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银匠村的雷山县麻料村
雷山县西江镇西麻料村是远近闻名的“银匠村”,从事银饰锻造近余年,目前全村户人,近70%的村民从事银饰锻制,现在,这门老祖宗传下的手艺在新一代银匠人的手里,发生了从微妙到激烈的变化。网红银匠年入百万潘仕学是土生土长的80后银匠,爷爷和父亲都是银饰锻造技艺传承人。潘仕学从小成绩并不好,年,在快考大学时辍学外出闯荡。
工作室内,潘仕学指导徒弟们在雕刻银饰品
年,他放弃了在外的两家银饰店,回到村里开办了自己的“富春银饰工坊”工作室,年因产值过百万而被媒体争相报道,甚至誉为网红银匠。对此,潘仕学认为不值一提。年产值过百万,得益于短视频扶贫项目“山里DOU是好风光”,潘仕学学习锻造银饰是一把好手,学习视频拍摄和剪辑也不赖。
潘定元是潘仕学带出的徒弟
他把银饰锻造以及背后的故事传上了网络,得到网友认可,潘仕学的订单由每个月几千上升到了几万,年过百万的订单就是这么慢慢做出来的。他觉得不值一提,是因为自己想通过努力,成为麻料村银匠回乡的一个案例。
潘仕学的工作室就建在自己家里
“如果所有回家的银匠年产值过百万我就成功了。”潘仕学表示,如果其他银匠都能回到麻料村,他一定会把自己的产品、经营、网络运营等模式倾囊相授,分享经验。事实上,潘仕学在回乡创业两年多的时间里,因为网络结识了很多来自大山外的人,同时在雷山县相关部门的大力宣传下,村里来了一些游客。“我们要让游客来得了,留得下。”潘仕学表示,来年自己会在原来的老屋基处另修一栋房子,包含银饰锻造体验、餐饮、住宿。他觉得,银匠们不仅仅会打银子,还能把银饰锻造和乡村旅游结合起来,敲打出更宽阔的天地。开办农家乐“东祥农家乐”,村口一处民宅上的招牌格外显眼,而这块招牌一侧另挂着一个门头——“云艺银饰坊”,宅子庭院不大,里面打扫得干干净净。经介绍,这间客栈是麻料村较早的民宿,主人叫李世华,同样也是一位银匠。与潘仕学不同,他目前还在外地打理两家银饰店,多番打听后,记者联系上了李师傅。
李世华师傅家的房子集银饰工坊、农家乐为一体
和村里大多数人一样,李师傅是一名银匠,年他把自家木房打理了一番,隔出7个房间,“东祥农家乐”开办起来。“有的客人一住就是一个月。”李师傅告诉记者,麻料村因银饰锻造声名远播,引来了一些游客,年,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的一伙大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村里,和银匠们在银饰技艺传习基地一起学习银饰锻造技艺,在自己的客栈住了一个月。
游客在李世华农家乐的场景
此后,来自天津、江苏等地的游客纷纷而来,其中一部分游客在李师傅的客栈里住了一个多星期。李世华介绍,最近几年,清明过后,客栈里总是时不时有游客光顾。年由于受疫情影响,几乎没有什么游客,然而村里类似的客栈和农家乐却由原来的十家增加到十二家。“疫情过去后,我相信游客还要多。”李世华介绍,目前他和一家人照料着位于凯里和都匀的两个银饰店,但对于麻料的乡村旅游发展充满信心。见证麻料村“蝶变”潘国峰是麻料村现任村主任兼支书,脸上总挂着笑容,他是麻料村“蝶变”的见证者。在潘国锋的记忆中,他们的祖辈肩挑背扛走村串巷打银子,抵达从江、榕江一带,步行大约要花一个多星期。到了地方,师傅们一旦开工,家家户户都是自己找上门,有时候活太多,银匠们在一个村一待就是几个月,这就是麻料银匠走出家乡的最早雏形。
潘国锋主任常挂在嘴边的话:以后会越来越好
大概二十五六岁的时候,潘国锋就掌握了淬火、锤炼、拉丝等技巧,也有了自己的客源。年,麻料村通了车,他们这一代银匠不再肩挑背扛外出。然而,随着交通的便利和时代的进步,手工锻造逐渐被机床模具等现代工具冲击,需要手工打银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人放弃了手艺,加入“下广”潮流。潘国锋也曾选择外出务工,但随着自己在村里角色的变化,尤其当上村主任后,他的工作重心从银匠转到了村委。潘主任介绍,年,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麻料村的银匠们重拾老手艺,跑到湖南、云南等地加工银饰、开银饰店。
麻料村建起了游客集散中心
年,第三届贵州旅发展大会在西江千户苗寨举行,强力带动了该景区的旅游开发。一些银匠看到了商机,将银饰作坊搬进了西江苗寨景区。银匠们尝到了旅游业快速发展和社会对传统工艺认可度不断提升带来的甜头,很多银匠陆续放弃了打工,回归到银饰锻造,而潘仕学等人也是最早回归的一批“流失银匠”。截至目前,麻料村一共户,几乎每户都有人从事银匠工作,年收入超过百万元的银饰制作家庭已超过了50户,而更让人高兴的是,在潘仕学的带动下,已有10多位师傅返乡创业,村寨新增银饰锻造工坊14家,总数达16家,平均每家年收入超20万元。银匠回归让村民走出了致富的路子,同时,通过日新月异的网络技术,让大山外的游客也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