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的青年
#优秀来袭#
bulingbuling
于珍妮,女,中共党员,学习委员,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传播系传播班。曾连续三年获得“学院一等奖学金”,连续两年获得“优秀团学干部”称号;-学年获国家奖学金、学院优秀学生标兵提名奖;学科竞赛上曾获得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陕西省优秀奖、城苑杯记者大赛三等奖等六项奖项;第14批台湾义守大学公费交流生。
初识媒介,是于珍妮在童年脑海中的“焦点访谈”,电视荧幕上,记者如领航员带领她探求事实真相,揭露社会问题,也让她感受到了新闻工作者的魅力。再识媒介,“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融媒体时代让公民记者在互联网掀起阵阵波浪,新闻记者在舆论引导方面的专业素养显得尤为重要,亟待通过深度报道针砭时弊,为公众抽丝剥茧接近真相。在传播媒介的更新迭代中,于珍妮深切认知到新闻的厚度,也让“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的新闻理想在她心中悄悄萌芽。
学业领航者:
“在汪洋学海里浪遏飞舟”
在新闻理想的支撑下,她热爱自己的专业,方向明确,精进不休。作为班委,是同学眼中“第一排钉子户”、“课堂答题小能手”,也正是在这样的学习状态下,于珍妮学科成绩名列前茅。
大二上学期,她作为公费生远赴台湾义守大学交流学习,出于时代融媒需求和自身新闻求知欲,她在选课过程中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大三才开设的媒体实务课程,零基础、跨年级,对于她来说着实是个挑战。当时任课老师都曾建议她退选,但于珍妮深知远赴对岸求学的机会实属难得,她选择咬牙坚持。每周内她都会在下午下课后,冲到便利店买份便当解决晚餐,便跑去自由上机电脑教室自学。在日复一日的不懈努力下,期末成绩单上的第一名赫然印着她的名字,也赢得了老师的认可。在钻研学业之余,她也与台湾同学共同举办了义守大学的首场“型行摄色”摄影展,吸引了其他学校的教授前来看展。在台的交流经历让她领略到世界的广度,也更加坚定她通往理想的心。
实践探路者:
“在知识中求索在实践中求真”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中首次提出新闻工作者的“四力”,即“脚力、脑力、眼力、笔力”,于珍妮以此为检验自己能力的标杆,不断磨练并提升自己的“四力”。入学后,她积极参加各类竞赛,在实践中成长,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三年来,她累计获得多种专业奖项,如“看见·时光”摄影大赛二等奖、十佳记者摄影组三等奖等。
除此之外,她也积极将自己的专业能力挥洒在实践的土壤中。曾奔赴甘肃,带领系内同学为陕西竞走队拍摄特训纪录片;也曾在夏日淋着骤雨,在冬日里双手被冻肿,坚持记录运动员“荣誉背后”的生活;年暑期,她进入河南省南阳广播电视台实习,奔波于南阳市的各个县区,记录家乡的扶贫和党建成果。因工作态度认真,实操能力强,得到了栏目总监的肯定与鼓励,并拿到了毕业后的入职邀请;疫情期间,面对网络泥沙俱下的“信息洪流”,作为新传学子,油然而生的使命感促使她撰写了《关于疫情报道的思考》一文,获得三秦都市报总编辑刘国英老师和新华社陕西分社原副总编辑王世焕老师的高度评价。正如李大钊先生曾说:“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于珍妮的理想同样是成为一名用笔杆匡扶正义的新闻人。
青春谱写者:
“饮水思源守正创新”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南北朝时期文学家庾信在《徵调曲》中传达了“饮水思源”的这一珍贵品质,于珍妮铭记着这位来自家乡河南的先辈给予的忠告。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她深知背后沉淀的责任与使命,她积极为同学开展四级及课业帮扶工作,尽心尽力为同学服务。在她的帮助下,班级四级通过率、课业及格率都大幅提升;在大三上学期她联合系内同学举办了传播系第一次模拟新闻发布会,提升了传播学子的理论储备与实战能力;从台湾返校之后,也主动向同学分享了自己的交流经验,希望能帮助更多想要提升自我的同学。在学习、实践之余,她也积极投身志愿活动中去,考取现场救护资格证、带动同学们参加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志愿服务工作,毫无保留地发挥着自己的光与热。
作为一名城院学子,她铭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老师和同学们的陪伴与鼓励,也感恩城市学院给予她广阔的成长平台。“如何运用所学知识为城院、为传播系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是她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大学生传媒中心任职期间,她主导了《城市学苑》报纸改版工作,在节约人力、物力、财力的同时,拓宽了城市学院的形象传播方式。除此之外,还紧跟时事热点,参与拍摄了城院版“我和我的祖国”,为祖国母亲的生日献上来自城市学院的专属祝福;并在陕西高校体育联盟平台发布关于城院舞狮队的专访,在展现城院体育风采的同时,也为学校的形象宣传开辟了新路径。
“广大新闻工作者要牢记使命,坚守新闻理想,用激情、奉献和情怀点亮自己的人生”,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嘱托同样也点亮了于珍妮的理想灯塔。在今后的道路上,于珍妮为实现自己的新闻理想,步履不停,继续前进!
文字:大学生传媒中心
图片:于珍妮提供
编辑:杨岚
往期精选点图查看
??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