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农业学术季
创意农业学·乡村振兴微课堂
全球农业展望
第一届博鳌国际创意农业论坛以“线上+线下”结合方式成功举行
1月8日,第一届博鳌国际创意农业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成功举行。此次论坛主题为“发展养心养美创意农业、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参加论坛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强农兴农、推进乡村振兴、服务乡村建设、促进乡村繁荣,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贡献创意农业力量”,探讨“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时代创意农业、乡村振兴、乡村建设、乡村旅游与农业科技创新的高质量发展模式,加强海南与国内外农业界的交流与合作,打造世界农业(海南)总部基地,有效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建设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省,打造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等议题进行深入研讨,农业农村部相关领导,北美致公协会外联部部长、中山大学美国北加州校友会原会长、美国旧金山大学商学院创新创业专业国际商务客座教授许育琳,美国旧金山大学历史系教授顾乐士,博鳌国际创意农业论坛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中国县镇经济交流促进会会长杜志雄,全球服务贸易联盟会员部负责人、中国驻孟买总领馆原商务参赞王世才,中华全国律协乡村振兴法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陈浩文,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苏士利,四川农业大学管理学院魏来副教授等专家线上参加会议。
会议由博鳌乡村振兴论坛组委会、海南省乡村振兴促进会、成都天府新区国新大数据产业技术科学研究院主办,中国县镇经济交流促进会、中华全国律协乡村振兴法律专业委员会、世界农业论坛暨博览会组委会、海南省农业交流协会、民革海南省委三农委、海南一村一品发展研究会、海南省美丽乡村协会、海南省循环经济研究会、四川省中华文化学院、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市有机农业产业协会、四川省一带一路经贸合作促进会、四川省体育产学研促进会、四川天府乡村振兴研究院等单位支持,海南省乡村振兴促进会服务中心、锦观创意成都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民革四川天府新区支部协办,致力于把论坛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的创意农业高端平台。
农业农村部相关领导,海南省乡村振兴促进会党支部书记、执行会长、海南省循环经济研究会秘书长、博鳌乡村振兴论坛秘书长刘卫国,世界农业论坛暨博览会组委会执行主席、海南省农业交流协会主席、海南政协委员、民革海南省委三农委主任周大卫,海南一村一品发展研究会秘书长、海南省美丽乡村协会常务副会长汪超,中华全国律协乡村振兴法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陈浩文,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四川省中华文化学院副院长夏鞍宁,吉首大学教授、吉首大学湖南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湖南省西部综合开发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张登巧,《企业研究》杂志社原主编、成都天府新区国新大数据产业技术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创意农业国际发展论坛理事姜成新,湖南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所长、中国兰花协会副会长李卫东,重庆市有机农业产业协会执行会长邱永川,致公党四川省委二级巡视员杨成,成都市政协常委、温江区人大代表、四川知音元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潘冬梅等专家学者分别围绕“要遵循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规律”、“大力发展创意农业,为实现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落实自贸港产业定位建设世界农业(海南)总部基地”、“大力发展一村一品推进农旅深度融合”、“乡村产业振兴的创新及法律支撑构架”、“当农业插上文化翅膀——文化自信自强推动创意农业星火燎原”、“传承农耕文明,促进农旅融合发展”、“为创意农业金点子传播鼓与呼”、“后疫情时代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趋势与路径”、“有机农业与乡村文化振兴”、“广泛参与挖掘特色推进乡村振兴”、“促进乡村资源合理配置,助推乡村振兴”等议题分享了精彩观点。《创意农业学》作者、博鳌国际创意农业论坛发起人和首席专家章继刚发布了《全球创意农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农业农村部相关领导表示,乡村休闲旅游业特别是创意农业是“农业+”文化、旅游、教育、康养等融合发展形成的新兴产业,拓展了农业生态涵养、休闲体验、文化传承等功能,凸显了乡村的经济、生态、社会和文化价值,在带动农民增收和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要看到,中国休闲农业的发展质量效益不高,多数乡村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农产品加工创新能力不足,工艺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产品供给仍以大路货为主,优质绿色农产品占比较低,休闲旅游普遍存在同质化现象,缺乏小众类、精准化、中高端产品和服务,品牌溢价有限。乡村产业聚集度较低,有些地方乡村旅游业发展同质化现象严重。乡村产业要姓“农”,要在做优做强种养业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的多元价值,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创意农业等四大乡村产业。在纵向上,要打造农业的全产业链,推动产业向后端延伸,向下游拓展,由卖原字号向卖品牌产品转变,推动产品增值、产业增效。在横向上,要促进农业与休闲、创意、旅游、康养、生态、文化、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丰富乡村产业的类型,提升乡村经济价值。要立足统筹县域富民产业发展,科学布局生产、加工、销售、消费等环节,宜县则县、宜乡则乡、宜村则村,形成县城、乡镇、中心村分工合理的产业空间布局,要发挥资金、技术、管理、品牌等方面的优势,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一起干、一起赚,形成产业链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格局。要支持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订单农业、加工物流、产品营销等社会化服务,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要将乡村民俗文化、人文精神与现代要素、时尚元素和美学艺术相结合,围绕多功能拓展、多业态聚集、多场景应用,制修订乡村休闲旅游服务规程和标准,用标准创响品牌,开发乡宿、乡游、乡食、乡购、乡娱等综合体验项目。要支持农民自发组织开展唱村歌、办“村晚”、跳广场舞、举办趣味运动会等群众文化体育活动,打造一批环境美、田园美、村庄美、庭院美的“四美乡村”示范村,推进“一路一风景、一地一特色、一村一幅画”的美丽宜居乡村不断涌现。要彰显农村的“土气”、巧用乡村的“老气”、焕发农民的“生气”、融入时代的“朝气”打造具有农耕特质、民族特色、地域特点的创意农业项目,发展历史赋能、独具特色、还原传统的乡村民宿经济,构建“点线面”结合的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格局;要以乡愁文化、创意农业引领,推进一批美丽乡村发展成为热门打卡地,绘就田园弥望、乡村和城市深度融合的乡村振兴图卷。
在主题演讲环节,许育琳从AI、农业机械、遥感等方面的创新技术在美国农业上的应用、建设农业创新中心等方面做了简要介绍。她建议中国可以在农业贸易展会之外,组织一些农业创新展会和交流,促进农业创新创意技术的推广和转化;要以设计思维引导实现农业商务国际腾飞,用爱心伴随农产品芬芳全球绽放。
许育琳表示,我们北美致公协会建会宗旨就是围绕“致?为公、侨海报国”开展爱国活动的。期待通过我们共同的努?,为促进海南??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带动农业增效、农?增收、农村增美,为推动四川农业“?出去”和“引进来”,助?“川字号”优势特?农产品?出省?、国?,推波助澜。许育琳希望博鳌国际创意农业论坛为祖国的持续繁荣富强开创崭新的篇章、以创意攻克三农难题,向农?学习、为农?服务、向农?致敬,同时为多年做出巨?牺牲与?私奉献的全国农?献上真诚的感谢。
针对乡村产业振兴的规划还不够全面、不够科学,一些地方的一村一品工作缺乏创造性、可持续发展性等问题,陈浩文强调,创意农业是一村一品、乡村产业振兴创新的和具体的表现形式,要通过内容创新,例如单一产品的深度挖掘、多产品叠加组合、国学、艺术等融合发展等,创新宣传营销方式;除了传统媒体宣传,要利用抖音、视频号等直播带货、互联网平台网店等新形式;乡村振兴中的法律主体要具体化、法律化,责权利明细化,产业振兴的相关程序要法律化;创意农业和一村一品工作的创新,要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到位;政府要利用科学规划来避免在乡村产业振兴特别是创意农业发展过程当中的重复建设。
陈浩文认为,要通过弯道超车、换道超车,用创意农业等产业振兴模式,在满足粮食蔬菜安全的前提下,提升品质,丰富内涵,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梦,实现老百姓的田园梦、美丽乡村愿景。
刘卫国说,作为博鳌乡村振兴论坛的重要活动,第一届博鳌国际创意农业论坛将举办系列高规格、高水平、高质量的配套活动,主要包括政策解读、全球创意农业趋势发布、天府新区官塘围炉夜话乡村振兴恳谈会、首届非遗光影节田园光影美学创意大赏、分析乡村产业振兴的创新及法律支撑构架、新时代创意农业电子商务供应链展望、研讨后疫情时代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趋势与路径,体验非遗花灯、稻田灯光秀、稻田咖啡、花船情景演绎、非遗铁花秀、乡野市集、非遗市集、亲子迷你马拉松、亲子稻田咖啡、亲子美拍全家福、亲子油菜花创意旅游季等创意农业学术交流与审美体验活动,进一步凸显博鳌乡村振兴论坛的平台作用,丰富论坛的创意功能、提升展会价值、推动展会成效。
周大卫表示,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尽快落实海南自贸港产业定位,打造世界农业(海南)总部基地,把海南建成“世界农都”,通过发展创意农业,推动海南省产业转型升级成为乡村振兴、自贸港建设的重要选择。周大卫强调,海南建设“世界农都”是打造创意农业产业链与乡村迅速振兴的基础,也是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必由之路;大力发展民宿共享农庄、田园综合体乡村旅游方面的总部经济。可以在涉农一、二、三产领域迅速形成若干千亿级产业,带来数十亿元税收和数十万人的就业、创业机会。周大卫建议,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尽快落实海南自贸港产业定位,打造世界农业(海南)总部基地,并将此写入省政府作报告。世界农业(海南)总部基地作为新时代海南农业产业转型的高级形式,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让海南成为农业领域国际国内大循环的交汇地。
汪超认为,海南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发展“一村一品”,根据一定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特点,通过大力推进农业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建设,使一个村(或几个村)拥有一个(或几个)发展水平高、特色优势明显的农业主导产品或特色品牌,从而大幅度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和综合竞争力。疫情激发了人们对健康、自然的需求,乡村生活方式成为都市人群的理想。过往一些地方的乡村旅游同质化严重,基本都是“吃饭、住宿、采摘”,服务产品远远不能满足城市消费者求闲、求趣的需求。因此,创意农业、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发展,需要创新思路,改变千村一面、千店一面的负面形象,提质升级、获得重生。汪超表示,要通过发展创意农业讲好“一村一品”故事。要突出乡村的差异化、独特性和文化属性,挖掘历史沉淀的民俗风情、代代相传的风土人情和流传的故事,充分利用好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营销;要发展以康养为主题的乡村旅游与以精细优质为特色的热带高效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南药资源禀赋,联合组织包括热带作物、中医在内的多方面专家,优先培育食药功能兼具、适宜海南大范围推广栽培的优质农产品。要让乡村人才为乡村振兴助力,应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形成多方合力,带动原住民就近就业,应让文化得以延续,让乡愁得以守护。
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四川省中华文化学院副院长夏鞍宁强调,中国创意农业的特点在于传承(农耕文明)、融合(自然、生态、文化、科技、艺术、民俗)、创新(农业生产方式、模式和功能)、创造(和美乡村)。中国创意农业的使命在于立足我国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要求,走出新时代中国特色农业强国之路。通过70多年的发展建设,尤其是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城市发展已经逐步追上了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的短板和薄弱环节是农村。补短板、强弱项,就是创意农业的职责和使命。夏鞍宁认为,创意农业的内涵就是以农业为基础,有效地将自然、生态、文化、科技、艺术、民俗等要素融入农业生产生活,所以说,文化自信自强与创意农业具有天然融合的内涵。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必将推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昌盛,势必涵养与引领创意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四川正奋力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夏鞍宁说,要充分发挥创意农业的价值提升、创新创造功能,做好教育先导、文化赋能、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财力保障、资源整合6篇文章,创意农业的星星之火就一定能够在农业强国征程中成燎原之势。
刘卫国介绍说,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年)》提出:“推动农业品牌与文化融合,深度挖掘传统农耕文化精髓,推进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红色文化、饮食文化、节庆文化、乡风民俗等元素融入农业品牌,提升农业品牌文化内涵。鼓励线上线下融合,建设品牌博物馆、品牌档案馆等,展示品牌历史和文化,宣传品牌价值。鼓励农业品牌与艺术创意结合,开展跨界融合,推动农产品包装、设计和营销升级。鼓励举办品牌文创活动,开发文创产品,活跃农业品牌创新创意氛围。”在年12月17日举行的年中国(海南)国际热带农产品冬季交易会开展期间,由海南省国际品牌贸易促进会、海南省乡村振兴促进会牵头发起的海南省乡村振兴产业品牌集群正式成立,以快速提高品牌的辨识度、知名度、美誉度,带来产业集聚和产品溢价收益,加快推进品牌强农,让农产品尽快解决小散弱问题,让农企农民受惠,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张登巧认为,最美是稻花,最香是新米。事实上,作为农耕民族,无数代中华儿女的心中,最大的亲,是对土地的亲,对五谷的亲,对稼穑的亲,对所有食物的亲。湘西多山,几乎每一个地方,都陷于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千年窘境之中,每一粒谷子,每一口米饭,都来之不易。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独具特色的乡土风情,是农村地区的灵魂和血脉。张登巧说,“湖广熟,天下足”,作为袁隆平院士扎根数十年的土地,炎帝神农氏安寝的地方,湖南省拥有丰富的农耕文化资源,包括道县玉蟾岩、澧县城头山、紫鹊界梯田等近千处稻作文化遗址以及安江农校等知名农耕文化文物资源。湖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的意见》,助推湖南旅游高质量发展。《意见》明确指出打造五张名片,涵盖山水旅游、红色文化旅游、农耕文化旅游等诸多方面,其中,打造农耕文化名片与乡村振兴相互关联,值得深入研究。农耕文化诞生于农民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它既包含了农具、农作场址、饮食等有形的因素,还包括婚姻、习俗、节日等无形的因素,对农民有着天然的感召力,在现代社会中深受城市人喜爱。对农耕文化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不仅可以发挥其当代价值,助力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而且可以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能更好擦亮“中国粮湖南饭”的“金色名片”。张登巧表示,发展创意农业,要将农耕文化与会展、研学、学农等相结合,举办农耕文物专题展,推进农耕文化进校园,重视和支持农耕文化非遗传承人,树立典范,将优秀农耕文化融入文旅产品中,推广农耕文化保护与传承经验,开发农耕文化项目供学生、游客体验,切身体会农耕文化,真正做到讲好三湘四水农耕文化故事,打造好湖南农耕文化名片。
潘冬梅认为,乡村林盘绝不是一个单一承接旅游的地方,它可以通过盘活我们的乡村资源,实现利用资源来转化为持续性的盈利,将我们的林盘变为乡村资源的展场和卖场。温江区九坊宿墅是村集体组织、农民个体和社会资本有效链接、捆绑式发展的一个产品,是一个乡村振兴工作的试验田,它改变了一些人对农村生活的基本认知和固有印象,激活了所在村域的商业氛围,实现了筑巢引凤的目的。潘冬梅说,乡村振兴必须立足于乡村,要充分体现乡村的特色,传承乡村的文化,不能磨灭乡村本来的样子,一定要遵守“原生、原本、原创”的核心理念。要尊重自然、尊重文化以及尊重人,我们乡村的建设一定要因地制宜,要传承保护好地域、民族和乡土特色的文化,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