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三秦都市报_都市报理念 > 都市报品牌 > 李忠观点丨聚集,城市发展的永恒原力上

李忠观点丨聚集,城市发展的永恒原力上

发布时间:2021-2-21 8:46:01   点击数:
白癜风能治好吗 http://m.39.net/baidianfeng/qzzt/bdfnzhm/

李忠观点

临近春节,各大购物平台纷纷掀起“年货节”购物大狂欢。在一系列购物app疯狂推送“新年好礼”的同时,一个趋势浮出水面——随着交通愈发便利,通讯手段更加丰富,你可以足不出户,将世界上美好的东西装入购物车。

那么问题来了:在交通和通讯方式愈加便利的当下,人们是越来越向城市聚集,还是变得逐渐分散?

小编整理了李忠先生关于《聚集,城市发展的永恒原力》的观点。李忠先生以独特的视角,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阐述,希望各位读者能在购物狂欢的时刻,收获一份知识的厚礼!

以下是李忠先生的观点(上篇):

聚集,城市发展的永恒原力(上篇)

创新,是否改变了城市的聚集?

华高莱斯是一家城市顾问公司,我们一直在研究一件事,就是——创新是否改变了城市聚集?

我们发现当火车、电话、汽车、互联网分别发明的时候,每一个时期都会有人质疑一件事:原来我们住在城市里,是由于我们的交通不方便;现在我们交通方便了,是不是可以不住在城市里,而从郊区去上班呢?

我想说一个非常明显的聚集趋势——从年到年,大伦敦人口是持续增长的。也就是说,上面每一个时点对应了下面的每一个时点(如下图所示),不难看出,每一次的联系技术的发明,都是促进了人口的聚集,而不是相反。

现在大伦敦地区差不多装了整个英国三分之一的人口,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社会性动物是需要见面的,这是绝对没有疑问的!

密歇根大学学者曾做过一个实验:如果通过E-mail的形式沟通一件事,达成共识需要30分钟的话,见面只需要10分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一个朴素的真理:“见面三分情”。那么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叫:人性不变,聚集不变,而表达聚集的载体——城市也不变。

在这种逻辑之下,城市由于人聚集了,会变得更高效,比如说大都市,其实能(有财力)使用更经济的交通方式——地铁;由于人的聚集,你会发现大城市的医疗是远远好于中小城市的;大城市的好处还体现在环保上,比如大城市所有的污水和废物能进行更集中的处理。

在这个逻辑之下我给大家说两个案例:

第一个案例是伦敦西区。

我们都知道伦敦西区是英国戏剧界的代名词,非常多的音乐剧是从这个地方出来的。伦敦约有个剧院,伦敦西区就集中了40多个,且每一个剧院几乎都能保持70%以上的上座率。

备注:准确地说,WestEndTheatre(西区剧院)特指由伦敦剧院协会(TheSocietyofLondonTheatre)的会员管理、拥有或使用的49个剧院。这49个剧院除金融城的巴比肯中心(BarbicanCentre)、南岸的国家剧院和老维克剧院、摄政公园的露天剧院以及Southwark的莎士比亚环球剧院等少数剧院以外,大多数集中在夏夫茨伯里(ShaftesburyAve)和黑马克(Haymarket)两个街区,方圆不足1平方英里,在商业和娱乐业高度发达的市中心形成了一个剧院区,这一剧院区也称为西区(WestEnd)。伦敦共有剧院约个,剧院区就集中了40多个,当之无愧地成为英国戏剧界的代称。

——百度百科

因聚集而繁荣的伦敦西区

为什么呢?因为很多人到伦敦西区并不确定要看哪个剧,如果今天我要看一个音乐剧,看不成《妈妈咪呀》,就去看《歌剧魅影》,这样一来反而相互保证了他们的上座率。而且这使得很多非盈利的小剧场变成了大剧场的孵化器,也就是说我孵化出来是有人帮我演的,反过来,艺术在这里也会颇受赞助。

据统计,伦敦西区,每年为伦敦创造的直接经济贡献达到了10亿英镑,有四分之三的游客为了西区而游伦敦。除了门票经济以外,文化产业还能带动巨大的衍生消费,年,伦敦西区的票房收入高达7亿英镑。

因聚集而繁荣的伦敦西区

在伦敦西区,如果观众的票房支出是7.77英镑,到了其他地区就只有2.75英镑。且在伦敦西区,每一英镑的票房收入会带来2英镑附加消费和4英镑的经济价值。这个差距从哪来呢?就是剧院密度的贡献。这是我们所说的:聚集是会产生明显效应的。

只要密集了,剧院就更容易生存,还可以降低成本,因为演员可以在不同的剧场流动演出,在这家剧场演男一号,到了另外一家剧场就可以演男二号。并且,大剧场和小剧场能够产生一种共生关系:小剧场负责探索一些新剧目,而大剧场负责收割钞票。

伦敦西区街头行为艺术者

所以我们说聚集才是城市的本质。它诞生了一种新的旅游叫staycation。什么意思呢?很多在国外读书的人深有体会:比如,在伦敦读书不见得看过伦敦所有的剧,但是大家快要毕业的时候都会留出一点儿时间来看剧,就如同我待在北京但是我却老实八百的(花两三天)看看戏,那么这两三天也等于我去旅游了,这叫做在地性的居家旅游。

Staycation模式

第二个案例是硅巷。

都市与科技最完美的结合案例是“硅巷”(SiliconAlley)。硅巷在哪儿?——纽约曼哈顿!

我们都知道曼哈顿区的下端是华尔街,上端是联合国所在的中城区,中间有两个比较发达的区域,一个是苏荷区,一个是熨斗区。就在它们中间有个最不发达区域,那就是最初的硅巷(SiliconAlley)。硅巷的逻辑就是,在一个最不发达的地区引入很多科技,吸引很多西海岸产业园的人搬来这里工作,然后这个地方就发展起来了,这个叫做“硅巷模式”。

硅巷现在已经是非常成功的一个地区了,它的所有的公司是从哪里来的?是从硅谷来的。我们现在看一个事儿:从年到年,包括硅谷在内的美国六个科创区的人口都在下降,其中的主要因素离不开硅巷的加持。这些科技从业者之所以搬到硅巷去,原因非常简单,是他们的投资需求在逐渐增加,而硅巷靠近华尔街,高科技企业非常重要的是能够融到资。我们会发现,两相叠加让科技企业的融资融的快,做的风生水起。

而且更重要的是,现在的年轻人对科学家的定义跟以前不一样,我们小时候读到的科学家都是像陈景润那样“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食人间烟火”,他们往往生活在偏郊区化的环境。

但其实,现在科学家非常年轻。根据年《第四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科技工作者平均年龄35.9岁,其中35岁以下占48.8%。再者,《年IT四大巨头员工身体状况排行榜》显示,员工平均身体年龄方面,阿里巴巴员工平均年龄为32.2岁,其次是华为30.1岁,百度29.2岁,腾讯员工为28.9岁。阿里巴巴入职满五年的员工,平均年龄只有31.6岁。他们比我们想象的都要年轻很多。而且这些年轻人不是那些打酱油的人,而是挑大梁的人。

其实对这些科技精英来说,他们需要什么样的环境呢?他们不再是在郊区找个安静的地方看书,而是希望有这么一个环境——“白天讲情怀,晚上讲情调”,或是“白天熙熙攘攘,晚上灯光明亮”。科技精英是离不开完备的城市配套的。

我们现在看到的硅巷,就包含了金融、时尚、媒体、出版、广告等方方面面。而且,现在硅巷已经成为了仅次于硅谷的科技集群,成为了全美科技增长最快的区域。

我拿这两个例子想说明:聚集是一种力,无论对文化还是对科技都一样。只是对不同的城市来说其中的逻辑不一样而已。

对大城市来说,只有郊区聚集了,市中心才能进行疏散,本质上还是研究聚集问题。比如,当年打造通州这个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时候,不仅承担着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作用,也承担着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使命。

而对中型城市来说,我们对比一件事儿——中型城市最重要的就是聚集人口。在聚集人口中,我们发现所有的这些中型城市都在进行“抢人大战”,比如说武汉的“城市合伙人”计划,成都的“蓉漂”计划,南京的“创业南京”计划都在不停地吸纳人。

当年曾经要求城市控制人口的时候,武汉有个领导曾说了一句非常有水平的话,他说:“纵观人类历史,从来没有一个城市是因为人口没落而兴起的,也没有任何一个城市因为人口聚集而衰落的。”事实上人口的聚集带来了一系列的竞争力。

而对小城市来说,空心化问题现在非常严重,现在中小城市不是发展不发展的问题,而是生存的问题。举个例子,我老家山东,有一个菏泽地区,现在人口流失是非常严重的。但这件事不见得是件坏事儿。

为什么?菏泽人跑到青岛去过上了好日子并且把菏泽的土地让出来,确保大规模的农业,这件事对山东的综合效率不见得是下降的。

正如我们现在看到大成都的发展壮大,获得了一个好处——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曾宣布熊猫已不再属于濒危物种。为什么呢?很简单,所有靠近熊猫栖息地的旅游县城,由于人口的大量转移,使得熊猫栖息地周围的人类活动大幅度的减少。也就是说,熊猫能够在不受人类干扰的情况下大规模的生孩子了,进而使得熊猫种群的数量开始上升了。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装人的地方尽量多装人,而该养熊猫的地方就好好养熊猫,这个布局其实是更合理的。

那么,如果认同这个逻辑的话,我们的顾问和规划该如何吸引人呢?

(未完待续)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姓名和作品名称。

不得擅自修改、歪曲或篡改,侵权必究。

长按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bbyubao.com/dsbpp/10979.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