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一首歌来形容你对天津的印象,
你会选择哪首?
在全国仅有的四个直辖市中,天津始终是特别低调的。但是这个建于明朝时期的老城,却是全国不可忽视的一抹亮眼存在。
TIANJIN
天津
京南花月无双地,蓟北繁华第一城。
这是《初到津门》中的诗句,
意为在北京的南边有一个风花雪月的无双宝地,
它是蓟北繁华第一城,
这说的正是天津。
天津
明代建城,漕运兴盛
建于年(明朝永乐年间)的天津,因漕运而兴起,贯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让天津的海运非常发达,南来北往的人在这里汇集,造就了天津码头文化的昌盛,而晚清作为通商口岸之一,大量外国人的涌入,使得天津更加繁华。
经过多年的发展,天津形成了中西合璧、古今兼容的独特城市风貌。
“哏儿都”说话特客气
很多城市都有简称,北京是“帝都”,上海是“魔都”,到了天津,这简称就颇具幽默色彩,“哏儿都”之名闻名全国。
天津人说话好玩,天津市井文化昌盛,天津拥有曲山艺海,“哏儿都”之名着实不虚。
由于此前码头文化的兴盛,天南海北的人在天津聚集,若想要做生意生存下去,能说会道是必要的傍身技能,这也造就了天津人风趣幽默又兼具健谈这一特点。
天津人能言善道,天津话也别有一番风味,听过马三立说相声的人,都会念叨“没事偷着乐”“逗你玩”之类的天津话,其中“玩”和“乐”都读作一声,听着就透着股幽默感。
天津话不仅语调特别,用词也比较特别,比如,在天津话里管女生化妆叫“捯饬”,赖着不走叫“起腻”,求人叫“央该”,炫耀叫“显摆”。
而且天津人说话特别客气,女人无论年纪一律喊“姐姐”,男人则一律称“爷”,刚到天津听着可能不习惯,听久了之后发现,这就是个称呼,就像山东人爱叫人“老师儿”,东北人爱管人叫“大兄弟”“大妹子”一样。
天津人被称为“卫嘴子”,不只是因为他们能说会道,还指他们会吃爱吃以及市井文化昌盛造就的浓厚文艺情结。
说到天津的音乐、话剧和曲艺,全国人都是心服口服的。
比吃,狗食馆胜过网红餐厅
先说吃,几百年的开放使得天津汇聚了全国各地的名厨,也养成了天津人食不厌精的生活习惯,遍布全市的狗食馆就是天津人爱吃最好的证据。
狗食馆,天津人把马路边看着特别不上档次的小破餐馆叫做“狗食馆”。类似于我们常说的“苍蝇小馆”。
会吃的天津人从不去商场、网红打卡餐厅,真正“味儿正”的天津味吃食,都在这街边不起眼的狗食馆中。
天津人的爱吃在相声贯口《报菜名》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我请您吃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烧花鸭、烧雏鸡、烧子鹅、卤煮咸鸭、酱鸡腊肉、松花小肚……”一语道尽传统津菜的讲究和丰盛。
还有闻名全国的天津十八街麻花、狗不理包子,都佐证了天津人爱吃这一点。
就连煎饼果子的吃法,天津人都透着“讲究”,甚至还延伸出了煎饼果子“豪华版”——大饼卷一切。
舌尖上的天津,是天津人在文明的交汇碰撞中创造出的美食传奇。
比玩,曲山艺海这里全
再说玩,天津人的会玩、爱玩也是刻在骨子里的,其中天津人最爱玩、最爱听的还得是相声。
就像天津大街小巷都会哼哼两句的《说学逗唱》中唱到“我是天津人,我就爱听相声,出门遇到丁文元还有王德成”。
天津号称华北曲艺之都,梨园行里面流传一句话“北京学艺,天津走红,上海赚钱”,要想在戏曲曲艺行当出人头地,必须得到众多懂行的天津观众的肯定。
天津也是中国话剧的圣地,写出了不朽名作《雷雨》的话剧家曹禺就诞生于此。
当年,天津与上海并立,引领中国风气之先,戏曲电影层出不穷,这样的开放风气对曹禺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直到今天,天津人仍然对各种文艺表演有着难以磨灭的热爱,周末去名流茶馆听京剧或相声、去水滴大馆听演唱会、去天津大剧院欣赏音乐剧或交响乐,已成为一种深入骨髓的习惯。
假若你来到天津,除了曲艺文化和吃食之外,天津的景也足够拿得出手,滨海新区、津湾广场、天津之眼、五大道、奥运水滴……
还有享誉全国的津门十景,这些景观既有名胜古迹又有旧景新颜,是新时代天津旅游景观的代表。
除此之外,天津也是文化之城,周总理的母校南开大学就建于这片土地,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名人大家在此生长、驻足,李叔同、马三立、曹禺……都是近现代举足轻重的人物。
如果说,用一句话来形容“天津味”,那么可以说,东临渤海,这天津味里有海风吹来的咸;码头文化,这天津味里有市井的俗;欧式建筑,这天津味里还有那么点“洋气”。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介奏是天津!
一座集市井文化与幽默于一身的城市,这里美食多、文艺范,人乐呵。
如果用一首歌来形容你对天津的印象,你会选择哪首?说到天津,你又想起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