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的“三转席”,出自于宫廷,延续于民间。如此讲究,与当地的历史文化息息相关。渭北地区,在古时曾有分封的皇室小国,国虽小,礼仪却在,王室的习俗影响了当地的民间风俗。而且,中华汉字之祖仓颉生于此,葬于此,后世乡里为缅怀圣贤功德而在食俗上纪念他,也是“三转席”的成因之一。
白水的饮食习俗跨越了千年历史,沉淀的文化非常深厚。加之文化交流的多元化,人际交往的动态化,直接促进了多种口味的饮食文化的融合,流传下来的一些元素就包含在“三转席”之中。它是白水人家招待贵客的传统经典宴席,撷取千古流传的数十种宴席精华,按照“食礼”的主题思想进行优化组合,充分体现白水人的传统烹调技艺,当地人利用本地食材千变万化的创新精神,注重营养搭配的健康理念。
“三转席”流传至今,是当地年节假日以及喜事中的一种重要礼仪形式,属于高贵、高档、高雅的范围。据民间相传,“三转席”起初用于达官贵人的寿宴、喜宴、婚宴。中国传统婚典非常讲究,参加送亲人员大都是直系亲属中的男女长辈,年轻妇女和姑娘是不能参加的。席面一般超不过五六席。后传至民间,白事上为了体现隆重也上“三转席”。
白水自古民风淳扑,待客实在。“三转席”既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雅之风,又包含了白水人热情好客之俗。“三转席”的菜品,也是以渭北及关中流行的最上层的十三花和当地的的十七旗为主。红事上菜有10道或12道(也称作12楼),白事则有9道、十三花、十五观灯、十七旗、二十四孝。民间白事往往隆重于红事,这可能是受佛教注重来生的观念影响。
“三转席”一桌能移,三五桌也可移,十席八席也能移,主要看请客的人家经济实力和院落的大小。一般的次序是先入茶席,等客之时,品茗尝果,欢声笑语,聊天祝福,等人齐了,吃完茶席,稍息片刻,走动散心。或抽根烟卷,或撸几锅水烟后,又转入另一桌,是为酒席。凉菜荦素搭配,上的是当地的杜康酒。在觥筹交错中尽情而饮。旧时,宴席都是吃两顿饭。酒席与饭席相对间隔时间长,让吃席的人离桌子松动松动,出去透透气,醒醒酒。再移到另一张桌子上继续吃席,是为饭席。热菜顺序而上,在吃菜喝汤中品尝美味佳肴,最后是一道面食面点,便宣告酒席结束。
“三转席”在“食礼”上的体现主要在座位的安排上。以前都是八仙桌,分上下席,上位以桌子纹路来确定。同时规定左为上。三是上位的尊贵客人未动筷,其余人等不可妄动。上位的人动那个菜,其余人只可跟随,不可随意。一般地,上位的为了照顾大家,会做变通,如用净筷子将桌上菜先全部稍动一遍,其他人随后可随意吃菜,不再受到约束。四是客人一双筷子用到底。无论是茶席、酒席、饭席,客人将自己用过的筷子随人转席,一用到底。这种方式,既卫生又节俭。
“三转席”茶、酒、饭分明,红、白、果案分开设立,接待分别服务。有吃中转,转中吃,转来转去不离屋的雅俗。有吃中体现食礼的深意,在转中彰显友好的情意。名取于:“上有天,下有地,人在其中”的三才理念,“三转席”充分地体现了“天,地,人”和谐共存的理念。
“三转席”在民间沉寂多年,主要是因为经济的原因,还有食礼的断代。白水秦林宾馆致力于发掘民间饮食文化,秉承这样的信念,将尘封多年的“三转席”重现世间,并结合仓颉文化设计出雅俗并赏的“仓颉家宴”。在营养搭配方面,注意将谷类与薯类、动物性食物、豆类及其制品、蔬菜水果类,还有动植物油、淀粉、食用糖和酒类等能量食材,按照人体所需,以一定比例搭配其中。共有菜品28道,迎宾茶点4道,凉菜8道、热菜8道、面点6道,汤2道。
传统的“三转席”要转着吃,古老又新颖的“仓颉家宴”同样采用“三转席”的方式。中国的饮食本来就在不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每一个时代都有不同的特色。陕菜传承到现在,近三千年,“三转席”作为陕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是白水饮食文化的活化石,也是陕菜的鲜活的见证。从菜肴上,从传统酒席上可以看到中国饮食文化力量的强大,可以看到陕菜的生命力。陕菜流传了三千年,也必将再流传下去。
朱立挺简介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民俗研究学者,世界中餐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烹饪餐饮行业协会专家指导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北京陕菜协会副会长、西安饭店与餐饮行业协会餐饮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三秦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陕西省民俗协会会员、大唐博相府文化艺术酒店文化顾问、陕菜网专栏作家。
陕菜探秘之旅第四期即将发团:陕菜+旅游
达人力荐!品三转席看对台戏一场罕见的旅游盛宴10月20日再开团!
报名
编辑:赵雨凡
图片:陕菜网、仓颉饮食文化、陕菜探秘美食达人
寻旺店咥陕菜,下载陕西美食地图APP,一招搞定!