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笔墨记录平凡
作者简介
陆烨,年起从事电力新闻宣传工作。用她自己的话就是“一生只干一件事”。30年来,她用心记录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时刻,用情记录电力职工敬业奉献、勇争一流的感人故事,用爱创新实施“老师带徒”培训,培养一大批新闻通讯员。她把脚印留在一线,把镜头对准一线,每年撰写高质量的新闻报道超过篇,多次获中电联、中电传媒颁发的新闻工作荣誉,多篇作品在全国和省市新闻大赛中获奖。
没有人会看见草的生长,但每一片绿色背后,都有坚韧而恒久的抽丝拔节。匆匆三十载,见证过很多历史性时刻,也创作过很多新闻作品,字里行间,触摸的是故事背后的丰富世界,感动的是平凡人的坚韧与奉献。记者总是用不一样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每天在电力一线聆听轰鸣的机器声,在汽机房、锅炉房、煤码头、控制室,与沾着油污,甚至带着一股子汗酸味的职工朝夕相处,他们爽朗的笑声、汗湿的背影、不经意间留下的泪水,如夜行时海面上的灯塔,照亮着前行的方向。他是一名全国劳动模范,采访时发现他的脸,相比他的手掌,明显白嫩些。年,那时他才24岁。和平常一样,去现场进行基地式液位仪调整。突然,身边的输水管发生爆裂,高温高压水流飞溅而出。瞬间,他的双臂前臂整片皮肤呈弧形掉了下来,脸部和手臂浅二度烧伤。父母让他换个单位,领导让他转岗,他都没答应。在医院完成植皮后,他还是回到原来的岗位。他说,在医院的那段日子,第一次深刻思考着安全与生死的关系,他不会做逃兵。他没日没夜地泡在现场,从一名士兵,成长为一名将军,占领一个个别人眼里难以攻下的堡垒。直到有一天,妻子得了重病。她还那么年轻,还没来及等到他忙完手头的活,一起去看细水长流。“我亏欠她太多了……”他喃喃地说着,转身又去了正在改造的工地。他是火电厂集控运行人员,年11月,一场全国电力行业全能值班员技能竞赛,吸引着60名顶尖高手同台竞技。他准确完成一道道复杂的理论测试,在分秒必争的模拟现场,和搭档互相配合,操作丝丝入扣、行云如水,让机组一次次“起死回生”,最终以第一名的成绩站上最高领奖台!说起80多天的艰辛备战,他微微一笑,似乎每天10几个小时,成千上万次的训练,只是云淡风轻。“比赛有没有遗憾?”这是采访的最后一个问题,他像是被雷电击中一般,长久沉默着。终于,滚烫的泪珠从脸颊轻轻滑落。集训时,最疼爱他的奶奶病危,如果不回去,很可能见不到老人最后一面了,若是回去,会落下很多课程,会影响整个团队。万般纠结,终于还是选择留下。回到家乡的第一件事,他把金灿灿的奖牌,郑重地放在那座新坟前……她是一名电厂检修女工。年轻时,为了让父老乡亲看上戏,自掏腰包请来戏班子。后来,她多次组织身边的同事,接送高考学子,去医院为病人提供志愿服务。一位女同事患病做手术,她请了假,悄悄从宁波赶往上海,在医院24小时陪护。人到中年,她自费到台湾学习临终关怀。一位身患重病的女教师,想念曾经的学生,她四处打听,一个个电话,一条条信息,把一切安排妥当。那天,女教师家里挤进了30多个年近半百的学生,老师笑了,她却哭了。追悼会上,女教师家人把她送的鲜花放在最显眼的地方。太多这样的故事,总是触动心弦,又让人泪流满面。穿上工装,他们只是一名电力工人,无数个夜晚和黄昏,和设备打交道,处理各种各样的缺陷,为千家万户送去光明和温暖。走在街上,他们衣着简朴,随着车流、人流,很快淹没在大街小巷。但无论在哪,干什么,他们初心不变:把工作做好,尽力去帮助别人!鲁迅先生曾说过,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身处这样的时代,新闻人的责任就是到基层去,到职工中去!拿起笔,拿起镜头,去记录他们日夜鏖战,只为机组早日投产发电,让每一个角落都能在暗夜亮起一盏灯;去记录他们历经千辛万苦,只为不断创新创造,让关键指标达到世界一流水准;去记录他们风餐露宿,只为建设更多新能源项目,让祖国的山山水水变得绿色环保!用坚定的信念,满腔的热忱,理性的思考,去记录他们,讴歌他们,因为每个平凡的奋斗者,都是伟大时代的英雄,抒写他们的故事,传承文化的力量,新闻人永远在路上!33天采访之旅作者简介
张培,年7月毕业于曲靖师范学校,从事幼儿教育12年,从事水电运行5年,从事新闻宣传专责8年。工作期间,多次参加学习培训,积极到基层采写,利用新型手段创新宣传方式,参加厂内文化建设,连续7年被云南公司表彰为“优秀记者”,分别2次评为“中国电力报”优秀通讯员二、三等奖,撰写的新闻稿件、摄影作品多次在集团公司、云南公司组织的比赛活动中获奖项。
年的夏天,注定是个不平凡的夏天。由70、80、90后组成的华电云南公司增“四力”采访团,积极响应“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到基层一线采访”的号召,在火热的6月开启了走基层采访之旅。经过33天的辗转采访,跨越3江3洲10县市,途径多千米,走进11个基层企业,采访领导干部、优秀班组长、岗位技术能手、扶贫工作人员、离退休老职工等余名。还记得刚得到采访的消息时,大家欣喜若狂,想着可以暂时把繁重的工作放下,趁机放松一下心情,于是大家满怀希望按时赶到集合点。出发前,大家期盼着能看看“百年老店”石龙坝电厂,看看有着“亚洲第一土坝”之称的以礼河电厂,看看有百万装机容量的阿海、梨园、鲁地拉电站,也想看看在逆境中任然坚定信念寻求突破的火电厂。同时也有些许不安,因为现场采访这种形式对于基层通讯员来说缺乏经验。第一个采访就是个“重头戏”,采访的头天晚上,大家不顾路途奔波,刚到酒店住下,就马不停蹄集中开了个讨论会,对采访、记录、摄像等工作进行了分工,详细了解了被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后,大家“头脑风暴”编写出采访提纲,而此时已是凌晨了。然而第二天的采访,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因为采访出的内容大致一样,我们想知道的东西还没有被挖掘出来,于是大家讨论决定改变“策略”,再次进村,通过找关键人物,特殊事件,以“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方法,终于完成了采访工作。随即开始资料整理和创作、视频编辑工作,经过连夜编写,反复修改,终于集体创作出“好人汤家宝华电张富清”的人物通讯在《中国华电》杂志刊登,并在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