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纺织城六棉社区,乔煜穿警服的证件照贴在小区的不少地方。 蓝底白字的警示牌上,“社区民警”四个字,格外醒目——事实上,他已经调离这里了,但社区的不少居民,仍记得乔煜。 社区党支部书记刘文说,乔煜年龄不大,但工作方法很新颖,“给一个老旧社区,注入了新鲜血液和警务理念。” 80岁的王铁民退休医院院长。这几天,他通过三秦都市报的系列报道,得知乔煜荣获了“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的称号,拄着拐杖颤巍巍地找到乔煜。 老爷子捧来一束鲜花,“惭愧得很,你获得的这个荣誉,我还是刚刚知道,”他对乔煜说,别人都称呼乔警官,“我就喊你乔煜吧,叫顺口了,警官两个字,显得生分。” 在乔煜工作过的任何一个社区,关于他扶危济困、服务群众的事流传不绝,随便找一位群众,都能讲出好几桩。 往深里说,乔煜形成其职业良知的来源之一,在于他对手中的职责的正确认识和运用,在于他对老百姓虔诚的尊重。 一本工作笔记背后的故事 干物业管理20多年,六棉社区物业管理干部付东煜,与一茬又一茬的社区警察都打过交道。 他有一个非常直观的印象,“乔煜和别人不一样,”担心记者误会,他很快解释了起来,“平心而论,社区民警都在做社区的工作,但是能把工作做到每一位群众心里,让每一位群众都称赞,这个难,这个太难了。” 以六棉社区为例,多户居民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就有多人,空巢老人、困难老人、残疾老人有多人。付东煜说,过去的社区民警,大多数都是直接与社区、物业联系,挨家挨户做家访的太少了。 但乔煜不同,“他直接到居民家里去,少了中间环节,打通了警察和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这样做的好处是,乔煜可以获得最直观、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全面了解民情民意。当然,要对上千户居民,挨家挨户家访,这绝对是一个无比巨大的工作量。 乔煜不怕吃苦。他有句口头禅:民警不仅要有真功夫,还得下苦功夫。所谓的“真功夫”,就是巧妙平衡法理和情理,实现矛盾最小化、利益最大化;所谓的“苦功夫”,自然就是多跑腿、勤动嘴。 付东煜有写工作笔记的习惯,在六棉社区,乔煜干了整整一年半。这期间的工作,每一项、每一条,付东煜都记在本子上。 于是这个笔记本就成了民情民意的“晴雨表”。8月18日上午,他让记者看了自己多年来记的笔记:“年4月3日,星期五,晴。接上级通知,因工作需要,原电建警区警长乔煜,近期将调到六棉警区工作。” 在上任第一天的见面会上,乔煜提出,想尽快和各个分区的楼长、骨干见个面,同时提出,尽快建立一个通讯录,“今后全仰仗各位叔叔阿姨了,把我的电话、 这一幕,给参加见面会的六棉社区党支部书记刘文,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社区工作很复杂,很多都是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事,一个这么年轻的警察来了,怎么打开工作局面?我都替乔煜担忧。” 用行动让群众刮目相看 刘文的担忧,并不是多余的。下片第一天,乔煜还是被“迎面泼了一盆冷水”。 在他敲开一户独居大姐的门,递上警民联系卡时,这位大姐靠着门口,随手接过卡,扔在了窗台上,然后瞟了他一眼说道:“这儿经常停水停电,房顶漏雨,野狗到处跑,你管不管?” 乔煜听完,由于刚上任很多情况不了解,也确实不能贸然作答,于是诚挚地说:“大姐,您有看法、有脾气,我理解,现在我说什么都是空话,行不行,您看我的行动吧!” 乔煜带领社区工作人员每天深入群众居住的危旧房屋、巷道和地势低洼等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开展摸排检查。他专门制作了警示牌,提着榔头木棍,仔细勘察每条街巷,加固、抢修、处置人头蜂窝,这些工作,乔煜不知重复了多少遍。 接下来两件事,让刘文对这个“80后”民警刮目相看。 小区一位老人,户籍年龄和实际年龄不一致,导致在计算工龄、申请老年人补贴时,不能享受优惠政策。老人蛮在意这事,前前后后跑了16年,一直没有解决。 乔煜得知此事,用了近半年时间,到老人的原单位、社区调查走访,查档案、学习户籍法规,协调各类证明材料,与银行沟通,解决了老人的年龄问题。 小区有一女子,8岁丧父,24岁时母亲削发出家。女子谈了一个男朋友,生下一个孩子。 因为两人没有结婚,男方又将女方抛弃,女子只能独自一人照顾孩子。 最让她发愁的是,5岁的儿子即将面临上学,户口问题却一直没能解决。为此,乔煜在请示所领导后,主动上门帮助女子整理相关资料,申报落实了户口之后,乔煜又跑前跑后,四处协调,为母子俩申请了低保,替女子找到了一份方便照顾孩子的工作,解决了母子二人的后顾之忧。 “这两件事干得漂亮。”刘文说,“过去见到警察,我们心里感到更多的是畏惧,但是乔煜改变了我们的看法,看到他,我们觉得亲切,小事情看出了大精神。” 社区的事都是大事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精神坐标,每一个群体也都有自己的价值追求。 价值观对人们自身行为的定向和调节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事业追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选择。 “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是人民警察的价值追求。而乔煜则以实际行动展现了自己的人生选择和价值取向。 小区一位老太太,80多岁,老伴去世多年,儿子患有智力障碍。 一次,老人不小心摔倒,胳膊粉碎性骨折。当时,乔煜正在小区做家访,得知这事,他第一时间跑过去,将老人背起来,医院,联系医生做手术。 老人出院后,因为没人照顾,乔煜联系到了社区,由几位志愿者轮流照看。老人住在棚户区,每逢下雨,屋顶就漏水。 得知此事,乔煜自己掏钱买来牛毛毡,爬上屋顶将漏水的地方补好,并对屋顶进行了加固。 “这一点,我太佩服乔煜了。”社区干部黄海蓉说,社区每一户困难家庭的情况,乔煜的心里都有数,并且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人来对待,“只有真正把社区当成自己的家,才能做到这一点。” 类似这样求助的事,各种各样。有凌晨3点打电话,让乔煜阻止老人晨练的;有夜里称“疯儿子”犯病,让他去制止的。乔煜逢电话必接,有现场就去。 去年底的一个深夜,已经熟睡的乔煜接到社区一位老太太打来的电话,说邻居家里有异响,吵得睡不着。他二话不说,直奔老人家。 老太太告诉他,已经被这个声音吵得几天睡不着觉,她怀疑是楼上邻居弄的响动,为这事儿还和楼上吵了好几架。深夜,在老人屋内,乔煜的确听到了“刺刺啦啦”的响声,为解决老太太的问题,他只能硬着头皮敲开邻居的房门。但上上下下门都敲遍了,却始终查不出响动在哪儿。 接下来的1个小时,乔煜查看了老太太家的每个角落,终于发现,声音从一摞书里传来。打开书一看,原来是一个计算器短路了,“夜半怪声”就来自这里。 “总觉得吧,在乔煜眼里没有小事,”黄海蓉说,社区的事,说小很小,但说大也很大,“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过去居民遇到解决不了的事,只会找政府,但是乔煜来了以后,大家直接找他,把矛盾化解在了第一线,化解在了最基层。”
(来源:三秦都市报)
编辑西安市公安局政治部宣传处赵亮点击屏幕右上方,分享内容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