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奶,这个在乳业占比极小的赛道,一个Oatly就足以在中国掀起了一场争夺战,「鲶鱼效应」进入白热化。新老玩家各自用自己的方式向市场宣告:植物奶我也有!
撰文
蓝洞商业贾紫璇
编辑
焦丽莎
在巴旦木奶、杏仁奶没有崛起之前,植物奶市场几乎是被燕麦奶承包的。
小红书上「燕麦奶」相关笔记超过0万篇,如今关于「植物奶」「杏仁奶」的笔记也超过了万篇;而抖音上#植物奶话题有.9亿次播放量。
走过几年时间,植物奶在国内市场已经进入.0阶段,新国货正在起势。抖音商城的销量前几名,都是新国货品牌:「六养」燕麦奶、「植物标签」植物奶、「菲诺」椰乳、「杏仁的」巴旦木植物奶。
「之前在美国留学习惯喝杏仁奶,五年前回国后很难买到。即便能买到也很贵。现在新国货品牌出了好多,随便就能买到既便宜又好喝的。」周丽告诉「蓝洞商业」,「我乳糖不耐受,燕麦奶是我的救星」。
当年轻人不再爱花胶、燕窝,而是把牛油果、奇亚籽、羽衣甘蓝粉等变成了一种更健康、更时髦生活方式,包括燕麦奶在内的植物奶也成了其中之一。
最初的行业搅局者,是燕麦奶品牌「Oatly」。
在Oatly出现以前,国产的植物奶品类不多,一直维持着「南椰树、北露露、西唯怡、东银鹭」的格局。当Oatly从年借着健康饮食的东风,再搭上植物基的快车,在中国一路狂奔,搅动了国内新老品牌纷纷入局植物奶。
Oatly在中国的「冷启动」是踩在咖啡店肩膀上的,不仅把燕麦奶带入国人视野,也普及了植物奶的概念。甚至在一段时间内,给消费者植入了「Oatly=燕麦奶」的意念。
包括Oatly在内的植物奶品牌来势汹汹,一定程度上挤压着其他饮品的市场份额。称霸多年的传统乳业巨头坐不住了,蒙牛、伊利、三元等老牌乳企纷纷推出植物奶品牌;就连饮料品牌也急于分一杯羹,可口可乐、百事、三顿半都成了参与者。
一时间,进口品牌、传统乳企、新国货厮杀在一起。植物奶的概念之下,也集结了燕麦奶,杏仁奶、巴旦木奶、芝麻奶、土豆奶等不断丰富的品类。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年中国植物奶市场分析报告-行业发展格局与投资潜力分析》显示,结合我国乳制品消费需求和全球替代率,植物奶发展前景广阔。年,我国植物奶市场规模约为亿元,预计年将超亿元。
植物奶,这个在乳业占比极小的赛道,一个Oatly就足以在中国掀起了一场争夺战,「鲶鱼效应」进入白热化。新老玩家各自用自己的方式向市场宣告:植物奶我也有!
在追求「精致」生活的概念上,没有一个消费品牌甘心只做旁观者。
战争进入.0
「植物奶的下一个国民爆款,一定来自中国品牌。」植物标签创始人张自豪在年年初接受采访时说。
植物奶的故事还在继续,此时的消费者不再探讨植物奶是否可以替代动物奶,而是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