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我们在流行文化里爱过、笑过也沉默过。
年的剧烈变动,让我们很难轻松起来。
这一年,流行词汇依旧是我们窥探当下情绪的最好线索。一段视频让“精神内耗”出圈的同时,也让我们反思个体苦难背后的结构性困境。有关“松弛感”的讨论里,我们既看到现代社会对人的规训,也看到性别因素在其中的显影。新冠病毒流行的这三年,生活的艰辛让“摆烂”成为天涯共此时的哀叹。
在流行的生活方式当中,寻求内心秩序感的执念散落在赛博玄学的上下求索中。为了实现对自我的掌控,飞盘这一昔日的小众运动正变得不再小众。兜兜转转一年到头,一场如约而至的双十一夜晚也未能带来慰藉,各方在不输当年数学试卷的复杂计算面前筋疲力尽,互联网世界空余一声“双十一好累”的悠长叹息。
看似娱乐的八卦新闻,仍然是我们观察性别议题的重要窗口。两场离婚连续剧让我们重新审视离婚女性所面对的“厌女”环境,也让我们追问更多普通女性的可能境况。杨槠策家暴余秀华事件内外,有关“恋爱脑”的讨论逐渐走向极端。而世界杯的开幕狂欢里,我们既看到明星模仿梗图翻车,也看到为女性抗争的伊朗队球员。
从年初《开端》大火,到年尾的《风吹半夏》,关于剧集的讨论贯穿这一年始终。除去偶尔崭露头角的悬疑推理或主旋律制作,“电子榨菜”和“女性群像”成为大浪淘沙下的收视密码。当“反雌竞”成为某种流行叙事,它可能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年,我们听到了许多久违的声音。一首《爱你》炸出众多“王心凌男孩”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隐现的父权幽魂。在罗大佑、孙燕姿、坂本龙一的歌声之外,许多流行文化的前辈也在今年离我们远去。
这一年,我们在流行文化里爱过、笑过也沉默过。
流行情绪
“感觉自己已经失去快乐的能力了。”
关键词
#二舅
#精神内耗
#松弛感
#GoblinMode(摆烂)
年,流行词汇依旧是我们窥探当下情绪的最好线索。7月25日,B站up主“衣戈猜想”上传了一段名为《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的视频。在11分26秒的时间内,我们跟随拍摄者的视角与画外音走完了二舅命运多舛却顽强坚韧的大半生。
视频发出不到一天,热度破圈,不少网友为二舅的故事感动落泪,称其为“现实版《活着》”,也有不少网友对视频中苦难叙事表示质疑。在经历了一轮转发、批评、打假、辟谣之后,作者发布微博称已经将二舅从视频中的小山村接走,希望二舅的生活早日回归平静。
“二舅”视频之所以引起争议,除了视频内容的真实性,主要还是作者对二舅苦难的美化/淡化问题。尽管视频曾一笔带过二舅原该过上的平行人生:考上大学,当上工程师,住单位分的房子,享受优游自适的退休生活。但自始至终,我们既未能听到二舅自己的声音,也未曾见到第三人称作者对二舅经历的不公发出诘问。
图片来源
B站衣戈猜想。二舅视频中的苦难叙事,我们并不陌生。前两年,中科院博士的那篇致谢文章,尤其是那句“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让人感动之余,也引发过公众关于教育资源不公的讨论。而在今年6月,直播间走红的新东方老师董宇辉亦为一例。
不同于二舅,董宇辉虽然出身农村,23岁便早早成为新东方最年轻的教研主管。但在时代浪潮之下,这位昔日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不得不在直播间带货,而更为打动网友的是他在一次直播中说“我那么喜欢他们,欣赏钦佩他们,却要一个个送走”时忍不住哭了的细节。
年6月20日下午,直播间内主播门正在直播。新京报记者赵亢摄
在《董宇辉走红的网民心态:好人逆袭胜过“好人落难”》一文中,作者曾于里认为,董宇辉的整个经历,完全就是我们文化里经典的“受苦的好人”形象。在时代的车轮面前,我们渴望这样的人能够得到命运的垂青——我们惺惺相惜、感同身受,我们希望他们能够逆袭——如同我们对自己的祝福。但心灵鸡汤能否动人,谁煲的鸡汤很重要。
回到二舅视频。网友对于视频作者的质疑,或许并非是他的拍摄动机,但更为重要的是,作为观者,我们不得不警惕与追问:二舅的命运何至于此?“二舅总有办法”背后,更多的是小人物面对苦难时的不得已,它不该被过度升华,也不应流于屏幕这头的一声轻叹。
与此同时,令不少网友感到愤怒的还有标题的后半句——“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回顾这段视频内容,唯一能产生联系的是最后那段:“他在挣扎与困顿中表现出来的庄敬自强,令我心生敬意。我四肢健全、上过大学,又生在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我理应度过一个比二舅更为饱满的人生。”
图片来源
B站衣戈猜想。无论是在哪种语境下,这样的对比既缺乏共感的土壤,也丝毫没有意义。《新京报·书评周刊》发布的文章《“二舅”为什么会和精神内耗联系起来?》指出,内耗者们无法体验二舅,尤其是年轻时二舅所处的历史语境,且小山村中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与内耗者们充满现代性的生活来说,更是差别万千。归根结底,一个未曾经历过内耗者生活环境的长者,如何能够解决另一社会结构的时代病?
但无论认同与否,“精神内耗”一词的确因此出了圈。它之所以能撩拨都市青年的心弦,恐怕与二舅无关,更在于这个词的适用性。仔细考证“精神内耗”一词的应用场景,忧思过度可被称为精神内耗,感到迷惘与焦虑亦可被称为精神内耗,从事不喜欢的工作所产生的无意义感也可被称为精神内耗。正如前些年流行过的“身体被掏空”与这两年的“内卷”,精神内耗本身反映的是当下城市青年的普遍精神处境。
日剧《凪的新生活》剧照。
心理咨询师严艺家在接受“丁香医生”的访问《为什么我们都在「精神内耗」?》时提到,精神内耗对应心理学的词是“反刍”,指一个人反复想同一些事情时出现负面情绪,影响到生活状态。反刍既是负面的,同时也有积极意义。一来,当我们能够将难以描述的焦虑迷惘诉诸于语言,本身就能从命名中释放部分压力。二来,不少精神分析学者指出,反刍的过程恰恰让我们清理了一些内心的垃圾。
与精神内耗两相呼应的另一个出圈词,是“松弛感”。8月12日,微博用户“黑猫白袜子”分享了一段关于自己乘坐飞机时的见闻:一家人出门旅游出了意外,却能相互心平气和,全程氛围松弛。作者感慨于这家人的处变不惊,也惊叹于如此松弛的家庭关系。
“松弛感”一词并非今年新造,早在几年前,它就在时尚圈流行过,用以形容一种(或经由精心设计而呈现的)“effortless”(毫不费力)的美。当下流行的“松弛感”更多指的是一种精神状态或者说生活姿态的松弛。
《松弛感,不仅仅是个体自我疗愈的方式》一文作者重木认为,对于“松弛感”的强调恰恰符合韩炳哲在其《暴力拓扑学》中所描述的“绩效社会”主体的典型特征,通过对自我施虐来让自己能够更加完好地适应外部的环境与困扰、压迫与伤害。而覆盖在这一绩效主体表面上的松弛感也再次导致主体的自我撕裂——表面是姿态好看的松弛形象,内部则在紧绷中自我攻击。
日剧《我,到点下班》剧照。
在有关松弛感的讨论中,还存在着性别化的问题。上文作者指出,无论在家庭还是社会、工作场域中,作为传统中被规训和压迫的性别,女性的处境、状态甚至性别气质都往往与紧绷、小心翼翼相关,如温顺服从、敏感内敛等。以及在一种性别制度中,对于女性声音、意见和讨论的忽视与压制,她们往往被塑造或要求成为倾听和赞美的角色,而非提意见与分享自己见解的形象。
或许,我们可以换个更为直白的说法。为什么公共场合的女性很难松弛?这与女性在公共场合中长期感受到的不安全感有关。以今年9月热议的“高铁上不售卖卫生巾”为例,不少网友指责新闻中的女性对于高铁售卖卫生巾的要求“形似特权”,甚至以“女性作为特殊群体”来横加指责。
但问题是,作为人类一半的女性,连正常的经期需求都可以被忽视、被漠视,甚至是被嘲弄,又怎么能够在公共场合松弛得下来?在这样的状况之下,与其要求女性保有松弛感,不如先构建一个能让大家松弛的环境。
美剧《闪亮女孩》剧照。
天涯共此时。11月21日,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正式发布本年度热词评选的三个候选词条,除了#IStandWith(#我支持)以及Metaverse(元宇宙)之外,“摆烂模式”(GoblinMode)入围。和中文语境的“摆烂”异曲同工,GoblinMode来源于英语中的俚语,形容一种“毫无愧疚感的自我放纵、懒惰、邋遢或贪婪”状态,且“通常以一种违背社会规范、或拒绝社会期待的姿态”呈现。
英国《卫报》的一篇评论文章指出,“摆烂模式”的走红,暗合了社会情绪的微妙转变。在新冠肺炎暴发初期,“互联网美学”(Cottagecore)一度成为当年的高频词,人们曾在这一词条下分享封控居家时烘焙的点心与手作的刺绣,感慨社会时钟暂停后的“浪漫生活”想象。然而,随着新冠大流行进入第三年,这种情绪转为一种“堕落后的自我放逐”——无休止地刷着社交媒体信息;将一袋薯片机械地倒在嘴里;穿着睡衣出门,只是下楼去便利店买罐可乐……
在上述的流行语之外,我们在这一年还有更多难以言喻的情绪。不论拥抱还是质疑,我们或许可以像心理学者李松蔚在接受“看理想”的访问《“松弛感”,是不松弛也可以》中说的那样:“我们要给自己多一些时间,对自己好一点。也许是我们文化的特点,我们真的太擅长苛刻地对待自己了。对自己好一点的意思是,允许任何情绪发生在自己身上。”
日剧《凪的新生活》剧照。
生活玄学
“你是什么型人格?”
关键词
#赛博玄学
#飞盘走红
#刘畊宏女孩
#双十一好累
当“精神内耗”“松弛感”在这一年成为人们精神世界的主旋律,真实的生活世界又是怎样一副光景?
3月,MBTI测试再度在国内社交网络引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