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阳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起点、向西开放的最前沿,自年列入省级创新型试点县以来,紧紧围绕“创新泾阳”的发展目标,贯穿改革创新和提质增效“两条主线”,依托“四个一”,多维度在政策保障、环境支撑、载体创新、人才培育等方面下大力气,创业创新活力得到有效激发,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县取得明显成效。
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强县战略。近年来,泾阳县着力在提高全县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方面下功夫,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强县战略,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在推进创新型试点县建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高校院所、企业科研机构、科技服务机构面向企业、产业开展科技服务的能力。建成陕西泾盛裕茯茶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陕西圣奥动物药业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咸阳润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物有机肥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年,县域专利授权数69件。强化宣传,促进专利申请,积极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通过开展专利知识培训和专利清零、专利执法等活动,引导有条件的企业积极申报专利。突出财政资金引导带动,不断增加创新创业投入。年,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0.95%;每万人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42人,万名就业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人数16人;县本级财政科技支出达到财政收入1.8%。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52名,扶持圣奥、格林德、润源生物等5个技术创新团队,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15个。
大力开展营商环境大攻坚行动。高效率、高质量的服务,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元素。泾阳敢为人先、改革创新,积极开展营商环境大攻坚行动,打造多层次专业化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激发全县创新活力。围绕创新型县建设目标,在贯彻落实中省市鼓励自主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优惠政策的同时,泾阳县委、县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互联网+”暨智慧泾阳建设推动县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现代化农业园区建设的通知》《泾阳县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和《关于支持工业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配套政策和措施20项,从基础设施、要素投入、协同创新、政府采购等方面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和保障措施,鼓励社会各界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创新型县建设。扎实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企业成长环境。坚持以深化“放管服”改革、行政效能提升年和优化营商环境攻坚战为抓手,积极开展行政审批制度、“三集中三到位”、“最多跑一次”、“减证便民”专项行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等多项改革,不断降低创业门槛,减轻市场主体负担,进一步优化企业创新创业的公共服务和成长环境。
突出推进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强化创新载体建设,开辟创新孵化服务新空间,为全县企业创新创业提供充分支持。提升科技服务功能。大力发展“互联网+”,建成供销电子商务网络平台、陕西绿盈盈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电子商务平台、泾阳县畜牧产业服务中心生鲜乳远程监控平台、泾阳县蔬菜产业服务中心农业科技培训服务平台等。完成产学研合作项目15个、开发科技新产品30个,科技成果转化率达60%以上。强化园区支撑。修改完善了《陕西咸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总体规划(年—年)》和细化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实施方案》。园区积极实施“”工程,即:确定“四大目标”:实现技术支撑有体系、产业发展有链条、产品生产有标准、消费市场可追溯;推广“五大模式”:市场带动型模式、家庭农场带动型模式、综合效益提升型模式、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技术机构革新型模式;实施“十大项目”:实施陕西泾盛裕茯茶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建设、雅泰优质益生菌奶粉生产加工及产业化示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泾阳蔬菜试验示范站建设等十大项目。加大对园区重点科技项目的支持力度,积极组织园区企业申报各级各类科技项目16项,实施各级科技计划项目56项,实施重点科技项目22项,争取扶持资金多万元,县财政对园区畜、菜、果、茶产业资金投入万元。
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工程。人才是第一资源。为留住创新人才,增加县域科技创新能力,泾阳县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行业人才需求,积极实施“百人进百社、百技惠百村”行动,强化人才支撑。先后组织个涉农企业、聘请名优秀首席农艺师,努力解决为农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开展科技特派员行动,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组织国家科技惠民计划项目培训会、泾阳县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培训会、泾阳县茯茶产业知识产权培训会、葡萄水肥一体化和节水灌溉培训会和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暨传统知识的保护培训班等,不断培育创新型人才,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新丝路上的国家创新型试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