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全面展示杨凌示范区在支撑和引领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农业科技助力脱贫攻坚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效,6月22日,新华社、中国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在线、陕西日报、陕西广播电视台、三秦都市报、陕西传媒网、农业科技报、杨凌融媒体中心等媒体组成采访团,奔赴陕西、宁夏、内蒙古的省区科技示范推广基地、企业等地,开展“小康路上的农科印记”——年“走出杨凌看示范”融媒体采访活动,采访组一行走村入户、问农访企,看示范、谈发展、讲故事。杨凌融媒体中心开设“小康路上的农科印记”专栏,今天推出系列报道第九篇:葡萄“爬”上了“丰收架”
乌海素有“黄河明珠”之称,是黄河进入内蒙古流经的第一个城市。黄河穿城而过,给乌海这座以水为魂的城市带来无限生机,同时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适宜的生态环境,素有“葡萄之乡”之美誉。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有效积温高,无霜期长达天,和法国波尔多同处一个纬度,是全国优质葡萄生产基地,被誉为“第二个吐鲁番”。
6月30日“走出杨凌看示范”融媒体采访团来到本次采访的最后一站——内蒙古乌海市海南区西卓子山办事处赛汗乌素村,这里不仅风景如画,还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内蒙古阳光田宇国际酒庄。
蓝天、白云、酒庄,内蒙古阳光田宇国际酒庄的葡萄园一眼望去,充满了浓浓的欧式风情。在园区葡萄园基地,记者看到,一棵棵粗壮的葡萄主杆在距离地面四五十公分处整齐转向一边,延着葡萄架横向展开,彼此首尾相接,像一条条长龙爬行延伸。而在龙脊梁上,无数酿酒用的小葡萄绿莹莹的挂满枝头,看起来分外迷人。
“这项技术,正是源自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种名为‘爬地龙’的栽培新模式。‘爬地龙’的栽培新模式,不仅能使葡萄成熟度一致,方便修剪,还能防风固沙。”阳光田宇国际酒庄首席酿酒师、总经理黄建清向我们介绍道。
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李华教授为首的科研团队,从我国埋土防寒区葡萄栽培实际出发,提出了简约化整形修剪理论,创造了葡萄主干矮化、主蔓爬地的“爬地龙”葡萄栽培新模式。是一种适合埋土防寒和机械化作业的葡萄种植方法,主要解决了冬季葡萄树埋土上架和春季上架繁琐的问题,以及葡萄园机械化作业的困难。由于采用该种栽培方法的葡萄树主干会逐渐变粗,枝蔓呈龙爪形生长,故形象地称之为“爬地龙”。
成熟的栽培技术,让酒庄的葡萄实现“优质、稳产、长寿、美观”。在内蒙古阳光田宇国际酒庄酿酒操作间,也同样引进了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不锈钢罐酿造葡萄酒技术,精确控制关键发酵期温度,采用重力发酵葡萄酒,远离“被氧化”的风险,从人工采摘到不添加任何添加剂等5项葡萄酒核心技术技术的引用,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年内蒙古阳光田宇国际酒庄成功推出中国第一瓶自然酒。
“就是因为有科技的基础,特别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这个坚强的技术后盾,才能使这中国第一瓶自然酒在我们这诞生,带动了我们当地葡萄和葡萄酒产业的发展。”黄建清说到。
在内蒙古阳光田宇国际酒庄,记者看到,他们还利用葡萄酒生产、酿造期间的废弃物,成功制作出了葡萄相关的保健品、口服液、防晒霜等产品,延伸了葡萄酒产业,大大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正是来自杨凌的科技支撑下,一颗小小的葡萄衍生出一系列的产业,企业还通过帮扶、带动、合作三种模式,帮助周边更多的村民一起脱贫致富。
“我们现在对于没有资金,却有技术的葡萄种植户,会免费提供无息贷款,帮助他发展。同时,村民还可以通过土地流转,拿土地来进行入股,成为企业合作社的一员,由企业来进行管理,赔了企业承担,盈利了,按股份给大家分红。”黄建清说道。
“通过内蒙古阳光田宇国际酒庄的这几年帮扶和带动,我们赛汗乌苏村79户、人建档立卡户,由年人均收入4千元钱到5千元钱,到现在人均收入达到2万元,全部实现了脱贫。”内蒙古乌海市海南区西卓子山办事处赛汗乌素村第一书记刘占林说。
如今,对生活在内蒙古阳光田宇国际酒庄附近的赛汗乌素村村民来说,在园区工作,不仅每月能领到不低于元的工作,缴纳五险一金,还可以依靠在园区学到的技术自己创业。现在也有不少村民,已经在酒庄的带动下,利用当地特色发展乡村旅游,日子过得比蜜甜。
记者:贺承光张耀东
编辑:魏争亮王晴晴
审核:杨耀军张妮
转载请注明出处
End
▼
本平台由陕西松意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原创稿件未经允许请勿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杨凌融媒体中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