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最前线,每个人都铆足了一股劲
——河北首批援鄂抗疫医疗队抵达武汉的72小时
阅读提示
慷慨燕赵,勇士出征。1月27日凌晨,河北省援鄂抗疫医疗队第一批位队员抵达抗击疫情最前线——武汉。
他们负责医院,是本次武汉医院。
72小时过去了,这些援鄂医护工作者从出发到现在是一种怎样的状态?他们现在正做什么?1月30日,河北日报记者电话采访了多名医疗队员。
为方便辨认,每一位医疗队员的防护服上要写上河北和自己的名字。河北省援鄂抗疫医疗队供图
紧急出发
“太匆忙了,从接到出征电话到集合,不到一小时时间。”
1月26日20时30分,坐进开往武汉的火车,杨青云还没想起来,乱糟糟塞满的行李箱,都装了点啥。
“太匆忙了,从接到出征电话到集合,不到一小时时间。”医院心血管内科二病区副护士长杨青云在电话那头说,1月26日11时45分,杨青云值完夜班正在交接时,接到了上级医疗队12时40分出发。
12时20分,杨青云赶到家,饭也没顾上吃,从地下室拽出行李箱,开始往里塞东西。“到了武汉才发现,袜子都没带够,拖鞋什么的生活用品都没拿。”
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张丽的准备稍微早了一点点。早在1月23日,沧州确诊第一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医院组建了救援梯队,张丽是其中一员。
沧州选拔援鄂抗疫医疗队员时,就从救援梯队里选拔了副高、正高职称的优秀医护人员,张丽又是其中一员。
“当天我还在参加院里的会诊,中午就接到命令准备出发。”张丽说,医院的另外三名医护人员,则都是刚下夜班。
他们几乎都是这样,主动请战,从工作岗位上匆匆出发,“逆行”到多公里外的湖北武汉,赴一场医生和患者的救援。
可他们也有家。
1月27日凌晨4时30分,搭载着名医疗队员的列车缓缓进站,“除了我们,几乎没人下车,火车站也空荡荡的。”这批医疗队员,80后居多,家里上有老下有小。
杨青云说,因为时间太紧,临出发前,她甚至没顾上好好抱抱10岁的闺女,初二要回的娘家,也失约了,老父亲还不知道她去了武汉。“说了他也是跟着担心……”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下,话也断了一拍。
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护师赵东,直到出发前,才告诉父母这次出差的地方有点不一样,“父母比我想象中要淡定一些。”
“我妈说,去吧,就是干这行的。我爸说,现在你们是冲在最前面的兵,把武汉保障好了,也是为咱家乡作贡献。”赵东说,父母的反应让他踏实不少。
进入病区
摘一层手套,洗一次手;摘下护目镜,再洗一次手
帽子、手套、护目镜、鞋套……一件件穿戴好,要出一身汗、十多分钟时间,“但只有保护好自己,才能救治更多的病患。”
28日,河北省援鄂抗疫医疗队5个医疗组96名队员第一次进入病区工作,杨青云是其中一员,穿防护服,是每一位进入病区的医护人员的必备工作。
医院5楼的体检中心,已经改造成医护人员休息区。从这里,医护人员通过缓冲区,穿好层层防护服才能进入病区。在杨青云15年的护理职业生涯中,她还是头一次如此全副武装开展工作。
“来了之后,在我对面的只有患者。”杨青云说。
28日9时许,刚进入病区,杨青云就赶上一名患者病逝。被问及是否心里会有些波动,杨青云说,顾不上,得赶紧上手协助当地的医护人员,清理病床并消毒,因为下一个患者马上要住进来。
防护服穿起来很憋闷,行动也不是很方便,手套都要戴两层。“一天下来,我带给队友的经验就是早餐只吃鸡蛋,别喝粥、牛奶。”杨青云说,因为相对穿时的无菌环境,脱一套被污染的防护服更麻烦——摘一层手套,洗一次手;摘下护目镜,再洗一次手……只要接触到防护服任何可能被感染的位置,都要洗手消毒,对于分秒必争的救治工作,这不仅会耽搁时间,还会浪费一套防护服。
张丽的电话接通时,她刚结束和病区的交接沟通回到宿舍,“领了个盒饭,直接回房间。避免队员之间的交叉感染。”
29日,张丽用了医院的流程,“从系统登录到医嘱下发,到出院流程等,只有熟悉了这套系统,我们才能更好地工作。”
在河北医疗队到达前,医院退休被返聘的老主任都加入到阻击疫情的战斗中,当地医护人员更是连轴转。
“方案已经定好了,排班也定好了,这就要上岗了。”张丽和医疗队队员按照分组,每工作24小时,可以休息3天。她希望这能缓解当地的救治压力,也能收治更多的病人,“我们要尽最大努力。”
在这人的队伍中,还有一支由10名检验人员组成的检验组,医院承担血常规等化验工作的检验师。
医院检验科副主任乔国昱,担任河北省援鄂抗疫医疗队临床检验医疗队队长,“28日一医院检验科对接,29日开始我们分2人一组熟悉情况,10个人全部熟悉完要两天半。”
医院医院,核酸检医院,医院,阳性患者的概率比较大,检验医疗队负责患者的血、尿、便等检测,同样很危险。
“来之前有些紧张,毕竟从来没有参加过这种大型、严重的医疗战役,但通过29日上午的熟悉,现在觉得心里有底了。”乔国昱说。
熟悉完病区流程的郭连胜也有点底了,医院检验医学检验师,他已经进医院的对接。“我一参医院,熟悉而且也习惯了。只不过这里的传染病源,相对密集一些。做好个人防护,我们能行的。”
感受温暖
戴着口罩的患者竖起大拇指:谢谢河北医生!你们是英雄,是天使!
在抵达武汉前,河北省援鄂抗疫医疗队的队员,可能每个人心里都对武汉有一种自己的想象。但在我们的采访中,他们描述的武汉又都和他们想象的不一样。
郭连胜说,因为出发匆忙,大家带的东西都不多,到达后急需采购,入驻的酒店旁一家超市就成了首选,有人需要泡衣服的洗脸盆,还有人需要秋衣裤等。“白天我们没时间,下午五六点钟去买东西时,超市就快关门了,一看是河北医疗队的,老板会把拉下来的卷帘门打开,让我们买完再关。”
这让远在他乡的河北医疗队,心里暖暖的。
医院,说近不近说远也不远,早上送医疗队的,都是武汉当地的志愿者。“开着私家车,医院。”张丽说,这让她很感动,因为医疗队要避免乘坐大巴车等搭载人数较多的交通工具,避免交叉感染,私家车一次拉乘三四人,刚刚好。“我们跟司机说谢谢,他们就摆手,说他们得谢谢我们。”
还有很多志愿者,也不说什么,默默帮忙给医疗队送盒饭。
29日傍晚,张丽在朋友圈发出一条消息:今天初五,咱们习惯“破五”吃饺子,武汉人民居然准备了饺子,北方形态南方馅料,第一口感觉想象力好丰富,第二口感觉心里好惊喜。十分感谢宾馆后勤人员的用心,在这种非常时期太不容易了。感谢!感谢所有人!
感谢,还来自武汉的病患。
杨青云她们进入病区,穿戴严实后,每个人要在身前后写上自己的名字,河北的队员,还要标注河北字样。杨青云给患者换药时,戴着口罩的患者就冲她竖大拇指,还有患者会跟她说,谢谢河北医生。
“这不是一支医疗队的孤军奋战,是全国都在支援。”杨青云说,更重要的是,人们心里都有一股劲,觉得我们能赢。
医院神经外科护士张天乐,在医院的医护群里,收到了很多“礼物”:那是一些武汉小朋友的画,有的写着“团结一心,抗击病毒”,有的写着“武汉加油”,还有的写着,“你们是英雄,是天使,是闪闪发光的中国人,感谢你们守护我们!”
“这是我们身为医务工作者应该做的,但看到这些画心里很暖。”张天乐说,除了武汉当地人,得知他来支援武汉,很多同事、亲朋都给他打电话、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