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三秦都市报_都市报理念 > 都市报历史 > 在成都地下舞厅,80岁老人用10元唤醒欲

在成都地下舞厅,80岁老人用10元唤醒欲

发布时间:2025/4/19 10:14:15   点击数:
治白癜风哪家医院好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

来源:创投内参

作者:杨浩林

来源:全现在(ID:quanxianzaiAPP)

9月28日,成都东门二环路边一栋老商用楼上。

伴着嘈杂的音乐声和暗粉色的灯光,赵劳久进了舞厅。封闭的空间里,混杂着烟味、汗味和若有若无的脂粉味——这是赵劳久熟悉的味道。

越来越多的男人走进舞厅。来的多是熟客,从楼西面的入口花10块钱买一张票,顺着昏暗的楼道,沿着长时间没有用水拖过的楼梯上到二楼,交了门票,就得以进入舞池。

舞厅分为亮舞池和暗舞池。

站成一圈的舞女们将两个舞池人为分割开来,她们大多画着浓妆,衣着清凉,有三四十岁的“熟妇”,亦有二十出头的“幺妹儿”。她们像是市场上待售的白菜,被前来挑选的男人们上下打量着。看中哪个,后者就直接走上前去带走——去亮舞池或是暗舞池。通常来说,光线越暗的地方,往往越热闹。

一支舞毕,从暗舞池出来,赵劳久拿出自己带的保温杯,喝了两口枸杞茶,坐在一旁的茶水区休息。他80岁了,枯瘦的身上架着件宽松的格子西装,高腰裤一直提到肚脐,腿脚也不利索,走起路来身体微微前倾。

像他这种老人是最不受舞女待见的,“一身老人味儿”。

9月29日,赵劳久去菜市场买菜图片:作者

赵劳久似乎也习惯了人家不待见,像茶馆里那些孤零零的老人那样,除去跳舞的时间,他都是一个人坐着,两眼放空。通常,他会赶舞厅的下午场,偶尔来晚了,呆上一两个小时就得赶着回去买菜做饭。

从年第一次被朋友带到舞厅后,他就喜欢上了这里。

1

舞厅

八年了,赵劳久去舞厅并不是为了跳舞的,他也从来没有真正跳过舞。

至于他常去跳的舞,在成都有一个特殊的名字——砂舞。

关于“砂”的解释,坊间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一些工厂垮了,部分女工当起了舞女,而最早做这行的舞女据传是在砂轮厂上班的。另一种说法则是,所谓“砂”,在本地方言里的意思是“摩擦”,由曾经的“贴面舞”变种而来。

根据公开资料,在成都,砂舞已经有三十多年历史。成都作家周成林将其描述为一种本地的市民文化,像是“坐在街头茶馆喝一杯五元的茶,顺带吃点过路小贩叫卖的豆花凉面之类小食,或是坐上街边矮凳,撸它几十上百根重辣重油的串串”般接地气。

上世纪80年代起,成都开始出现大量的商业舞厅,在舞池里聊得投机的男女就可以一起跳几曲交谊舞,甚至是贴面舞。彼时的舞厅更多承载的是异性社交的功能,并没有什么金钱上的往来。而自上世纪90年代起,成都开始出现由防空洞改建或开设在大楼地下室的“洞洞舞厅”,并逐渐演变出了有偿陪舞,砂舞的市场模式开始形成。

由于砂舞舞厅大多灯光灰暗,有的暗舞池甚至是全黑,因此在黑暗中紧紧相拥的男女之间会存在一些隐秘的性交易。

进入21世纪,随着政府整治、城市改建以及非典疫情等因素,成都的洞洞舞厅纷纷倒闭。

但舞厅这一模式被延续了下来,经历了短时间低迷后,砂舞再次以更加隐蔽的形式出现在这个城市的角落中。这种模式甚至走出成都,出现在上海、浙江、江苏、重庆、云南等地。在叫法上,各地有所不同,比如在云南,它被叫做“摸摸舞”;在成都,则被叫成“莎莎舞”。

至于舞厅,用一位舞女的话形容,更像是个交易市场。

在这个市场中,按照性别划分成了买方和卖方,自由交易——作为消费者的男性在其中消遣、放松并收获着生理上的愉悦;女性则用自己的时间和身体来赚得金钱。作为场地方的舞厅,一视同仁地收取每人十块钱的门票费,并专门设置了女性更衣室。舞厅内则是按曲收费,以成都舞厅为例,一曲10元,有的舞女也会收20元一曲,一曲大概三分钟。即使是坐着和舞女聊天,也要按照相应的时间收费。

72岁那年,赵劳久第一次去了砂舞厅,他还记得当时去的舞厅名叫东侨茜亚,带他去的两个朋友,把他包装成了一个有钱老板,“跳舞加上请舞女吃饭的钱,大概花了块。”

舞厅为赵劳久触发了新世界的入口,他相信自己可以永不疲倦。

可终究年龄不饶人,刚接触砂舞的头几年,赵劳久每周至少去两次。到现在,顶多一周一次,每次花块钱左右跳半个小时。

他不像年轻人那样会用智能手机,会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bbyubao.com/dsbls/16454.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