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位柔情的妈妈
当一岁多的儿子被确诊极重度听力障碍时
她不惜一切代价
花光所有积蓄
借遍亲戚朋友
举债十几万元为儿子植入人工耳蜗
她是一位倔强的妈妈
为了不错过孩子最佳的语言恢复时期
深知家中一贫如洗
需要她出去赚钱
却咬牙坚持陪在孩子身边
辗转各地坚持语训
转眼就是六年
她是一位刚强的妈妈
硬是把一个极可能
一生都走不出无声世界的孩子
拉回了正常人的世界
还培养成了一名大学生
杜小艳
一位80后妈妈
唐山开平语训康复中心创办人
年,杜小艳发现自己不到一岁的儿子似乎有些异常,医院后,最终在北京确诊为极重度听力障碍。当听到医生说,植入耳蜗就有开口说话的希望时,她喜极而泣,而当听到植入耳蜗的费用需要20万时,她又瞬间绝望了。20万元,对于现如今的普通农村家庭都是一笔很大的数字,更何况是18年前的一个农村家庭。
理智的杜小艳很快从绝望中走出来,并暗暗做出了一个决定:绝不能放弃,砸锅卖铁也要给儿子植耳蜗。
接下来的日子里,杜小艳挨家挨户和亲戚朋友借钱,到处寻求帮助,两百、五百、一万、一万五……在她的苦苦坚持下,儿子终于在一岁五个月的时候成功进行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
欣喜之后,植入耳蜗后的语言康复训练的高昂费用又一次拦在了杜小艳面前。当年,唐山还没有针对植入耳蜗的聋儿的语训康复机构,杜小艳只能带儿子去北京做康复。每每想起那段日子,杜小艳都感慨万千,却从未后悔。
为了省下一元钱的公交车费,她带着儿子要步行十几站地;为了节省一顿午饭,她从没带孩子吃过一次五元自助餐,只给孩子一根火腿肠一袋方便面,孩子吃剩下她喝汤。
在北京康复训练了三个月,杜小艳就再也无力支付高昂的费用了,她最终决定自己学习语言康复知识、回家自己帮儿子做康复训练。
就这样,在北京学习康复理论和专业技能后,杜小艳回到唐山一边摸索语训课程,一边给儿子做康复训练。
让杜小艳欣慰的是,自己当初的执念和坚持,最终给了她最好的回报。一年后,儿子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语言能力,后来顺利和普通孩子一样进入了幼儿园、小学、中学学习。
“当初和我儿子一样情况的孩子,很多因为没有做人工耳蜗永远不能开口说话,只能进入聋哑学校,使用手语生活交流。还有一些做了耳蜗却没有坚持陪伴孩子进行语训康复的,语言能力依然不好。”
杜小艳说,自己付出的一切都值得。
年高考,儿子作为唐山市唯一一名听障考生参加高考,并如愿考入了河北美术学院,先后在学校学生会和社团担任职务。
儿子的优秀无疑离不开妈妈的付出,杜小艳说,其实作为一个妈妈,她并不是慈母。从语训到入学后的学习,杜小艳要求儿子都十分严格,“孩子小时候也没少挨打!”“一年级就能给我和他爸爸做简单饭菜,现在上大学了,一回家就洗衣服做饭收拾屋子,自己的衣服都自己缝。”她说,正因为孩子曾经是残障儿童,我才更要让他能够独立生存和生活。
疫情期间,杜小艳的妈妈患脑梗住院,半个月时间,是杜医院伺候着。“病友们知道外孙子的经历后,一个劲夸孩子懂事。”杜小艳说,那时候她知道,儿子真得长大了。
如今,儿子已经不需要她的呵护,而她年创办的语训学校里,几十个听障孩子则是她未来最重要的事业。
对于杜小艳来说,听到儿子叫的第一声妈妈,是这辈子最动听的声音。而听到越来越多的听障孩子开口说话,则是她不能停歇的追求。
文/燕都融媒体记者刘超
文/燕都融媒体记者王青峰
编辑/小燕姑娘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