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三秦都市报_都市报理念 > 都市报历史 > 袁军看见炊烟想起娘散文

袁军看见炊烟想起娘散文

发布时间:2021-3-5 10:18:38   点击数:

看见炊烟想起娘

(散文)

炊烟是最浓情的人间烟火,是乡村兴旺的象征。

故乡的炊烟是我永远也抹不去的记忆!

小径通幽入深山,炊烟生处有人家。我的老家距离大川大河足足还有三公里的路程,属于一个典型的山地拐沟村。一条羊肠小道伴着幽深的山沟通向深山之中。小的时候,小村庄里还有十余户人家散居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给自足,自得其乐。那时,村子里一整天都有烟火气,我们就是在伴着炊烟缭绕的岁月里长大的。

雪是冬天的精灵,是冬天的魂。今年“大雪”节气前,家乡已经下过两场大雪了。那天,我回老家看老父亲时正好是今年下的第二场雪。原来就有积雪,加上纷纷扬扬的大雪又漫天而来,老家的山头、院落、窑房上又被皑皑白雪所覆盖,白茫茫,雾蒙蒙的一片。窑洞上空的烟囱冒出的青烟和着纷飞的白雪缥缈得迷离如幻。我是喜欢雪的,更喜欢清代诗人、书画家郑板桥所作的《咏雪》,“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都不见。”这诗句啊,恰如我此时站在雪地里怅然若失的心情。家乡没有傲雪的梅花,只有些名不经传的草木,也成了枯枝烂叶都被这场大雪覆盖得严严实实。走进父亲居住的窑洞里,背若弯弓的父亲兀自瘫软地躺仰在床上,炉火烧得正旺,屋子里暖烘烘的。父亲原来是住炕的,现在由于已难以行动自如了,只有睡在低矮的木床上了。四哥四嫂说,“就是行动不便了,有时大小便不能自理,再都好着呢。”让我放心!走到院子里,大雪仍然纷纷扬扬下个不停,烟囱里冒出的青烟弥漫在院子里,已不是我儿时所能闻到的透着柴禾香味了,有了一股浓浓的呛人的煤烟味。母亲在去年清明节已离开了她住了多年的这个窑洞,永远离开了我们,就像这飞落的雪花融入在了家乡的这片苍山、土地上,再也看不到母亲慈祥的面容了。遥望被大雪覆盖了的母亲的墓地,孤独和漫天的思念瞬间又爬上了我的心头,勾起了我无限的温暖的回忆。

人总是觉得时光很漫长,当有一天你步入中年后,恍然间你才感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光阴又能有多少呢?少年不识愁滋味,青年努力拼搏后,成家立业,把子女养大还未成人时,已发现自己也已到中年了,陪伴了子女却陪伴不了父母,顾了工作又少了孝敬父母。年少不懂养育恩,懂时已是半生人。当有一天,我们再回去老家,一进院子再喊一声“爸、妈,我回来了!”这时却再也没有了应答,你才会感到,岁月是多么的残酷,你也成了老人!你才会觉得,你欠父母的太多太多了!

年少的时候就是个烟熏火燎的年代。母亲除了白天下地干活,还要管一大家子人的一日三餐,劳动强度可想而知。灶火不利索,母亲要长年累月地经受呛人的烟熏。小时候的我,冬天的主要任务就是煨炕,搂柴禾、庄稼秸秆,捡拾牲畜的粪便晾晒干了,牲畜的粪便烧起来火焰硬,既能当做饭用的柴禾,又是煨炕用的最好的物料,烧起来又持久,炕的温度又暖和。所以,小时候的记忆里,炊烟是满天候的在村子上空飘荡着。各家各户烟囱里升起的袅袅炊烟是如此的缭绕、恬静、幽美,如云烟装扮着老家的上空,弥漫着柴禾和饭食的香味。那时,老家的植被还不好,一年四季里有时还是黄沙漫卷,遮天蔽日,但是天和日丽了,有了炊烟升起,我就感觉到故乡的山野就是黄土山坳间的最美的画里人家;每天傍晚,母亲站在硷畔上呼儿唤女回家吃饭的声音伴着徐徐升起的炊烟,在村子的上空回荡、飘浮,与日暮、苍山、风雪、归人、鸡鸣、犬吠……组成了这世间最美的画面,永远流淌在我的记忆里,涂抹不去。

后来啊,我去县城上了初中,只有周末和寒暑假回到老家,帮助父母干农活,炊烟是那么的清香、缭绕;再后来啊,我去了延安读师范学校,依然只有寒暑假才能回到老家,看见炊烟还是那么的亲切、幽美;当我参加工作,成家立业,生儿育女后,我只有在工作的间隙,父母的生日,过年过节才能回到老家。父母慢慢地老了,我回家的次数却越来越少了。我为父母新建了房窑,搬离了老窑,父母用上了电器,用上了煤,那时,我家的烟囱里冒出的炊烟已不是我记忆中的、年少时的乳白色的、飘着柴禾香味的炊烟了。那炊烟再也不青云直上,袅袅缭绕,清香幽美了。父母在,家就在。那些年里,一旦有空,我总是要挤出时间回老家。听说我们要回去,母亲总是先叮咛哥嫂把窑洞的火炉子烧暖,把锅灶烧开,然后母亲会拄着拐杖不停地在院子里来回踱着步,在硷畔上、大门口来回张望着。当我们一进入院子,满院子里的饭香味便扑鼻而来,心里暖暖的;但是,当看到岁月的风霜已将父母的满头青丝染成白发,父母亲背若弯弓,步履蹒跚,身体每况愈下时,我的眼里又酸酸的。屋里暖烘烘的,父母看着儿女子孙,笑颜也多了起来,身子骨瞬间好像硬朗起来了;二0一八年年末,我又去了圣地延安工作。新鲜过后,我才发现自己孤独了!延安虽然距离家乡吴起很近,但从感觉里自己已经变成一个游子了。我曾站在延河大桥上,行走在延河边上,伫立在宝塔山上徘徊过;在灯火辉煌的王家坪大桥上,流光溢彩的中心街上隐痛过、伤感过,伤感在这座繁华的城市里没有了亲人故交,便不由得想起了故乡,想起了父母、亲人,想起了故乡所有从我生命中走过的人,遇见过的人。谁又愿意为了生活背井离乡呢?

就在我离开家乡,去延安工作不到五个月的时间,母亲因为长年累月的疾病缠身终没有再能坚强地站起来。去年清明节,母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如今,老家里只长住着两户人家,一户是六大六妈,一户是侍候父亲的四哥四嫂。我的老家已只剩下五口人了,让人悲怆泪流!

回望故乡,往事如烟,历历在目,但一切都已物是人非了!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炊烟是最浓情的人间烟火,是乡村兴旺的象征。如今,老家处处都是绿水青山,可我却怎么也再带不起笑颜了。老家的上空再也没有了我儿时记忆里的那浓浓的、袅袅腾空的、缭绕的炊烟了,让人怅然若失。没有了炊烟的老家就如同我已经没有了娘一样的失魂落魄。炊烟是一个乡村的魂,倘若村子里连烟火气也没有了,只能说明这个村子已经死了!

故乡的炊烟,那是我千丝万缕的回忆,是缠绵悱恻的思念,是悠远旷古的乡愁,是家的味道,是母亲的饭香,如今,却只有在梦里聚拢、浮现,又散去了…

责编:李尔莉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袁军,男,70后,自幼爱好文学,笔耕不辍,多篇散文发表于《延安文学》《宝塔山》《红都》《长征》《三秦都市报》《西北信息报》《陕西日报》《延安日报》等报刊杂志,出版《绿色的印记》一书。

更多精彩内容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bbyubao.com/dsbls/11126.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