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记录非遗最生动影像
为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体现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俗特征,保护与传承五大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资源,年8月18日,北方新报社携手内蒙古自治区网信办,共同发起“最炫民族风——五大自治区‘非遗寻踪’文化之旅”大型新闻采访活动。本次活动由蒙牛乳业全程赞助。
作为主流都市报,内蒙古《北方新报》诚挚邀请新疆《新疆都市报》、西藏《西藏商报》、广西《南国早报》、宁夏《新消息报》参加本次活动,强强联手,共同探讨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本次活动以五大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采访亮点,记录非遗项目的原生态和多样性,发现并解读民族文化重要历史意义。五地的主流都市报分别以图文、音频、影像并茂的形式,报道了本次活动所涉及的非遗项目,带领读者们开启“非遗寻踪”文化之旅。
■经过
五自治区非遗文化多姿多彩
Part1
内蒙古站采访时间:年8月18~28日采访地点:新巴尔虎左旗、根河市、鄂伦春自治旗等地采访项目:马鞍具制作技艺、驯鹿文化、狩猎文化、昆米勒、蒙医药等请输入活动内容承载着蒙古人的历史,代表着蒙古人的技艺和审美,集传统雕刻、铸造、彩绘、皮料加工等工艺于一体的马鞍具制作技艺;在大兴安岭密林中靠狩猎和饲养驯鹿为生的敖鲁古雅鄂温克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独树一帜的驯鹿文化;被誉为“兴安猎神”的鄂伦春人,用桦木制成形似牛角的鹿哨、用狍皮缝制出的衣服;遍布大小兴安岭和嫩江平原的一种俗称柳蒿芽的野菜,达斡尔语称之为昆米勒,对达斡尔人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采摘柳蒿芽甚至是达斡尔人盛大的节日;作为我国四大民族医药体系之一,蒙医药是具有完整理论体系和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传统医药学,是我国乃至世界传统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日兰制作达斡尔族传统玩具哈尼卡
△格·巴特正在制作马鞍具
自古以来,匈奴、鲜卑、蒙古等北方少数民族在内蒙古草原流下了丰富多彩的独具特色和浓郁民族风格的民间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曲艺、传统文化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蒙古族长调歌曲、马头琴艺术、呼麦、好来宝、乌力格尔和那达慕、祭敖包、赛马、摔跤、射箭等,均有很强的影响力。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内蒙古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也是内蒙古人民博大胸怀和勤劳、勇敢、善良的高尚品格的浓缩,是内蒙古灿烂历史文化的重要体现和延续。
Part2
新疆站采访时间:年9月9~14日采访地点:塔城地区托里县、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吐鲁番市三堡乡采访项目:芨芨草编织技艺、花毡、《江格尔》、木卡姆艺术游牧在草原的哈萨克族人就用芨芨草制作生产和生活物品,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琼木其”即芨芨草编织技艺;和哈萨克人的生活形影不离的花毡,从古至今都是哈萨克人重要的生活物品之一,同样也是世代相传的家庭手工艺品,家家户户都用大小不一的花毡,点缀在毡房里,将毡房变成一座艺术的宫殿;蒙古族卫拉特部英雄史诗,被誉为中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之一的《江格尔》,是蒙古民族文化的瑰宝;在新疆浩如烟海的音乐文化中,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无疑是篇幅最为巨大的,20多种乐器伴奏,民间长诗和民歌民谣加入到质朴明丽的歌词中,表演者在音乐中旋转飞舞,让戈壁沙漠变成鲜花盛开的海洋。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人在演奏
△哈萨克族芨芨草编织技艺传承人在展示编织技艺
在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吃的、用的、玩的样样齐全,涵盖了手工技艺、民间美术、戏剧和民俗等多种门类,其鲜明的民族和区域特征及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颇具市场竞争潜力。
Part3
西藏站采访时间:年10月26~31日采访地点:拉萨市、林芝市米林县采访项目:勉萨派唐卡、藏医药、“优·敏芭”古藏香制作工艺等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藏族的“百科全书”,也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中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藏医药学迄今有多年历史,是世界上仍在使用的古老的医药体系之一,随着传统医药在全球的兴起,藏药因其组方丰富、传承完整、安全可靠、疗效独特而日益受到跨国制药企业的北京看白癜风最权威的医院治疗白癜风出名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