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你们,大老远送我回来,也替我谢谢韩站长,你们都是我的救命恩人!”在洛南县古城镇马连滩村,在外流浪50年的彭发友握着送他回乡的铜川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的手,连声道谢。
11月初,铜川市救助管理站接到了锦绣园社区的电话,称在第七次人口普查中,有居民发现了一位无家可归的老人,没有户口本和身份证,疑似流浪人员,想让老人到救助站得到妥善安置。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立即驱车前往社区,但并没有找到老人。经过电话联系,得知老人在小丘养牛厂工作。
见到老人的时候,他正在养牛场附近给牛割草,询问了老人的基本情况后,工作人员问老人是否愿意到救助站,起初老人还犹豫,“我们帮你回家。”听到这句话,老人连连点头说:“愿意愿意。”
“我叫彭发友,小名仓满,今年76岁,发友是我自己起的,我七零年出的洛南,当时家里太穷了,父母走得早,房子也塌了,我想要活下去,背着几件衣服就出了门。”在回救助站的车上,彭发友就主动说起了自己的情况,“出来50年,在焦坪下过煤矿,在杨凌、富平都服侍过人,反正谁给我一口吃的,我就能干活。”
到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为彭发友安排食宿,并叮嘱他有需求就提出来,但不能擅自外出,随后便为其寻亲寻家。按照彭发友提供的信息,很快确认了他身份,他是商洛市洛南县古城镇马连滩村人。铜川市救助管理站站长韩延成表示:倦鸟还林,落叶归根,一定要送老人回家。
经过与洛南县救助管理站进行对接,11月19日早上8点钟,在两名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彭发友带着三大包救助站提供的棉衣和棉被,踏上了回家的路。
经过2小时40分钟的车程,彭发友一行顺利到达洛南县救助管理站。办完交接手续后,在洛南县救助站站长王昕的带领下,一行人驱车前往马连滩村,帮彭发友寻找50年前的记忆。
车在国道上行驶了30多公里后,又转入蜿蜒的山路颠簸了8公里,才到了马连滩村。这里绿荫遮蔽,道路狭窄,几只狗在路边懒洋洋的卧着,偶尔能听到不远处的鸡叫声。“我们在村上给彭叔找了个暂居的地方,等过几天户口办下来,就可以送他去古城镇区域敬老院,得到更专业的照顾。”古城镇副镇长郝英斌向铜川市救助站工作人员介绍。
到了彭发友即将暂居的地方,一进门就是已经准备好的锅灶,锅里烧着热水,柴火、炭火整整齐齐的堆在一边,米、面、油和调料也都齐全。走进房里,床褥铺的平整,床头上放了两床棉被和一套棉衣,一切井然有序。“感谢你们把老人送回来,时间紧,我们现在也就只能准备这些,以后还有什么需要的,我们会为老人尽快补齐。”马连滩村支书李伟对工作人员说。王昕称,洛南县民政部门下一步将协助村把彭发友的户口、身份证等相关材料落实办理,并给予生活上的帮助。
另一边,彭发友已经和村里的中年人聊上了,“连名还在不在啊?”
“连名叔早就不在了。你能认得杨天明不?还有何新虎?”
“杨天明不认得,新虎我认得,他还在吗?”
“在呢,在呢,改天带你去见见。”听到以前熟悉的人还在,彭发友开心的笑了。
“叔,你看这里还满意不?”
“满意,特别好,就是变化太大了,我过几天去找找以前的朋友,再熟悉一下。”
“那你先在这住一阵子,等户口办下来了,就可以有更好的生活环境了,我们过段时间也会过来看你。”
“好,好。谢谢你们,大老远送我回来,也替我谢谢韩站长,你们都是我的救命恩人!”在彭发友的执意要求下,他亲自送铜川市救助站的工作人员上了车,并握着工作人员的手连连致谢,嘱咐他们开车小心。
“时隔50年,彭发友终于回到自己的家乡,我们非常欣慰。我们将继续通过开展应急生活救助和常态化街面巡查等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