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班导师赵熊先生致辞
“在学习期间,大家要多用心、多思考、多动手,不耻下问,友好交往,互相交流。
艺术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如何将个人情绪、对事物的认知表现到篆刻上来?其方式是无穷尽的,但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是有限的,应平衡审美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只有个性符合于审美上的一定标准,才具有价值。在学习的方式上,同学们既可以持全新的心态接受新的方法,也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对个人风格进行改善和提高。”
“西泠印社书画篆刻院作为西泠印社直属的书画篆刻艺术创作、研究、教育机构,一直采用名家开班授徒、集中训练的方式,针对每位学员的创作基础和风格因材施教,成立至今已有17位名家开办工作室,培养了三百余名艺术新人,其中有10位学员已经加入西泠印社成为社员,75位学员加入西泠印社社友会,为印社人才的梯队建设和篆刻非遗的普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走近课堂
“篆刻是中国传统哲学观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犹如以汉字为载体,具体化了的太极图。其以二元相生为结构要素,通过变化至于浑一。”——赵熊本期课程首先围绕汉印系统中写意性的探索进行展开。赵熊先生强调,汉印文字并非一味匀实齐整,内中也不乏变化,但这些变化终究是在整饬规范前提下进行的。这种充分体现了汉印美学中求动,正中求奇的结构方法和原则。▲从“印”字的变化看“意”的形成——以吴昌硕篆刻为例
吴昌硕篆刻风格基本遵循汉印的形式,但大大加强了“动”的要素。在以上印字形态中,可见其变化与创造。以方框的规范,从中感受空间的经营以及由此而生成的动感及写意性表现。▲先生示范
▲修改印稿
▲答疑解惑
▲点评学员作业
赵熊先生早前便为本次授课作了充分的准备,笔记从六月就有记录,授课讲义可见一斑。从汉印系统中写意性的形成至表现,授课过程中的每一要点都经过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手写记录。▲课徒稿
▲《汉祀三公山碑》
▲临《汉祀三公山碑》
学员亮相
云南段继宏
湖北徐凤超
福建刘子铭
广西梁万清
云南吴银秋
湖北敖启权
浙江来炜烽
河北孔宪君
陕西刘昌目
广东徐盛伟
海南颜小兵
北京宋涛
浙江游洋
山西张晓宁
甘肃张生宗
江苏张斌
河南黄山
上海张凯发
导师简介
赵熊,字大愚,别署面墙斋主、风过耳堂主人、老墙等。年2月1日生于西安。少年时代开始自学书法篆刻,一九七一年师从陈少默先生。陕西书学院专业书法篆刻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原篆刻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研究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西安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终南印社名誉社长、西泠印社理事。
出任西泠印社第五、第七届篆刻评展评委,当代篆刻艺术大展审定委员,全国第九、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评委,全国第六届篆刻艺术展评委,第五届兰亭奖评委等。
论文入选全国第三、第四、第六届书学研讨会,全国第二届书法教育理论研讨会,中国书法艺术节天津论坛(获优秀奖)等,并发表于《中国书法》《书法报》《书法导报》《中国书画》(文摘版)《篆刻》《陕西日报》《西安晚报》等。散文发表于《美文》《延河》《书法报》《西安日报》《三秦都市报》《华商报》等。出版有《赵熊篆刻集》《中国篆刻百家赵熊卷》《米芾蜀素帖技法赏析》《怎样学隶书》《篆刻十讲》《风过耳堂吟稿》《境由心造——赵熊诗文书法作品集》《风过耳堂秦印辑录》《明道若昧赵熊选刻道德经》《赵熊书楹联百副》等二十余种书籍
拓展阅读
雕虫之魅
《当代印风?赵熊》赏析(一)
雕虫之魅
《当代印风?赵熊》赏析(二)
赵熊先生授课(内附高清视频及音频)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