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坝扶贫“输血”变“造血”
扶贫社“赶”着群众增收
留坝县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贫困村39个。在脱贫攻坚路上,他们重点发展扶贫产业,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全县贫困发生率从年底的36.5%下降到年底12.5%,探索创建出一种新的扶贫模式——扶贫社(扶贫互助合作社),“赶”着群众增收,在致富道路上不落下一个贫困户。
11月28日下午,三秦都市报记者来到留坝县火烧店镇中西沟村,正在给11头猪添加饲料的贫困户李贵德说,父亲今年77岁,母亲70岁,他今年42岁了,还是单身。本想外出打工挣钱,可父母无人照顾,想搞点小产业,却没技术没资金,经济状况十分不好。去年,村上成立了扶贫互助合作社,给他提供了1万元无息贷款,他买了11头猪,今年卖了9头,挣了2万多元,还完贷款后,用剩下的1万多元又买了10头猪仔,明年就可以赚钱了。另外,合作社又给他安排了保洁员的工作,一年能挣多元。“如果照这样发展下去,我娶媳妇就有指望了。”李贵德乐呵呵地说。
武关驿镇松树坝村66岁的贫困户张庭才说,他今年以来一直在村扶贫互助合作社下属的建筑工程服务队干活,三个月挣了1.4万元,家里还养了15箱蜜蜂,今年卖了40斤蜂蜜,收入了元,加起来比他前三年挣的钱都要多,多亏了扶贫互助合作社。该村党支部书记席帮清激动地说,他们村率先成立扶贫互助资金协会,入股会员户,其中贫困户21户,筹集股金16.5万元。又以扶贫互助资金协会为依托,成立了扶贫互助合作社,下设建筑工程、产业发展、农业生产、电子商务、环境卫生和自来水管理、欢乐乡村文艺宣传、双基联动7个服务队。其中建筑工程服务队吸收了36户村民,以贫困户为主,今年共承接了16个项目,挣回来的钱仅给村民支付工钱就达52万元,扣除总收入20%的风险金和10%的发展基金外,剩下的钱全部给大伙分红,人均增收了元。
该县农业局局长雷春华说,为了切实解决村级组织没实力、服务群众没平台、组织群众发展产业没手段的问题,县上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大胆创新建立了“村级扶贫互助合作社”制度,着力把村级组织锻造成为脱贫攻坚的主心骨。扶贫社,就是县上扶持建立了一个村级组织领导下集经济管理、生产发展、公益服务为一体的综合体。社员以贫困户为主体,吸纳能人大户、新型经营组织入社,并收取相应股金,同时明文规定个体股东中贫困户股份不低于51%。在扶贫社之下,设立生产经营和公益服务两大类若干个专业生产队,由各种能人、大户带动、领办,从事具体的村级事务管理、组织群众生产、服务群众生活等,并从各专业组收取一定的管理费和服务费,作为集体经济积累。
留坝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薛小兵说,目前,全县建成村级扶贫社73个,实现了全县所有行政村全覆盖;吸纳户群众参股75个扶贫互助资金协会,占全县农户总数的56%,其中贫困户入股户,占贫困户总数的67%,有劳力的贫困户%入股,贫困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占到了转移总数的50%以上。县上给每个扶贫社注入60万元,其中30万元是扶贫社的团体会员“扶贫互助资金协会”的资本金;另外30万元是贷款额度,主要用于扶贫社生产经营活动的流动资金,政府按年利率5%贴息。创新推行了项目代建制度,将30万元以下、工程技术简单的基础建设类项目,由项目主管部门以委托代建的方式,交由扶贫社组织实施。
采取“龙头企业+扶贫社+贫困户”等方式,由村干部、农村能人、产业大户带头,把贫困户组织起来,因地制宜引导贫困户组团发展“四养一药一旅游”主导产业,并引导贫困户通过资金入股、土地流转、进入扶贫社打工等方式,实现“土地收租金、打工挣薪金、入股分红利”多渠道增收。目前,带动全县户人贫困群众发展土蜂群、土鸡2.6万只、土猪头、袋料食用菌33.7万筒、段木食用菌架、蔬菜魔芋.3亩、中药材.6亩,贫困户人均获得收入余元。通过扶贫社这个抓手赋予了村级组织发展经济、管理村务、服务群众的能力,使村级组织抓管理有底气、抓发展有手段、想干事有平台,“空壳村”问题得到有效破解,群众的组织化程度极大地提高,实现了贫困群众增收和村集体积累增长“双赢”,真正成为组织、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永远不走的工作队。
来源:三秦网
蚕丝连接千家万户
镇安三联四带做强桑蚕业
“当年栽桑,当年养蚕,当年增收,一年脱贫,二年致富奔小康。”百盛茧丝绸有限公司负责人高俊民向记者表示,蚕桑业已经成为脱贫致富的优势产业,扶贫效果明显。
高俊民介绍,百盛茧丝绸有限公司成立于年,是一家集蚕桑基地建设、养蚕技术推广服务、蚕茧收购加工、蚕丝系列产品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累计投资万元,一期4组绪自动缫丝生产线、3组复整生产线建成并投产,年加工干茧能力达到吨,年生产白厂丝能力达到吨,带动全县群众养蚕户,其中贫困户户。
优先聘请贫困户进厂打工年增收2万多元
记者走进百盛茧丝绸公司时,企业厂房内的两条生产线正在进行着生产,金华村的贫困户岳茂芳在缫丝生产线上工作。
岳茂芳一家四口人,丈夫两年前腿部骨折,做了两次手术,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两个孩子一个上大学,一个上初中。以前家里就是靠种地和打零工这个挣钱,自从两年前到百盛公司打工后,她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缫丝生产线
“累,过日子,再累也得坚持。”丈夫看病,孩子上学的费用,都压在了岳茂芳的肩上。目前,岳茂芳一个月工作23天,每天八个小时,月工资是两千两百多元,一年收入2.6万元,基本可以保障家里的开销。
“常年有70多人在公司打工,其中有近10个都是贫困户。”高俊民说,公司优先聘请当地贫困户进厂务工,管吃管住,专门对入场新员工进行过技能培训,只要干的好,还会有奖金,员工的保底收入是两千二百元,有的优秀的员工可以拿到三千元一个月。
第一年试养了6张蚕当年收入1多元
“我今年是第一年试养,养了6张蚕,最终卖蚕茧卖了一万二,纯收益就有多元。”永乐镇中合村的杨峰告诉记者,以前他想发展产业,但是苦于没有资金,没有技术,一直没有做起来。
今年初,百盛公司在村里建起来小蚕共育室和养蚕工厂,还办起了蚕桑养殖技能培训班,经过培训后,杨峰养了第一批蚕,没想到当年就收入一万两千元。杨峰说,他家里现在种植了十亩的桑园,明年打算多种些桑树,进一步扩大蚕桑养殖规模。
大蚕养殖室
记者了解到,百盛公司以省蚕桑丝绸研究所为技术依托,以县蚕桑技术服务指导站为支撑,以公司建设的镇级蚕桑技术服务站为中心,建立县镇村三级技术网络,配齐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对蚕农提供全方位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
公司积极引进优良蚕种,推广普及小蚕集中共育,大蚕专用蚕室、养蚕工厂省力化蚕台饲养,方格簇自动上簇等养蚕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提高养蚕水平和效益。并与农户签订订单收购协议,实施保护价收购蚕茧,消除了蚕农的后顾之忧。
“三带四联”脱贫攻坚模式显成效龙头企业引领蚕桑业发展
记者了解到,从去年6月开始,镇安县先后组织各级干部两次到贵州六盘水考察,借鉴贵州“三变”改革经验,立足县情实际,创新提出了“三带四联”的脱贫思路。“三带”就是大户带、企业带、“三社”带(即:供销社、信用社、专业合作社);“四联”就是联产、联业、联股、联营。
女工展示生丝
百盛公司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认真抓好联产联业联股扶贫措施的落实,做到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帮扶,公司与贫困户联产联业联股发展蚕桑产业,对有桑园或能栽桑建园的贫困户,实行联产带动发展,实行订单养殖,保护价收购,确保贫困户稳定增收,对有劳动力有技术的贫困户,实行联业带动发展。
公司通过“三带四联”包扶三镇四村,联股带动贫困户户余人,每户每年分红元。将贫困户安排到公司或专业合作社的养蚕工厂就业,将其土地流转到合作社建密植桑园,对失能弱能贫困户实行联股带动发展,帮助贫困户实行资源入股、融资入股获得收入,通过把贫困户连在蚕桑产业链上,把产业连在合作社和企业之中,使贫困户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让贫困户流转土地得租金、岗位就业得薪金、资源入股得股金、订单生产得订金,确保贫困户有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如期实现脱贫目标。
生产出来的生丝
目前,全县建立蚕桑专业合作社54个,建小蚕共育室38个,标准化养蚕工厂45个,安排贫困户就业余人,蚕桑产业带动贫困户2户,8多人,年通过养蚕使户贫困户实现脱贫目标。
据悉,镇安县计划到年建设万亩蚕桑产业镇办6个,千亩蚕桑产业重点村30个,全县累计桑园面积达到10万亩,年养蚕达到20万张,产值达到6亿元,促使3户,0贫困人口通过养蚕达到脱贫目标。
来源:西部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