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三秦都市报_都市报理念 > 都市报简介 > 勇于攀登,敢于超越丨选出你心目中的西工程

勇于攀登,敢于超越丨选出你心目中的西工程

发布时间:2021-4-3 17:25:15   点击数:

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开局之年,更是学校发展的关键之年。为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尤其是彰显薪火相传、砥砺前行的不平凡岁月中那些甘为奉献、奋发向上的工程大精神,学校特别开展70系列工程大之星评选,评选设立七个系列的西工程大之星,分别为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学生、校友、离退。请为您尊敬的老师投票吧。

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加上五脏六腑,七嘴八舌九思十分用心,滴滴汗水诚滋桃李芳天下!您是严师,更是我们心目中的西工程大之星!

01

张辉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张辉,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英国利兹大学和德国洛特林根大学访问学者。以第一发明人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8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其中SCI收录43篇,EI收录5篇。主要从事纺织材料结构与性能以及功能性纺织产品研发工作。在研1项国家基金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完成1项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陕西省科技厅工业攻关、1项西安市科技局工业科技攻关和1项陕西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科研项目,荣获年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二等奖(排名第一)、年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三等奖(排名第一)、年桑麻奖教金,校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首批入选者。

02

孙润军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年7月参加工作至今,一直在西安工程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他在科研方面取得的主要业绩有:学术兼职: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理事;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产业用纺织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棉纺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毛精纺分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理事;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特种分会副会长;陕西省纤维服装皮革质量协会会长;纺织学报、西安工程大学学报、产业用纺织品、现代纺织技术、棉纺织技术期刊编委。平台建设:负责和实施了陕西省产业用纺织品工程技术中心的申报和建设工作,顺利通过验收。参与陕西省产业用纺织品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工作,国家教育部功能性纺织材料及制品重点实验室的申报和建设工作。为学校科研条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功能性检测方法和检测技术:在功能性纺织品检测方法和技术方面,主持和参与起草制定国家行业标准六项:GB/T-纺织品红外蓄热保暖性的试验方法;GB/T-纺织品织物紫外线透过率的试验方法;SN/T-纺织品防微波性能测试方法波导管法;GB/T-纺织纤维白度色度试验方法;GB/T-大麻原麻;GH/T-乌苏里貉原绒。

03

陈美玉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高级工程师

长期以来,一直辛勤耕耘在实验教学科研第一线,爱岗敬业,勤奋努力,教书育人。

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研究,承担国家、省部级以及多家企业的纺织新材料和纺织生产技术科研课题,在高温尾气过滤材料、牛仔高效短流程纺纱技术、纺织性能检测等领域进行了专项研究,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5项,推动我国纺织企业科学技术进步。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协会)一等奖5项、三等奖1项。其中,《工业排放烟气用聚四氟乙烯基过滤材料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荣获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3。

积极开展纺织材料结构与性能基础理论研究,以第1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45篇,其中SCI、EI收录13篇。相关论文荣获陕西省第10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1等奖1项(排名第1),陕西省第11届、13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2项(排名第3和第1)。参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本科)《纺织材料学》部分章节撰写工作。

此外,积极投身教育改革,注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分别于年和年指导省级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各1项,评审成绩为优秀。分别于-学年、-学年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师。

04

谭艳君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高级工程师

年担任纺织学院实验中心主任以来,年作为负责人申报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并成功获批、年作为负责人申报省级虚拟仿真教学中心并成功获批;为纺织学院实验教学申请省部级建设项目9项,累计建设金额余万元;年成为全国纺织高校虚拟教学专家委员会理事单位、年成功承办全国虚拟仿真教学专家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申报纺织工程虚拟纺织实验项目软件著作权4项;对纺织实验楼进行2次实验环境改造,使实验环境有很大改善;承担研究生课程《生物酶在纺织品加工中的应用》获批国家教指委在线平台课程建设。年指导省级大学生互联网+大赛项目获省级三等奖、-、-学年学年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师。参编印染专业书籍《染料手册》2分册30多万字;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30余篇,SCI、EI检索10余篇。

担任中国印染行业协会理事、全国纺织类高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联盟理事、广东产业创新智库印染专家、际华集团外聘专家、嘉兴印染研究院院长、陕西高校技术转移联盟专家;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2项省部级科技二等奖、年获纺织之光教师奖、作为第一发明人发明专利10余项,近2年作为负责人获批省级重点产业链项目2项,企业课题3项,科研到款70万元,成果转化1项;年作为负责人申报发改委《功能材料染整创新工程中心》成功获批;利用假期为企业技术服务,年暑假洽谈合作项目3项,合同签定中。

05

樊威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

樊威,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陕西省青年“千人计划”特聘专家,陕西省“青年托举人才”,陕西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宣传人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之光”教师奖获得者,“王善元优博基金”获得者,“陈维稷优秀论文”获得者,陕西省“三秦学者”团队骨干成员,西安工程大学“优秀教师”,西安工程大学“优秀班主任”,江苏省“双创计划”科技副总,江苏省第十二批科技镇长团员。主要从事三维纺织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纳米功能复合材料、智能纤维与智能可穿戴、废旧纺织品循化利用、医用纺织品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近年来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和厅局级项目10项,发表期刊论文30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9篇,EI期刊论文2篇,申请国家专利18件,已获批4件。

06

陆少锋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

博士,硕士生导师,西安工程大学青年学术骨干,主要从事功能高聚物合成及智能纺织品开发方面的研究工作。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东华大学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博士后。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资助项目1项、陕西省教育厅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指导项目2项、陕西省教育厅自然科学专项项目1项,完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在内的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的研发,并完成多项企业横向课题的研究。获“沣东杯”陕西省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铜奖,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获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恒逸基金优秀学术论文奖,获纺织生物工程及信息学会优秀学术论文奖。获西安工程大学优秀本科生指导教师、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等称号。近年来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SCI、EI检索13篇。获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多项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于企业生产。

07

张坤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

注重政治理论学习,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和各项方针政策,政治立场坚定,始终坚持以优秀的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认真做事,与时俱进。在工作学习中,尊敬师长领导、团结同事,谦虚务实,对工作踏实认真,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为人公道正派,坚持原则,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热爱科研、思维独到、勇于攻关,立足于纺织工程学科,面向经济发展和国家重大需求,在纺织新材料、分子基功能材料的研发及应用方面解决了多项国际难题,取得了丰硕的科技创新成果,促进了纺织工程与材料科学、乃至化工、环境等领域的进一步交叉融合。先后主持或参加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在纺织及材料科学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8篇,以通讯作者、第一作者发表15篇,其中11篇为影响因子大于4.0的JCR一区论文(2篇大于8.0),论文总被引用次,单篇论文最高引用为次。其中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ACSAppliedMaterialsInterfaces》的研究成果,为西安工程大学第一完成单位目前发表影响因子最高的SCI一区论文之一,同时也是陕西省纺织工程领域目前发表影响因子最高的SCI论文之一。

08

张帆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

张帆,中共党员,年1月入职于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轻化工程系。自攻读博士学位以来,一直致力于纺织品涂层材料研究领域的研究,尤其在天然高分子涂层材料的功能化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在材料和涂层领域的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10篇,其中SCI/EI论文6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件,其中国际专利1件,授权5件。作为一名工程大青年教师,秉承学校“负重奋进”的办学传统,践行“厚德弘毅、博学笃行”的校训,以“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工作作风,勤勤恳恳,爱岗敬业,为建设美好的工程大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先后主讲《毛织物整理》《轻化工程专题讲座》等2门本科课程,受到学生的好评;积极承担本科生班主任的工作,配合学校做好班风学风建设;在科研方面,积极申请各类科研项目,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厅局级科研项目1项,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1项等。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追赶超越,严格要求自己,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始终与工程大的发展同向同行,把自己的人生与工程大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勇于担当、敢于创新,尽自己最大努力为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光和热。

09

张团善

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

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纺织协会高级会员,陕西机械工程协会数控自动化分会理事,主持西安工程大学5+X现代纺织机械研究院和西安工程大学针织设备智能化及全成型编织研究所,是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智能纺织机械研究院和西安市现代纺织装备智能制造重点实验室的重要科研骨干。长期从事纺织机械机电一体化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近三年参与和主持包括国家科技部支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陕西省科技厅项目纵向项目5项,横向项目20多项,其中百万级项目4项,年均纯科研到款70多万元,培养研究生40余人,近2年内发表申请项目相关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申请专利20余项,软件著作5项。从事纺机自动化科研20余年,科研到款近千万元,开发纺织机械自动化设备近50余种,对印染印花、纺纱、针织、缝纫等纺织流程熟悉。研究领域包括:纺织机械、纺织物理、嵌入计算机系统、纺织软件工程、电力电子与驱动、视觉伺服、智能控制等相关学科。近年专注于智能化高端纺织机械装备研发,注重团队建设,目前团队成员50余人,其中教师15人,专职科研6人,研究生30多人。团队围绕成果转换,瞄准国际高端纺织装备,建立国内一流纺织装备研发基地为目标,也多学科交叉注重基础研究,提升纺织机械智能化研究内涵为行动动力。

10

景军锋

电子信息学院教授

教授,硕士生导师,担任陕西省图象图形学学会理事、陕西省自动化学会理事。先后获陕西省创新人才中青年领军人才、陕西省教科文卫体工会劳模创新工作室、纺织青年科技奖、第十二届陕西青年科技奖、第六届西安青年科技人才奖、香港桑麻奖教金获得者、“纺织之光”奖教金等称号。从事人工智能、机器视觉,工业机器人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承担多项国家自然基金、省部级等课题研究,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25余篇,EI收录30余篇。申请并授权专利30项,其中发明专利10余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香港桑麻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17届陈维稷优秀论文奖等各类奖10余项。担任陕西省高校青年创新团队、纺织工业机器视觉检测科研基地(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机器视觉与智能检测研究所、智能纺织装备科技创新团队等负责人,带领团队开发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视觉检测智能装备10余种,在玻纤、化纤、纺织、食品、建材等行业中得到大量应用,部分产品取代国外进口。

11

石美红

计算机科学学院教授

在校工作30多年来,始终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作为研究生导师,又担任了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始终以身作则,在提升自我的前提下,不断加强党支部建设,在研究生中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先后获得校级师德标兵和优秀硕士导师荣誉,所带党支部也每年获得学校的“五好”党支部。工作上,能够时刻以大局为重,积极配合学校学院和其他教师工作。在年的省级硕士点评估工作中,和学院其他老师通力合作,保证了硕士点评估工作保质、保量、高效完成。学院在申报省级重点实验室项目中,又与青年教师们奋战一线,积极撰写材料,帮助青年教师解答疑难,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学院在年获得陕西省服装设计智能化重点实验室立项。

先后在西安外国语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和国外知名高校进修。主持并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厅级科研项目15项,获得省部级科研和教学的成果奖8项。年以来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6项,作为主编和参编先后承担了国家十五、十一五以及普通高校计算机类专业系列教材5本。

12

薛涛

计算机科学学院教授

工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计算机学院院长,中国计算机学会网络与数据通信专委会委员,新型网络智能信息服务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陕西省服装设计智能化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陕西省计算机教育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国际计算机学会(ACM)会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分布式计算、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领域的研究工作。作为主要研究人员主持和参加了多项基金资助项目和横向科研课题,包括国家“核高基”科技重大专项、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化、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陕西省科技厅科技创新专项、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创新引导计划、西安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工业专项等。获得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和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得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教学成果奖三等奖和西安工程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40余篇,发明专利授权7项,专利成果转化4项。获得年西安工程大学优秀教师称号,年西安工程大学优秀硕士生导师称号。

13

同帜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教授

年毕业留校工作,在环境工程专业从事环境保护教学、科研工作,现任教授级高工。遵循“绿色发展、环境优化”的理念,勇于实践和创新,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科研和实验平台建设成效显著。

先后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主持或参加厅局级等项目多项,主持平台建设1项,发表高水平论文百余篇,取得发明专利3项。特别是年申请的西安市科技局工业攻关项目《印染废水的膜-生物反应器法处理技术研究》,首次在我国将膜分离技术与印染废水的生物处理技术相结合,取得良好效果,该成果获得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三等奖。年首次在陕西开辟了无极陶瓷膜的研究及应用。年主持的《新型无极陶瓷膜的开发及应用研究》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在国内首次进行粉煤灰、煤矸石代替氧化铝制备无极陶瓷膜支撑体研究,获得陕西省科技厅的资助,该项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泥水分离,该技术年已成功申请了陕西省重点产业链项目《无机陶瓷膜在农村生活污水集成化处理系统中的示范应用》,现已通过考察。

年起利用日元贷款及中省共建项目主持建设了我校分析测试中心,解决了大型分析仪长期器匮乏的问题,初步形成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测试平台,为相关研究提供了保证。中心于年加入了陕西省大型仪器合作共享平台,、、、年该中心连续四年获得了陕西省大型仪器奖励基金。

14

侯海云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教授

作为西安工程大学的一位教师,时刻忠于党的领导,热爱自己从事的教育和科研事业,在讲授本科生课程《物理化学》、《结构化学》和《表面活性剂化学》的同时,还讲授研究生课程《表面活性剂物理化学》和《胶体与界面化学》。积极响应学校建设全国著名的教学、科研型综合大学的建校理念,在基础教学的同时,积极指导本科生创新创业项目和研究生创新创业项目,力争将教学、科研和学生的创新培育有机的融为一体。已指导本科生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3项,研究生创新创业项目2项,研究成果获推荐国家级研究生创新成果二等奖1项。同时,坚持对科学研究的探索和企业生产中实际问题的探索解决,主持和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教育厅项目2项、科技厅项目1项、校企合作项目5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20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主持和合作获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出版教材1部。

15

邵景峰

管理学院教授

在学科建设方面,围绕“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负责并成功获批“纺织行业纺纱质量控制与信息感知重点实验室”(省部级,),“西安工程大学纺织过程控制与质量管理研究中心”(校级,)。

在人才称号、荣誉方面,荣获首届西安之星(科技领域,)、中国纺织青年科技人才()、香港桑麻奖教金()、中国纺织行业人才建设突出贡献人物(),以及西安工程大学首届青年学术骨干()、优秀教师()等人才称号及荣誉。

在科学研究方面,近年来,主持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应用基础研究项目,陕西省重点研发项目等国家、省部级课题20项,以及企业委托重要课题8项。研究成果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一)、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三)、西安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一)等省部级、厅局级奖励15项,以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经济研究成果奖一等奖(第一)、中国化纤协会·恒逸基金优秀学术论文奖一等奖(第一)等行业奖励8项。以第一作者在《JournalofIndustrialTextiles》、《HumanFactorsandErgonomicsinManufacturingServiceIndustries》、《机械工程学报》、《控制理论与应用》、《纺织学报》等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篇,其中SCI/EI检索45篇。以第一权利人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项,软件著作权7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主编部委级教材1部,同时在国际会议上做大会报告18次。

在社会服务方面,一方面,研究的数据驱动的棉纺质量智能控制模型、技术及系统已在咸阳纺织集团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成功应用,结果表明纺纱质量控制精准度达97.85%,高于现有文献报道的96%,有效解决了纺纱质量异常波动的问题。另一方面,研究的陕西纺织产业创新驱动发展路径、动力机制及对策建议,已被西安市灞桥区委员会政策研究室、浙江省大唐镇人民政府等政府部门采纳7次,为我国纺织产业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学术兼职方面,现任中国自动化学会大数据专委会委员(~)、中国软科学研究会理事(~)、陕西省应急管理学会委员(~)、控制论、机器人及控制国际会议分会主席(~)。

16

胡伟华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先后毕业于四川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分别获得学士、硕士学位。年入职我校人文学院外语系任教。现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三级教授,外语学科带头人。年以来共培养研究生50多名。在外国语言文学科研教学方面成效突出。获陕西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陕西高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一项。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先后在《外语教学》,《外语电化教学》,《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JournalofCultureandInternationalLanguages”等CSSCI核心期刊或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翻译与文化新论》,主编《实用英汉翻译教程》《新编翻译理论与实践教程》等教材8部。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及教改项目7项、厅局级科研项目多项。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现任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并任中国教育语言学研究会、中国生态翻译与认知翻译研究会和陕西省翻译协会及陕西省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常务理事,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国家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通讯评审专家,陕西省社科基金评审专家,陕西省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评审专家,我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教学名师、人文学院院长。

17

马瑞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

牢记科研使命,树立正确的科研价值观,加强自身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积极与同行及外界交流,严谨治学。在科研实践中,恪守学术规范,自觉维护学校学术荣誉。以读书研论为乐,科研成绩突出。近年,先后发表多篇核心期刊论文,并成功申获6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即:(1)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新出秦汉陶文整理研究与字谱编纂》;(2)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秦晋豫新出陶文整理研究与语料库建设》;(3)陕西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陕西新出碑刻汇考》;(4)陕西省“十二五”规划重大古籍整理项目“《陕西古代文献集成》(二编)”之“《考古图释文》整理”;(5)陕西省“十二五”规划重大古籍整理项目“《陕西古代文献集成》(二编)”之“‘《续考古图》及《释文》’整理”;(6)陕西省“十二五”规划重大古籍整理项目“《陕西古代文献集成》(二编)”之“《唐昭陵陪葬名氏考》整理”。

另外,作为主研她参与完成的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结项成果之《丰碑大碣——历代金石拓本精选》获优秀结项成果。

18

张国青

理学院教授

张国青,硕士生导师,四级教授。主要从事新型光电子器件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历任应用物理教研室秘书,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实验中心副主任,理学院物理学科主任。现为中国核学会会员,中国光学会会员,《Measurement》、《ChineseOpticsLetters》、《InternationalJournalofCommunicationSystems》等SCI期刊审稿人。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其中面上项目1项)、主持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陕西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专项2项,参与各类科研基金项目多项,在AppliedOptics,QuantumElectronics,Nucl.Instr.andMeth.A,InternationalJournalofCommunicationSystems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授权专利8项,出版专著1部。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主讲了现代光电器件及应用、大学物理、信息光学、固体物理、微电子测试与分析、近代物理实验、中级物理实验、微电子基础实验等课程,作为主要参与人申报的陕西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成功获批。年获陕西高校科技奖三等奖,年获西安工程大学优秀教师荣誉,同年获西安工程大学资产清查先进工作者荣誉,-年获西安工程大学青年学术骨干项目资助。

19

田宝华

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

自年工作以来通过不断的学习与积累,在领导及同事们的关心与帮助下积极参与且圆满的完成了各项工作。

在思想政治表现方面,在政治上,做到讲党性、讲纪律、讲原则,时时处处从严要求自己,服务于广大教职工。

在科研项目与专利方面,近几年共主持横向科研项目40余项,参与10余项,主持纵向项目3项,参与6项,专利7项,累计科研到款余万元。把实践活动中的特色科研项目内容,放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的独立实践能力。

在教学工作与教学成果获奖中,每年平均完成本科及研究生的授课余学时,获得全国顶级设计大赛优秀指导教师20余项,荣获碑林区年度创新领军人才,陕西服装三十年优秀服装设计师等荣誉。将一些先进的教学理论及先进的现代教学手段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能力。在论文发表与专著方面,五年中总共发表了20余篇文章,其中发表核心期刊2篇,发表专著1部。

在学院工作方面,在我分管的学院科研工作中,每年超额完成学校分配的横向项目和纵向项目金额,组织全院教师积极申报纵向课题、国家艺术基金、国家哲学社科基金等项目。取得国家级项目5项,团队获奖3项,科研基地2个,中纺联获奖7项。在今后工作中我将继续为学院与个人的共同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20

刘凯旋

服装与设计学院副教授

法国归国博士、博士后、双博士(法国里尔第一大学计算机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和东华大学服装工程专业博士学位,法国高等艺术与纺织工艺学校博士后)。年9月获第十四次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年3月作为负责人获批“陕西省高校青年创新团队”项目;年3月获陕西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年12月入选陕西省“千人计划”(青年项目);年10月入选陕西省普通高校首批“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年11月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颁发的“纺织之光”奖教金;年8月获“国家自然基金”资助;年3月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年12月获“西安工程大学优秀教师”;年11月入选陕西省普通高校首批“青年杰出人才”培育计划。

21

马冬

新媒体艺术学院教授

曾任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任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专家、西安工程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西安工程大学“教学名师”。入选首届陕西省高校人文青年英才支持计划。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级子课题1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1项,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艺术学项目1项,主持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纵横向项目10多项。发表教学、科研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独立或以第一作者在CSSCI源期刊发表论文11篇。博士学位论文《唐代服饰专题研究——以胡汉服饰文化交融为中心》获得年度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获年度香港桑麻基金会“桑麻奖教金”;获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国纺织学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作为执行主席,成功举办国际学术会议——首届国际青年导演交流会,成功举办第五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国际青年导演学术交流会。

22

兰宇

新媒体艺术学院教授

多年来从事服饰文化、服饰美学、戏曲服饰、戏曲舞台美术等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理论导刊》、《西安工程大学学报》、《中华文化画报》、《当代戏剧》等核心期刊发表服饰文化、服饰美学、戏曲服饰等学术论文几十篇,主要篇目有《中国传统服饰中深衣的民族文化涵义和美学意蕴》、《中国古代服装中十二章纹的民族文化精神与美学蕴涵》、《弃奢华敬自然:唐代服饰流变》、《秦腔戏曲服装的装饰性审美》等,出版了《中国服饰美学思想研究》、《陕西服饰文化》、《唐代服饰文化研究》、《骊山绣语》等多部专著,特别是《陕西服饰文化》的出版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陕西日报》、《西安晚报》、《华商报》、《三秦都市报》、陕西广播电台等多家主流社会媒体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bbyubao.com/dsbjj/11448.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