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一条爆炸性的新闻在国内生物科学界传开,南方科技大学的副教授贺建奎,突然在“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召开的前一天宣布,一对基因编辑婴儿已经于11月在中国诞生。通过特定的基因修改,她们出生之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这也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
基因编辑向来会牵扯到伦理问题,贺建奎团队为此提供的伦理审核资料来自医院——医院。目前,该医院已经被证明的确属于“莆田系”医院,其创始人名为林玉明,的确是莆田系人士,并且曾在采访时明确表达自己是“医院”。
消息一出,国内生物医学界普遍持负面的态度,而普通群众则纷纷看不懂其中的过程。
所采用的基因编辑技术并不算突破
CRISPR工作原理(图自CUP)
这次婴儿基因编辑所采用的的技术名为“CRISPR/Cas9”。“CRISPR/Cas9”是目前研究最深入、应用最成熟的“基因工具”,整体原理上借助了基因的运转机制(基因最终指导蛋白质的形成),来对基因特定的片段进行编辑,其最大的突破在于编辑的环境条件很低,只需要在实验室中进行即可。
而在这次编辑中,贺建奎团队所做的主要是去除了“CCR5”基因片段上的32个碱基片段(基因的基础组成),使其便成为“CCR5Δ32(三角形念‘Delta’)”,最终影响生成的蛋白质物质。
在基础原理之上,宏观的操作并不复杂,只比常规试管婴儿多一个步骤:在受精卵放回母体前,将特定的物质(包含基因编辑工具和其他化学物质),通过极细的针注射到单细胞的受精卵里面。
需要注意的是,本次采用的试管婴儿技术的确很成熟,但基因编辑技术至今没有尝试对人类基因进行编辑,是否能保持其他物种中的准确率仍不可知。医院的伦理审查申请书中,就专门标注了“要针对基因编辑脱靶进行监测”,但此前人类基因编辑并没有成功监测脱靶(编辑了不应该编辑的基因片段)的案例,而贺建奎团队也没有详细说明这个监测的过程和结果。
整体而言,基因编辑婴儿案例中基本使用的都是成熟的生物技术,部分全新的技术也并没有进行详细的说明解释。
重点,严重缺失的过程
此次贺建奎团队在宣布成果之前所进行的伦理审核是一个大家讨论的重点,根据国家卫计委年出台的《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中的第十四条,所有医疗卫生机构的伦理委员会都必须向卫计委登记备案,目前无法确认深圳医院是否有完善该手续。
而就在数分钟之前,南方都市报的记者从深圳医院前医务部主任秦苏骥了解到:他那段时间也在伦理委员会担任委员,但对于这项申请并没有印象。而文件中出现了签名的在职前同事们除了表示没印象之外,还表示签名不是自己的。
除此之外,贺建奎团队宣布消息的方式也让业内人士诧异,其对虎嗅表示:“一上来就给熟饭,这真的是太粗暴了。这个操作的计划之前也完全没有对外公布,临床试验的注册更是不知道怎么通过的,更不要讲什么‘同行评审’了,完全就是胡闹”。
骤然打开的潘多拉魔盒
基因技术发展已经多年,在各类动物上已经进行了多种多样的试验,但是大家对于在人类身上实践基因技术仍十分谨慎。
据某不具名国内民营基因从业人士表示:“基因技术就是一把刀,一把特别特别锋利的刀,你拿的时候都要小心划伤自己,更不要提有个人突然告诉你他刚才拿着它杂耍了一番。”
而在数分钟前,贺建奎本人也发布了一个视频回应质疑,他表示:“基因编辑只是想帮助致命遗传病家庭,这些父母眼睁睁地看着孩子饱受遗传疾病的痛苦。”同时他还特别表示,“我拒绝基因增强、性别选择或者改变皮肤眼睛的颜色,因为这些不能算是对孩子真正的爱。”
他所描述的其他基因修改可能也正是被业内人士批评最凶的一点——他明显明白动人类基因这件事需要多谨慎,而且还说出了只想治病、不想变成人类定制。但他这种“先斩后奏”,同时为人类增加“能力(抗病性)”的做法就是在打开“潘多拉”的魔盒。
一来我们暂且无法检测这次的基因编辑婴儿是否真的形成了艾滋病传染抵抗力(要测试必须植入病毒),二来这批婴儿未来的副作用影响是否会出现,以及是否能够监测出所有的变化同样疑问重重。
新媒体时代健康传播公众信任机制的建构
“健康传播”的研究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最熟知的定义来自美国学者E.M·Rogers:“凡是人类传播的类型涉及健康的内容,就是健康传播”。一直以来,传统媒体是健康传播的主要传播媒介,但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微博、北京中科医院是骗子白癜风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