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陕菜网
陕菜文化传承创新领导者
头号陕菜新媒体
陕菜品牌首席策划专家
距离首届陕菜供应链大会暨年第七届西安餐饮供应链展览会开幕还有13
天
关于我和美食的记忆,那需要从我的小时候说起。我家所在的长乐坊是个古坊,唐代时在大明宫外的东南角上,现在只是一条不宽也不长的小街。但在我小时候的7-80年代,长乐坊却是西安东关最繁华的地方,比东关正街、东关南街更热闹,更有生活气息。在这条不过九百多米长的街道上,分布着一所小学,两所中学,另外,还有国营的肉店、国营的菜厂、国营的饭店、国营的杂货店、国营的煤场、国营的理发店、国营的诊所,医院;还有远近闻名的八仙庵道观,后来三分之一的街道两边都是自由市场,可见长乐坊人口密集,以及热闹程度。长乐坊西口往南通过更新街,来到鸡市拐,这里就是东关正街了。更新街向西的中和巷里有一家国营粮店。东关正街上有一家国营的新华书店,一家国营大饭店(永兴馆),一家泡馍馆(老孙家),一家电影院(红光电影院),一家邮局,一家国营的废品收购站,还有一家被称为“三间门面”的大杂货店(早期的超市)。那时候环城东路没有修通,东门往南去只有一条道,就是东关南街,这里还有一家我爷爷亲手参与创立的“医院”。那时候,柿园路还没有,出了西安东门往东去的路,沿东关正街除了长乐坊,就剩一条小巷,过兴庆公园北门后蜿蜒向东,著名的8路公交车就走的那条路。在这巍峨的西安东门脚下,承载了我众多的美食记忆和童年记忆。耳熟能详的腊汁肉夹馍,在我小时候是一种奢侈不可及的美食,没记得吃过几次,也没有味觉记忆。我在长乐坊长大,那时候的八仙庵也是一个小小的地方,就是在22中的后面,需要买门票的,也没有去过几次。最让我难忘的是长乐坊,长大以后才知道那是唐代的一个著名的坊。当时觉得很土,因为西安城最繁华的地方都叫“街”——东大街,南大街,西大街,北大街,这里却叫坊,似乎是个很不入流的地方,但这里,已经是我姥爷口里的城里了,我被他叫做“城里娃”。小学时每每放学自己挎着书包,沿着长乐坊往家走,路两旁就是自由市场,那是79年之后,改革开放之初,一切都是从农贸市场开始的。现在西安市有名的王魁肉夹馍,当时也只是在长乐坊小学对门支了一个摊,一个矮胖的中年男人,每天在打着馍卖着,好吃不好吃,我不知道,因为我没钱买,现在已经是很有名气了。小学放学回家吃午饭,总是包谷榛子,就咸菜,吃馒头或者锅盔。我当时不知道这样的饭好还是不好,直到有一天中午去隔壁的同学家拿回作业以后,回来问妈妈,“为什么他们家中午吃米饭?”。米饭是我们家周日,就着一锅炖菜,才有机会享用的,而人家似乎并不挑周日这样重要的时间来吃。至于妈妈怎么回答的,我忘了,但我那句问话,却一直留存在记忆里,直到今天。长乐坊中部,也就是现在八仙庵对面的地方,以前有一个国营食堂,我们叫“八食堂”(可能是西安市第八食堂)。那里边有几样东西:醪糟鸡蛋,红肉煮馍,羊肉泡,蜜枣甑糕,还有五分钱一个的蒸馍。蒸馍偶尔帮妈妈去买,所以价钱记得很清楚。至于其他几样?只有在我乡下的姥爷来的时候,我才能跟着妈妈陪着一起去过个眼瘾,姥爷吃红肉煮馍时,会加一片肉,让我尝尝,还有些腥味,但那是最美的时候。醪糟鸡蛋使用一把黄铜打制的浅锅,在小框口里面,系着白围裙的胖师傅也不抬眼,不急不慢的一碗一碗的煮着,鸡蛋打散飞入翻滚的醪糟中,等到再次翻滚片刻起锅倒进碗里,黄白的鸡蛋絮,飘在冒着缕缕白烟的醪糟上,煞是诱人,师傅这时会抬眼看你,你要赶紧说“多放糖”,她就会挖满满一勺白糖,连同勺子放进碗里后,递给你,“小心烫!”,“知道了!”,酸甜滚烫的醪糟,需要坐着慢慢喝,那是对等待的最高奖赏。(后续内容请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