅的剩汤浇面,继续端上桌供客人享用。唯一的差别是每次回锅的汤上飘的葱花、鸡蛋饼和油被客人吃得差不多完了,必须另行给锅里加入葱花、鸡蛋饼和熟好的油。现在由于经济条件和人们的卫生意识提高,这种流水席即使在农村办喜事和过年招待亲戚时也不再吃了,只有自家人而没外人在一起吃时还保留这一流水席的传统。

流水席汤锅下面灶膛里的火是不停地。即使回锅了,也得把锅烧开了,汤在大火中翻滚着热浪。现在人们富裕了,在吃上也讲究了,认为吃别人用过的剩汤不卫生。那时可能生态环境好吧,祖祖辈辈这么吃,也没听说谁家办宴席吃出病或人命的事,反而大家在流水席上吃得津津有味,哈喇子(口水)因此带进汤碗是避免不了的事,因此这流水席上吃的面叫哈水面。

杨凌人吃哈水面不叫“吃”而叫“吸”。只见吃面的挑起一筷头面,嘴边一放一吸,面便顺势入口,一气呵成。春节期间,大年初一早晨全家吃哈水面时第一碗面必须先摆放在三十晚上请回的先人灵位前,以示对先祖的敬重。大家走亲访友时,如果遇到相熟的朋友,便会来一句“吃没,到家里吸两碗面些!”。

红事上吃面是有讲究的。先上凉碟子,也就是办宴席时主家请的厨师加工的自制冻肉、肉丁、花生米等小菜。一般只摆五样并盛放在精致的小碟里,顺带把醋、盐也盛放在饭桌中间,以备吃哈水面时那位客人的口味不合适自己调味。

吃饭用的桌子是方方正正的八仙桌,没有现在的圆桌子。过去家底殷实的有些古桌椅存货,一次摆上十桌亦不成问题,且桌子周围摆的都是古色古香雕花的太师椅。端饭的木盘则是绣着金色漆花的盘子,大点的盘一次能端九碗面,小点的一次能端六碗面。其他家有喜事摆宴席时如果桌椅不够,讲究点且家族大的,则是满村子借桌椅,有时可以看到宴席上桌椅不一,林林总总,有八仙桌、雕花椅,还有比较现代的简易的方桌、方登,直至后来的能座2-3人的长条登。结婚是个乱事,细心的人家会在借的桌椅上标上不同的记号,免得办完红事,归还错了不好交代。因为每家家族大小不一,行情人多少也不一样,因此红事待客办的宴席多少也有差别,多的一次办40多桌,少的也办十来桌。

为了让每个桌子上的客人吃到可口醇香热腾腾的哈水面,端饭的必不可少,一般根据席口大小安排5-10人,以确保能及时将面端上桌子供客人享用。这端饭的就像过去饭店里跑堂的伙计一样,都是办红事这家的亲戚或者门子(本家)的成人。端饭是个重体力活,那时可能油水少,座席的客人每人平均能吃三盘多20碗面,一桌8个人就得30盘碗面,最多的要吃30好几碗面。之所以多出几盘面,一是怕客人饭量不一有能多吃几碗的。二是每桌宁剩不少,亦显得主家富足,待客实诚。因此端饭的小伙亦得手头有点劲,腿脚还要利索,太过瘦弱的也不是不行,但在几十席每桌将尽要端多碗面的情况下,消耗体力自不必说。特别是那时的冬季,村里池塘的冰能结30厘米厚,小孩子们在冰上穿着棉袄滑冰嬉戏都冻得鼻涕长淌的寒冷时节,端饭的小伙子则摔掉棉衣,穿着夹袄浑身散发着热气、满头大汗的在宴席间左穿右插。曾经就发生过端饭的小伙体力不支而摔倒打破碗把面和汤撒在客人身上的事情,这对办红事那家来说是很不吉利的事情,摔破碗意味着新人不合家庭不睦,所以端饭的小伙必须身强力壮。

在每个桌子上,还要安排本家或者村里德高望重或者能说会道的作陪,这作陪的叫作“看席”。看席的在凉菜端上来后,会用准备好的精致的白瓷酒壶给桌上每位客人斟满一杯白酒,寒暄着说些客套话劝酒劝菜。哈水面端上后还要负责把盘子上的面摆放在每位客人跟前,说道:“看味道咋样?醋出头不?汤煎火不?”之类的客套话。看席的是不能吃饭的,除非客人劝他才会象征性地用筷子夹一两口菜或吃一两碗面。

吃饭的碗也是很讲究的。不像现在那种4吋碗,而是3吋青花或白瓷的小碗,里面只有一筷头面也就是成人一口面。哈水面的来历也可能就蕴藏在碗的大小、每碗的面量以及臊子里。一是从陕西人吃饭的碗来看,吃哈水面的小碗不像陕西人日常吃饭所用。历来陕西人吃面的碗用的是“大老碗”“老碗”或“海碗”,故有句顺口溜是这么说的,“老陕楞娃碗真大,面条一盛箍到尖。一碗下肚撑的欢,老碗会上谝闲传。”比喻陕西人吃饭用的老碗大得就像南方人盛汤用的盆,“碗盆难分开”也便成了陕西八大怪中的一怪。二是从碗里捞的面量来看,也不像陕西人吃面时面条一箍到尖,大快朵颐的状况。这其中自然也有因碗小不能捞多的缘故,但哈水面从过去到现在,碗里所捞的面的确只有一筷头,也就是成人一口的量,故而哈水面还有个别称叫“一口香”,寓意量小味鲜。之所以面量少,好似与宫廷饮食菜品较多有关。就拿清朝来说,国力极盛时期的乾隆帝的膳食,正餐菜肴一般达数十种,多数时候的正餐菜品在20种。而清末的慈禧饮食更为奢侈,她每顿所用菜品,品种在百种之上,冷热大菜、烧烤、时蔬小吃,应有尽有。就餐时,慈禧用眼看那到道菜,侍膳的太监就把菜往慈禧身边挪,味道好的最多吃两口,如果慈禧说“这道菜还不错”,想吃第三口,侍膳的总管就会喊一声“撤”!此菜就十天半月不露面了。一是从营养上为了避免贪食,因为从周朝开始国君都有食官就跟现在的营养师一样指导饮食;二是出于安全考虑。防止有人知道慈禧的口味而下毒。

哈水面的臊子也很讲究,主要是鸡肉、海带丝、黄花菜和大葱。汤则是煮鸡所剩的鸡汤调制而成。因而,从吃哈水面用碗和每碗面量以及臊子来看,具有明显的宫廷风格。

再从婚礼上吃哈水面杨凌人叫吃“宴席”的称呼上看,宴席是一种比较官方的称呼。百度百科解释为,宴席,指酒席,酒宴。语出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上:“杨氏子弟,每至伏中,取大冰使匠琢为山,周围於宴席间,座客虽酒酣,而各有寒色。”指的是有许多人出席,常常为宴请某人或为纪念某事而举行的酒席。这在过去历朝历代实施贵族教育,一般老百姓均文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老百姓叫吃“宴席”与其教育程度和身份显然不符。而办“宴席”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肯定非贵即富,不是一般人所能办的。因而,杨凌人一直将结婚吃饭叫吃“宴席”肯定是对当时某一特殊的酒宴的称谓而传承下来的。

而与宫廷有关的历史记载只能在唐初李世民玄武门兵变执政后频繁回武功县宴请武功父老乡亲的历史中去寻找。:太宗生于庆善宫,贞观六年(公元年)幸之,宴从臣,赏赐闾里,同汉沛、宛。帝欢甚,赋诗,起居郎吕才被之管弦,名曰《功成庆善乐》.这次回乡李世民开心之余做了一首诗《幸武功庆善宫》,最后一句写道“共乐还乡宴,欢比大风诗”。

《幸武功庆善宫》

寿丘惟旧迹,酆邑乃前基。粤予承累圣,悬弧亦在兹。

弱龄逢运改,提剑郁匡时。指麾八荒定,怀柔万国夷。

梯山咸入款,驾海亦来思。单于陪武帐,日逐卫文?。

端扆朝四岳,无为任百司。霜节明秋景,轻冰结水湄。

芸黄遍原隰,禾颖积京畿。共乐还乡宴,欢比大风诗。

“丁卯,宴武功士女于庆善宫南门。酒酣,上与父老等涕泣论旧事,老人等递起为舞,争上万岁寿,上各尽一杯。庚午,至自岐州。”

:“甲子,赐所过六县高年孤疾氈衾粟帛,遂幸庆善宫。庚午,至自庆善宫。十二月癸卯,幸温汤。甲辰,猎于骊山。乙己,至自温汤。”

这次回乡,李世民又大摆宴席,与父老乡亲在一起叙旧!并作诗《重幸武功》,其中有“列筵欢故老,高宴聚新丰”。

《重幸武功》

代马依朔吹,惊禽愁昔丛。况兹承眷德,怀旧感深衷。

积善忻馀庆,畅武悦成功。垂衣天下治,端拱车书同。

白水巡前迹,丹陵幸旧宫。列筵欢故老,高宴聚新丰。

驻跸抚田畯,回舆访牧童。瑞气萦丹阙,祥烟散碧空。

孤屿含霜白,遥山带日红。于焉欢击筑,聊以咏南风。

庆善宫(至于庆善宫在武功与杨凌在此不做更多解释)作为唐太宗李世民的诞生地和成长地,留下了不少历史遗迹与人文景观。庆善宫又名慈德寺、恩义寺,其旧址就在今杨陵区李台镇建(见)子沟村南建子沟中学老校区。70年代,学生们都在恩义寺僧房上课,正殿前有一“可噌树”化石,西北侧有一孔窑洞其上书写“李世民悬孤处”。由于李世民是公元年1月23日出生,至今每年正月22日晚由附近陈家小寨村、胡家底、东桥头、西桥头、李台村和南庄村六个村轮番挂灯唱大戏,23日接着有一天庙会,猜测应是当地父老乡亲张罗给皇上李世民过生日的庆祝之会。

从李世民即位后多达六次回乡宴请当地父老乡亲的情况看,其对杨凌这块出生地怀有十分深厚的感情,可以想见其大摆宴席宴请当地父老乡亲必具规模,盛况空前,由于宴请规模过于庞大,而且外出所带御厨肯定没有皇宫内那么多,即使皇宫具备吃一碗倒一碗的实力,从厨师食材采购等方面看宴请当地父老乡亲吃流水席也是最好的办法,虽然有偷工减料之嫌,但也只有如此才能让人人品尝到皇宫的美味。

老百姓听说皇上要摆宴席请大家吃饭,亦必定是奔走相告,互相喊着“吃宴席”去,欢呼雀跃的样子。从办宴席来看,自然是宫廷御厨亲自操刀,做的肯定是宫廷的拿手好菜好饭。而作为皇室来说,其吃饭也肯定讲究,碗小样多,都是浅尝辄止,不会像陕西人平时吃饭所用的大老碗。因此从哈水面之前流传下来的吃法以及用具、叫法都十分契合宫廷用餐,从这些细节看,杨凌哈水面这种吃法与李世民宴请当地父老乡亲而从宫廷传到民间必定有一定的渊源。

从80年代之前杨凌地界漆水河以西泰陵以东哈水面的做法与除此之外其他地方做法差异的地域性考证。杨凌哈水面的臊子与武功起花面的臊子是一定区别的,杨凌哈水面的臊子主要是鸡肉、黄花菜、大葱、海带丝,汤碗里漂的是葱花;武功哈水面的臊子有鸡肉丝、猪肉丝、海带丝、黄花丝、蒜苗丝、姜丝,汤碗里漂的有葱花甚至还有漂韭菜的。因为笔者的姨就在漆水河以东,过去每年春节去姨家也吃哈水面,但面里的臊子为大肉臊子,汤里漂的是韭菜。如果用大肉做臊子,汤里漂韭菜,严格来说这还不是哈水面,只是杨凌另外一种面食清汤面的做法。当然,因季节的问题,在每年的3--8月大葱秋冬季下来之前,如果家里办喜事则吃用大肉作臊子碗里漂韭菜的清汤面。因此关于哈水面的来历可能来自唐朝时李世民回乡宴请杨陵父老乡亲时从宫廷传入杨陵民间比较靠谱。

办宴席用的筷子一定是新买的红色漆筷,以给红事增添些喜庆之色。吃饭则有严格的先后次序,首席也就是哈水面第一轮第一碗肯定是先给娘家人吃的,尤显对娘家人的尊重。其次是村里行情的。最后才是门子(本家)和自家人。这几年不太讲究了,首席也有邀请比较尊贵或远路的朋友就座吃第一碗面。还有更不像话的,早就丢了传统和对对方的尊重,在娶亲和娘家人还未来时,自己先下了面自己吃。看似很不起眼的细节,实际上反映的是随着社会发展和多元文化的侵蚀,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与时俱进的文化研究跟不上时代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原有的那种谦和、有礼、敬重的礼节遗失殆尽,而以我为中心的自私自利的小农思想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一样大行其道。

宴席开始后,七八个端饭的小伙子如穿梭在云间的小燕子,从端面上桌到从桌子上把客人用过的剩汤端过去回锅,穿梭不停,管事的则大声吆喝着:操心脚底下,要扔就把盘子往前扔别烫了自己。其实端饭还有个好处,那就是趁宴席上饭端的差不多了能蹴(jiu)在灶火旁趁机吸上两碗哈水面解馋。

这面作起来颇费些功夫。因为红事都吃流水席,主家会和上一蒲蓝面,然后找本家帮忙的几个男劳头天上午去生产队的压面房压面,那时因为没电机是纯人工搅压面机,由于吃宴席人比较多,因此压面多既费力又非常费时间,一般都得压一晌午。压面时先把拌好的面絮用滚刀压成30厘米左右的长长的面片,一般要压3-4遍,这样面吃起来筋道,然后再用细刀切割成一缕缕细如毛衣纤的细面,下面有个人收面,把细面一把把收好,为防止面条粘连必须撒上干面扑(面粉),再整齐码放在蒲蓝里。

这边压面,主人家请的厨师和帮忙的也闲不了,拣菜、炖鸡、熟油、炒臊子,为第二天宴席做准备。

炒臊子比较麻烦,也比较见功夫。但分工是非常明确的,一般整个流程由掌勺的、配菜的、打杂的三类人负责完成。炒臊子主要由掌勺的也就是大厨负责,因为要掌握臊子的火候、味道,这既有大厨的经验成分,更多的是学厨时传承下来的技艺,一般人在家也可以做但却不一定能炒到大厨那种恰到好处的口感和味道;大厨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熬制鸡汤,汤味道是大厨精心烹调的,至于使用那些调料一般人可能也知道,但却掌握不了调料的量,因而调制出的汤味也绝不相同;第三项工作是摊鸡蛋饼,这也是一项很有技术含量的活,讲究的是薄、黄,鸡蛋饼太厚汤里漂不起来,沉底,不好看,火候大了鸡蛋饼焦了有股煳味,影响汤味。

打杂的主要负责宰鸡、摘葱拣菜、泡黄花菜、泡海带,通过择、选、拣、挑、洗、刷做好炒臊子各项准备工作;配菜的经过割、切、剁、打、摊、炖等把海带丝、葱、黄花菜切好,把大厨调制炖好的鸡肉撕好。另外要把大厨摊好的鸡蛋饼切成菱形,这讲究匀称大小一致,并准备好其他各种调料备用,一切准备得井井有条。

最主要的工序是熬鸡汤,这鸡汤是有讲究的,不像现在随便煮个啥鸡都用,办红事或过春节煮的鸡是收购或自家提早养的大红公鸡,一是喜庆,二是辟邪,三是因为宰的是公鸡,主家希望新人婚后生男孩的意思。这煮公鸡也比较费时,一般几只鸡得煮几个小时。汤味由大厨亲自调制,煮好后,厨师快速将鸡捞出放入凉水中降温,据说这样做一是鸡肉较鲜且有嚼头,另外是撕鸡肉丝不烫好下手。煮的鸡汤厨师会让配菜的另外找个较大的器皿盛出备用。

待打杂的和配菜地把泡好的海带切丝、黄花菜撕成条、鸡肉撕成丝、葱丝切好,就轮到厨师上场炒臊子了。厨师在大锅里烧好油,待油冒烟时先将葱丝下锅爆香,然后将鸡肉丝、黄花菜和海带丝分别下锅放入调料翻炒至8成熟就要盛出,这样吃起来口感较好。熟油也简单,就是把棉籽油倒进大船锅里烧开,然后倒进准备好的油盆里放凉备用。待这些准备好,就等着第二天摆宴席招待客人了。

小时吃这种面除了春节家里吃、走亲戚吃和待客吃,就是谁家给儿子结婚办喜事,家里行情后去座席才能吃上,平时是很难吃上的。而姑娘出嫁一般不待客,都是本家人在家随便吃点然后随迎亲的去男方吃宴席。那时一是穷,细粮(小麦面粉)本就配额供应,记得那时种得最多地是高粱、棉花和玉米,小麦种的是比较少的,所以生产队每年给每家按劳力分的麦子也是很少的,一般人家平时是舍不得吃的,都是把小麦留到过年时吃。而劳力多的人家因为分的小麦多,所以平时也磨些细粮与玉米面和一起蒸馍馍。像我家只有父亲一个劳力因此分的细粮根本就不够我们父子四人吃,平时吃面非常少,别说哈水面即使做一锅面片也不够。只能用玉米面粑粑我们叫玉米面顶子顶饥。二是吃这面比较费油,油也由生产队根据每家劳力分配,先是每人二两油到最后每人2斤油,所以如果平时吃完了,春节就没油吃,只好攒下油用于过年时吃。

至于哈水面用的醋都是老人在家自酿的粮食醋,入口酸后味香,不像现在很多配制醋,除了酸尝不出香味。平时大家吃饭直接用醋调味,醋也不需加工。而吃哈水面的醋是要加工下的,叫炝醋。就是锅里放油先把油烧煎,再加入姜末,爆香,最后再把自酿的醋倒入锅内炝一下盛出来备用,这醋吃起来比平时的醋更香醇。

下(煮)面也要讲究火候,火候过了面煮得太软捞碗里未等吃就绵软无筋道,火候不到煮出的面有可能夹生,吃了不适,客人笑话。所以负责煮面的一般得有经验能掌握火候,让煮出的面不生不软,恰到好处,再捞到预先准备的凉开水盆里过下水,使面吃起来更筋道些。面过水后就是捞面,对案上摆放的上百个面碗,捞面的一般得2-3人,才忙得过来。而捞面也得有点技术,必须把握每碗所捞面的多少,一般掌握在一筷头左右,主要是让客人在吃面的同时能品一下厨师所调的汤味。如果捞的多了,有些客人会打趣:“面捞得这么多,干脆给我拌一碗干面吧。”面捞好后就是负责给碗里放臊子,这也得把握住,一开始放得多了,后面可能就没有了,所以用量也要把握好,要保证每碗都能见臊子,否则哈水面没臊子会丢了主家的人。

接着就是浇汤,一般农村过事时请匠人要盘个链锅,就是把几个锅砌在一起,那时没有鼓风机,用的是农村传统的风开(风箱),大点的风开因风量大得安排个有力气的小伙拉。只一会,拉风开的在灶火的烘烤下再加之用力必定大汗淋漓,臂困手乏。浇汤时会在盘好的灶火旁边一边安排一个人,把放好臊子的数百个面碗用烧得滚烫的鸡汤逐个浇一遍,没体力是支撑不下来的。回锅汤则先倒入另一个锅内,灶膛内的火烧得旺旺的,即使回锅汤也烧得很煎火。但浇汤的还要随时注意回锅汤上的油和葱花鸡蛋饼的多少,待一锅汤浇完面就要给回锅汤里加上熟好的油和准备好的葱花及鸡蛋饼,再开始用回锅汤浇面,如此周而复始,保证始终让端给客人的每只面碗上漂着一层油和葱花鸡蛋饼,让客人吃饱吃好。如果油、葱花鸡蛋饼少了,客人会耻笑这家人待客小气的。

如何判断客人吃饱了也有个讲究,就是如果客人端起最后一碗面,把筷子横放桌前并在吃过面后开始端着碗喝汤,看席的便明白这个客人吃好了,随再略微寒暄问下“吃饱没?”,后面端上来的面碗便不再往这个客人面前摆放了。

由于农村过去的风俗和讲究,女人和小孩是不上席口的。所以一般小孩即使想吃也只能觍着脸偷偷跑到自家大人跟前捎带吃两三碗,一般主家因乡里乡亲也不好意思说,但大人却知不合适,很快便把孩子赶到一边望着哈水面流哈喇子去了。而我之前也如此,直到上初中十二三岁个样子吧,父亲有时行过情在外忙回不来,主家便把我喊去替父亲吃宴席。因为农村人尽管务实但也一般不愿欠人情,每到吃饭点上,会专门安排本家人按着行情单子满村子叫人去吃宴席。也可能是那时粗粮多细粮和油水太少,我最多时吃过22碗面,而据说曾经有吃宴席的吃过三十几碗面,这对现在未经过那个困难时代的人来说,听起来不可想象好似传说一样。曾经还想,以后有钱富了咱不受这把挫,咱吃一碗倒一碗,管饱吃。

现在时代变了,人们不再为吃饭穿衣发愁了,只要你想吃,满大街的旗花面馆随便去吃,也不用担心吃哈水面汤回锅不卫生,因为商家早都程序化加工了,早都是吃一碗倒一碗了,但却少了儿时记忆中的味道。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和有心人的,自杨凌醮水面名噪一时,几个商家看到商机,在杨陵把这哈水面开成独具特色的旗花面馆,随后旗花面馆像雨后春笋一样在杨凌遍地开花,再经过媒体的宣传,逐渐成为与杨凌醮水面一样享誉陕西的一道独具杨凌特色的名吃。不说西安咸阳这些城市,现在即使到周边县偏远的乡镇有时也能看到打着杨凌旗花面招牌的饭店,尽管味道可圈可点,但这种味道不仅是生长于斯离不开这方土地的杨陵人一个精神寄托,也是所有前来学习汲取农业新技术经验而与杨凌这唯一的国家级农业示范区相伴终生,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人们忘不掉的记忆,相信随着杨凌的进一步发展,哈水面这一独具地域特色的饮食文化将会逐渐传遍四方。

1

作者简介

陈群辉,年10月出生,陕西杨陵人。现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风景园林艺术学院副院长,杨凌作协会员。发表各类新闻报道及文学作品近篇。精心策划组织开展了“陕西著名作家进杨凌”采风活动,策划撰写的《博览园铁树下了“凤凰”蛋》等报道分别被《三秦都市报》《华商报》《陕西日报》《西安晚报》以及新浪网、大秦腾讯网等媒体转载。

End

编辑:夏云鸽审核:张军政

转载请注明出处

End

动动手指,左右滑动更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byubao.com/dsbln/12559.html

推荐文章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